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抓粮食——“金西凉”变“穷西凉” 农林果齐上——“穷西凉”变“富西凉”
平塘县曾有过“金西凉,银克度”的民谚,意思是说西凉、克度一带,物产丰饶、人民富足,是平塘县属数一数二的好地方,尤其是黔桂交界地区的西凉,要数第一。
西凉过去的确名不虚传。境内有个土肥水美的坝子,面积足足有1000多亩。生活在坝子上的布依族人民,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子倒也挺和美。随着人口的增加、商品生产的发展,西凉人民渐渐捉襟见肘,“金西凉”终至变为“穷西凉”。说它穷,穷就穷在单一的粮食生产上。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自不必说。及至三中全会,西凉乡的农民也只知道刨那几分责任地,山区生产发展不起来。这里的布依族人民认为,只有“仓里有粮,坛中有酒”,那才是实在的。至于栽树嘛,十年八年不成材,等修成庙来,和尚都老了。种果树呢,屋前屋后栽几棵,哄哄小孩还差不多。卖钱?那能得几个钱哟!因此一味埋头搞单一的粮食生产,1981年,这里人均吃粮水平只达到207斤(混合粮)。人们开玩笑说,西凉现在只能端起金碗喝稀饭了。
近几年来,县里根据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把西凉规划为全县的果树基地之一。实行农、林、果一起抓,西凉才又“柳暗花明”。去年西凉乡粮食产量有3000800多斤,人均吃粮水平上升到500多斤,比1981年增长一倍多。从1982年冬季开始,县有关部门供应他们果树苗10950多根,其中夏橙、血橙、温州蜜橘7450多株折合140亩地,只要管理得好,今年有的就可以挂果。山区生产的巨大潜力,启发了人们对山区现状的进一步认识。去年全乡已出现了粮食、林业重点户7户,成为西凉乡劳动致富的带头人。西凉村播岜生产队陆龙云等5户农民,承包荒山造林1100亩,去冬今春已种泡桐300余亩。根据林业部门测算,五年可收入36万元,十年后按设计水平,可收入180万元。在边远山区,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啊!记者曾访问过县林业局、农牧局的一些同志,他们说:西凉要搞单一的粮食生产是没有出路的,群众也难得富起来。如果山上山下一起抓,农林果一起上,“穷西凉”,也可以变成“富西凉”,“金西凉”也一定可以重振声威!
金盆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