牛角上长出了“摇钱树”
“青草坡是牧场,牛羊肥又壮。”这是《贵州是个好地方》那首歌的两句歌词。然而歌词所描写的景象,我是到黔桂交界的独山县泗亭乡采访时才亲眼见到的。泗亭,是我省发展养牛事业的先进单位。1979年,公社党委书记韦跃明还到北京参加过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集体及劳动模范大会哩。
泗亭乡处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地带,天然草场在1800亩左右。发展养牛,是这个乡的一大优势。聚居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历来有养牛的习惯,他们几乎家家养牛。不过养牛主要是用来耕田,所以一家养上一两头也就可以了。有的家牛多,逢上结婚嫁女的大喜日子,就杀一两头用来招待客人。这就是牛的两大用处。如果实在养不下,才牵出去卖。要说把牛当着商品来发展,大养特养其牛,那还是近几年的事。1980年,放宽政策后,全国农村普遍推行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的牛商,纷纷赶到泗亭一带购买耕牛。那时的耕牛很俏市,一头水牛可卖1200多元,一头黄牛也卖六七百元。如此经济效益,谁见了心里不热乎乎的?人们从商品交换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牛不仅可以养来耕田,牛角上还可以长出“摇钱树”哩!思想观念一改变,养牛的积极性就来了。拉料村中寨组农民何顺权,从1979年以来,年年有牛卖。仅卖牛一项的收入,就有4000余元。1982年他卖了1头水牛,一次就收1300元。现在家里还喂有2头水母牛、3头小牛。专门安排两个人在春秋两季割草喂牛,圈里垫得干干的。牛胃口不好时,他还推米浆喂牛。经过精心饲养,小牛出槽很快,饲养期大为缩短,一般小牛只喂一年就可以出售,他家逐渐因牛致富。现在全乡养牛出现了三多:一是牛存栏数多。去年年末全乡存栏数910头,户均一点一头。二是母牛养得多。全乡育龄母牛588头,占牛总数的64.6%。三是牛卖得多。去年全乡卖牛250头,收入125000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随着商品牛生产的发展,泗亭乡还出现了一批牛生意人,他们把牛转销到广西、湖南等地,一年转口600多头,人均收入2000元。
泗亭乡处于黔桂铁路线上,交通运输比较方便,养牛的发展趋势也很好。但泗亭牛多系本地小个子牛,做役牛可以,做肉牛或肉乳兼用牛,则需要改良。考虑到外省、外地区役牛已基本饱和的情况,当地牛只有进行品种改良,才能满足铁路沿线职工以及整个社会对肉、乳的需求,泗亭牛也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