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出了一批生意人
位于南盘江畔我省一侧的安龙县停西乡,“上坡头顶天,下坡到河边;走完全停西,得要七八天”,实在太边远、太闭塞了。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山区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经济遭到了冲击。一些不甘寂寞的山里人,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学着经起商来。停西村一组的费金明等五位农民,就是放宽政策“放”出来的一批生意人。
7月26日,记者到停西村采访。在绿树掩映、芭蕉吐香的山寨里,费金明等人接待了我们。山里人性格粗犷、开朗,道明来意,我们便无拘无束地谈了起来。费金明是联合购销店的负责人,他对记者说,他们五位农民集资办购销店,经销当地的芭蕉、黄果和其他土特产,已有六年多了。六年多来,他们采取“滚雪球”的办法,生意越做越大,经济越搞越活,触角伸到四川重庆、云南昆明、湖南长沙等省市。真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谈到市场情况,他说:“竞争厉害,价格一天三变。过去停西乡场芭蕉三分钱一斤,黄果一角多钱一斤。现在哪……”他摇摇头,“过时的皇历不能翻了。收购的人一多,芭蕉价格上涨,现在乡场上一斤卖一角七八。”停了停,他语气平和地说:“不过只要耳目(信息)灵,生意也不难做。”接着他津津有味地谈起了他们怎样通过与城镇个体户挂钩经销,抓取信息的事来。去年他们店外销到四川重庆、云南昆明以及贵阳等地的芭蕉多达50万斤,获纯利就达5000多元。今年7月,他们得知重庆芭蕉能卖好价钱,马上组织收购,用店里的解放牌汽车运去5吨芭蕉。记者问起办店以来的经济效益如何,他把巴掌一撑,坦率地说:“家产现在已超过这个数。”啊,5万!随即他又顺手指了指门前的榨糖机及其他加工机械,说:“这些都是办店后添置的。”现在他们购销店已拥有柴油机2台,榨油机2台,打米机2台,榨糖机1台,解放牌汽车1辆,家底厚实多了。他说:“经商,谁都想一本万利。不过我们文明经商,照章纳税,不吃黑心钱。”购销店成立六年多来,他们已经给国家上交税款2万余元。
购销店的开办,不仅利国利民,而且促进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全乡芭蕉已发展到十多万笼。临别时,费金明乐哈哈地说:“政策好,路子对,我们决定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下步还要开办综合商店,不仅购销农副土特产,还要经销农药、农具和生活用品,开展加工、运输业务,争取今年又来个‘恭喜发财’!”
乡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