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服务与致富的结合部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351字

服务与致富的结合部

出安龙县城不远,一条碎石盖面的大公路,向着黔桂边界延伸、延伸,直达全国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离建设工地不远,便是伴随天生桥电站崛起的边界小镇——安龙县德卧镇。

德卧,原是汉、布依、苗、彝各族人民杂居的地区。1980年,水电部九局的近万名建设者云集这里,参加天生桥电站的建设。他们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远的山乡顿时一片喧腾。现在,德卧的市政建设已初具规模。宽阔的公路穿镇而过,高大的建筑鳞次栉比,商店、影院一应俱全。不远处,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楼房,即是水电九局的居民点。7月26日,记者在街头漫步,只见摊案齐整、物资丰富,一字儿摆开的肉案上,堆放着刚上市的新鲜猪肉。案边的个体户正吆喝着,招呼行人光顾。菜市上,水灵灵的辣椒、白菜、豇豆,应有尽有。这些白日场上的农副产品,几乎都是当地农民提供的。从市场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窥见这里的人民正在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入商品经济的领域。

德卧镇过去交通不便,地方偏僻,群众一般只知道上山种地、下田栽秧,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当水电九局一万多名职工、家属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这里,并且安营扎寨的时候,乡场上的农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职工家属不得不吃“进口菜”、“进口肉”,派生活车千里迢迢到广西、云南去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去年7月,德卧正式撤乡建镇后,镇党委和镇政府立即确定了为城镇服务,为天生桥电站服务的方针,响亮地提出:“把九局撒下来的钱都拣起来”的口号。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缓和供需矛盾。去年秋天,镇里同附近村民组的102户农民签订了81.9亩的蔬菜购销合同,仅一季秋白菜就收了56万多斤,不但使驻地的职工家属吃上了新鲜蔬菜,而且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营盘村民组敖康一家,去年种秋白菜,今年又种茄子、酸甜菜等,九分地就收入1000多元。过去德卧农民养猪只为自己吃肉,一家喂上三两头,就算多了。现在猪肉有了销路,养猪的积极性高涨,有的家喂到六七头。镇里为了提高猪的商品率和出栏率,今年先后请畜牧部门的业务干部到镇办了五次生猪技术培训班,对生猪实行“三改”(改单一饲料为混合饲料,改熟饲料为生饲料,改本地猪为外地良种猪),参加培训的人员达500多人。现在已有70多户人家的生猪实行了“三改”,喂猪220头。如今德卧镇上市的生猪不仅占领了本地市场,而且还远销到云南、广西等边界地区,最近用汽车拉走的就有二十七八头。德卧镇紧靠南盘江,与广西接壤。这里气候炎热,雨量丰富,盛产各种水果。镇里动员群众利用五旁四坎、房前屋后大种果树,去冬今春种了梨、桃、柑橘等果树2500多株,其中姜坡村民组20户人家就种了桔橘20000多株。国家征用部分土地后,镇里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办第三产业。兴办了商业、饮食、旅馆、建筑业等多个行业,仅外出建筑、修路的劳力就达1000多人,每年收入60多万元,占全镇总收入的13.3%。镇党委书记王秉吉说:“德卧镇和天生桥电站好比是孪生兄弟,有了天生桥电站,才有德卧镇的繁荣。我们一定要做好后勤供应工作,全力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