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艾村怎样靠三寸芭蕉叩开致富门 变自食芭蕉为商品芭蕉
从望谟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望谟河往南走20公里,就到了一个到处长着一笼一笼芭蕉的布依族山寨——望谟县油迈乡纳艾村。芭蕉成熟的季节,一挂挂沉甸甸的芭蕉,从村前屋后探出头来,喷着阵阵幽香,令人馋涎欲滴。
纳艾村离广西不远,跨过红水河,那边就是广西的土地。这里海拔低,气候炎热,雨量丰富,很适宜芭蕉的生长。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家家都要种几笼芭蕉自食、酿酒,这已成为他们多年的习惯。但是,卖芭蕉的却很少,所以芭蕉的种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了。到了1977年,全村才有芭蕉1900笼。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开放,村里的农民开始用市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劳动产品,芭蕉的种植和生产开始突飞猛进。1981年,原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福武,带头在房前屋后、河沟两旁共种芭蕉1400笼。当年收入2700元,全家人均收入300元,成了纳艾村的“芭蕉王”。三寸芭蕉叩开了山区致富的大门,使人们深深感到:地区闭塞,思想不闭塞,照样可以富起来。到1983年,全村24户人家共种了芭蕉12000笼,其中种1000笼以上的就有5户。这一年,全村产芭蕉24万多斤,产品远销重庆、长沙、贵阳等城市,收入19200多元,占全年总收入的45.5%,户均800多元,人均130多元。发展芭蕉生产成了纳艾村一条重要的致富门路。近年来,纳艾村的芭蕉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在全村已有芭蕉2万余笼,户均830笼,预计今年产量可达40万斤,收入4万多元(按最低价计算),户均将达1667元,人均将达270多元。户均、人均都比1983年翻一番。
芭蕉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布依山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不少农民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开始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今年,村民组长布依族农民班朝贵同王福武、王尚奎等四人一起,组织联营小组,前往贵阳联系签订芭蕉购销合同,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使芭蕉生产朝着更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方向发展。这里的干部群众高兴地说:“三寸芭蕉也是宝,山区致富少不了。”
望谟芭蕉个大、皮薄、味甜,而且境内800米以下的地方都可以种芭蕉,生产潜力很大。县区划办主任黄世金对记者说,如果全县的自然优势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望谟芭蕉年产量可达2000万斤以上,按每斤最低价1角计算,一年可收入200万元。这岂不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么?
芭蕉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