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路,毁林路?黄金路!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217字

路,毁林路?黄金路!

记者在边界林区采访,听到不少关于“路”的议论。有人说:“路一通,山就空。”公路修到哪里,哪里的树子就遭殃,路是“毁林路”。主张少修或不修林区路。但也有人认为,通往大山深处的路,是“幸福路”、“黄金路”。不仅可以解除山区人民肩挑背扛之苦,而且可以搞活当地经济,希望多修、快修林区路。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莫衷一是。

今年4月,记者到从江县后,对县城丙妹至加鸠的公路进行了考察。公路全长116公里,是当年县里实行民办公助修建起来的。汽车载着我们在飘带式的公路上驰行,时而被托上蓝天,时而被带入谷底,有如大海行船。可见当年修建这条公路时,任务何等艰巨!在区里,我们同干部、群众座谈路的问题,很受启发。加鸠区共辖五个乡,全都散布在月亮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多少年来,这里的苗族人民都处于与世隔绝状态。通车前,救济粮、回销粮,要到240多里外的增冲、信地去挑;日常必需品,派人到下江等地去挑,也要五六天的时间。至于木材出山,沿小河运到收购站,则要整整42天!他们尝够了山区没路的苦头,认识到“山区没有路,群众难得富;要得山中宝,先把路修好”。所以,1970年,县里动员民工上路的时候,加鸠全区两万多劳力纷纷上阵,花了数十万个工也在所不惜,直到通车为止。

1975年,县城至加鸠的公路全线通车,山区经济逐渐活跃起来,这里的人民步入了新的天地。据统计,1984年区供销社购进总额为234900多元,其中农副土特产品105000多元,是通车前1974年的5.5倍;销售总额776600多元,是1974年的2.4倍。从1980年起,大批木材开始由汽车直接调运。全区先后调出10100多立方米。加鸠一个乡,调出木材的收入(按当时价)为552300多元,人均138元。过去弃置山上的杉木,变成了“黄金条”;资源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变成了“热门货”。

公路,抬高了林木的身价,山里人就倍加珍爱林木。这就是加鸠乡成为从江县造林冠军乡的重要原因。全乡从1980年到现在,人工造林已达15300多亩,飞播造林12000多亩。公路,还抬高了林副产品之一的香菇的身价。今年2月,加牙乡加叶村苗族农民韦老贵,卖香菇的收入就有850多元。这个村香菇收入上千元的就有20多户。难怪区委书记王志荣说:“通向山区的路,条条是黄金路。这样的路多修几条就好了。”

从江县50个乡镇,还有28个未通公路。即使已经修通的公路,也还需要加以改造。目前宰便到加鸠不通班车,货车也经常受阻,山区人民仍感“行路难”。倘若乡乡通公路,把与广西连接的断头路也修好,那么整个山区经济就全盘皆活了。山区人民应该展劲修路,也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关心边沿县的交通建设,帮助山区人民快修黄金路,修好黄金路。

岜沙汉子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