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滇界上好个“扶贫厂”
青年人的脚步,是欢快而有力的。他们用坚实的步子,在大地上踏出了许多惬意的脚印。不是么?盘县特区与云南交界的乐民乡核桃三村回乡知青马伯军,就是这么一个人。1977年,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参军,赶上了震撼人心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经受了考验。1982年退伍回家,带头创办村无烟煤厂,引导乡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8月13日,记者来到这里,在村办煤厂找到这位27岁的年轻厂长。他尽管年纪轻轻,却显得十分沉着、干练。问到煤厂的情况,他便打开笔记本,有条不紊地谈了起来。这个村办煤厂的前身,是马伯军父子四人办的小煤厂。那时他们主要是挖烤火煤,没有对外经销,厂里没有收入。马伯军想,村背后就是煤山,扒开表土即可取煤,为何不发动群众,挖煤致富呢?于是他主动去找现在的副厂长汤学早等人联系,贷款7000元,正式办起了核桃三村无烟煤厂。参加办煤厂的一共30户人家,除本村的22户外,还有其他4个村的8户农民。厂里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一户出一个劳力,多的可以出两个。没有男劳力的,就负责上车、运焦煤。凡是进厂的工人,都签订合同,建立档案。去年元月,煤厂建成投产。32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焦煤3000吨,外销1600吨,收入67220多元。除掉国家税收、育林基金以及各种提成后,下余53200多元,付给工人报酬27000元,其余留作公共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基金。参加办厂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400元,少的也有1350元。介绍到这里,他笑笑说:“人家讲我们村风水好,背后山就有宝,一点不错。我们才办厂一年,有的群众就开始富起来了。”马伯军的话不假。上大地村有个叫李玉德的工人,一家三口,由于缺乏计划,家里生活困难。大牲畜喂不起,每年都是别人忙完了农活,他才借牛犁田。结果延误农时,庄稼长不好,年年缺粮。去年他进厂挖煤,有了收入后,花280多元买了一头黄牛。今年不仅按时打田插秧,还追了两道化肥,庄稼长势喜人。值得一提的是,病残人员马关寿家的变化。他本人是个跛子,一家三口生活无着。厂里收他进来打杂,负责管理电器设备,抽矿井积水等,一年收入1350元。去年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一块手表,还买了一排房子的木料,准备盖房子哩!像这样的家庭,还可以数出四五家。人们称赞说,马伯军等人办的煤厂,是个“扶贫厂”。
小厂有了收入之后,他们积极为村里办好事。去年花了20000元,修复了2公里的进村公路,让运煤车直接开进寨里。又花了350多元修好变压器,解决村里40户人家的照明问题。此外,他们还准备开办文化夜校,安装自来水等等。总之,为了边界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愿贡献自己火红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