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贵州省农业改进所与近代农业技术推广
贵州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诸种原因,农业发展滞后。贵州地处高原,山重岭复,耕地狭窄,水利不兴,农耕技术粗放、落后,丰年粮食勉强可以自给,凶年则饥馑载道。1937年,国民政府委派原实业部长吴鼎昌为贵州省主席,提出“革新贵州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进后方生产、加强抗战力量”的方针,力图振兴贵州农业,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
1938年,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由南京迁到四川荣昌,1941年分为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和中央林业实验所,改属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迁重庆北碚,所长谢家声,设有稻作、棉作、麦作杂粮、蚕桑、土壤肥料、园艺、农艺、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等系,有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五省设立工作站。同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沈宗瀚来贵阳,建议合办贵州农业改进所,后与所长谢家声和实业部农林司司长拟定具体办法,1938年,经贵州省政府与经济部协商,于4月1日建立贵州农业改进所,并将原设省立农事试验场、模范林场、第一及第二棉场并入。《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组织章程》规定:“本所行政属贵州省政府建设厅管辖,技术属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管辖。”其职责是“改进全省农业,增加生产”,具体任务8项:一是研究及改进全省农艺、森林、蚕桑、畜牧、兽医及其他农业技术方法;二是调查研究及指导防治植物病虫害;三是研究设计制造新式农具及农村交通工具、试验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四是调查及研究农村经济与组织;五是推广改良品种、优良牲畜及苗木,防治兽疫血清及推广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农具;六是训练本省各级农业推广指导人员及农业机械人员;七是协助各县推广有关改进本省农业计划与解决农业问题;八是办理中央各农业机关委托的研究、试验、制造等事项。所址在贵阳南门外的油榨街,经费由中央农业实验所与贵州省政府共同负担,各占一半。
1938年4月1日在油榨街设贵州省农业改进所
贵州农业改进所建立之初,设立了农艺系、森林系、畜牧兽医系、柞蚕系、农业经济系及防治水旱研究室和总务室。1939年将防治水旱研究室改为农业:工程室,增设植物病虫害研究室和遵义柞蚕试验场。1940年成立农业推广委员会,改第二林场为植桐试验场,将柞蚕系改为蚕桑系,改农业工程室为农业工程研究系,改植物病虫害研究室为植物病虫害研究系,并在清镇、锦屏、铜仁设植桐推广区,在10—15个县设置农业推广室。1942年改六广门外农场为园艺试验场,改植桐试验场为经济林场。1943年,成立园艺系,增辟图云关苗圃,先后设立第一、二、三、四、五行政督察区农场,并将原贵州省兽疫防治委员会及粮食增产督导团的全部业务并入农业改进所。1944年增设第六行政督察区农场。1945年将园艺试验场迁到本部,接收农林部在镇远设立的第一经济林场,与农林部西南兽疫防治站合办血清菌苗制造厂。1949年有:农艺、森林、园艺、畜牧兽医、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经济、农业工程、蚕桑8系及农业推广委员会;附设农艺试验场,施秉美棉繁殖场,园艺试验场,图云关第一林场,长坡岭经济林场,遵义柞蚕试验场,农业推广辅导区,平坝乾溪农场及第一、二、三、四、五、六行政督察区和直辖区农场。
首任所长皮作琼,曾任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局长、经济部技正。初期有工作人员50人,内有科技人员40人,其中,有技正10人、技士10余人,技佐约20人。1942年改由虞振镛任所长,他是留美畜牧学硕士,曾任清华大学农学系主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实业部渔政司司长。1945年增至124人,其中技术人员90人,内有技正、技士37人。人员任用有严格标准,高小、初中毕业生只能做技工,技工6年以上及高中毕业生可作练习生,练习生两年以上及高农、大学毕业生可任助理员,助理员3年以上及高农、大学毕业工作两年以上者可升任技佐,技佐两年以上有成绩者升任技士,大学毕业担任技士8年以上并有专题研究能力的方可晋升技正。中央农业实验所的马鸣琴、仇元、邓肇华、沈宗瀚、沈丽英、刘厚、刘廷蔚、刘钦晏、庄巧生、朱凤美、任振华、张天鹏、劳作新等先后在农改所任职,贵州人万勗忠为技正兼园艺系主任,商承烈为技正兼森林系主任,杨汝南1945年任所长,赵发智1948年任所长,何培基为名誉技正兼农业推广委员会总干事。人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抗战期间避难来贵州的科技人员,以江浙、湖南的居多,有浙大毕业生10余人,贵州籍40余人。
粮食增产是贵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农业改进所成立后把它作为首要任务。当时贵州的粮食产量不高,全年总产4200万石,其中,稻米2600万石,麦类400余万石;玉米800万石,其他杂粮400余万石。贵州山地多平地少,水田种植面积扩大有限,稻谷增产主要靠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施用骨粉、种植绿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鉴于贵州稻种混杂不纯、品质不佳,农业改进所结合贵州情况培育了一批产量高、不易倒伏、脱粒的良种加以推广。在进行地区性试验的基础上,在黔中、黔北推广“黔农2号籼稻”“黔农7号籼稻”良种,产量提高15%—30%;“黔农28号籼稻”适宜黔东一带,可增产10%—20%;“黔农35号”适宜黔中和黔南,可增产10%—25%;而黔西北主要推广高原粳稻。这些优良品种的单产可达500斤以上,农民得到实惠,自然乐于推广,淘汰土种。玉蜀黍(苞谷)适宜山地种植,有很大发展空间,推广“黔农黄蜡质”“黔农白马齿”等良种,实行与大豆间作,深耕、除草、适当施肥,产量明显提高。贵州人不喜食面,历来种麦不多,田土冬季大都空闲,有些地方则利用冬田种植鸦片,农业改进所配合政府禁烟的措施,努力倡导冬季种麦,扩大冬耕面积,1943年冬耕面积扩大到1648万亩,推广产量高、成熟早的“金大2905号”“中农25号”“定农1号”“遵义136号”“黔农白玉麦”等优良品种,改撒播为条播,中耕除草两次,施追肥1次,使产量增加1倍以上。豆类间作,不但可增加粮食产量,而且可增加土地肥力,普遍推广“黔农39号黄大豆”“黔农黑皮豆”“黔农棕皮豆”等良种,在田边地角种植豌豆、蚕豆。在黔西北,重点推广马铃薯(洋芋)和甘薯(番薯),鼓励农民在山地种植高粱、小米、红稗等杂粮。
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在贵州主要是推广棉、麻、油菜、甘蔗、蓖麻和烤烟。贵州一些河谷温暖地带适合种棉,1939年建立施秉美棉繁殖场,育成“施秉美棉”“施秉465号”等良种,在余庆、黄平、镇远、三穗、青溪、玉屏、仁怀、赤水、思南、印江、石阡、黔西、罗甸、都匀等15县推广,1942年有棉田45.2万亩,年产10.3万担。1945年棉田增至56.1万亩,年产14.7万担。贵州农村普遍种麻,有黄麻、大麻、亚麻、茼麻等品种,经过比较,主要推广黄麻,从广西引进一些良种,培育了“冬不老”黄麻,在农村加以推广。自扩大冬耕面积以来,油菜的种植仅次于小麦,先是在贵阳、贵筑、惠水、贵定、息烽等12县市推广“罗甸1号”和“黔农惠水1号”良种,继后扩大到全省70余县,1936年种植面积306.3万亩、年产239.6万担,1942年扩大到434.5万亩,308.5万担。甘蔗主要是在盘江流域推广种植,贵州企业公司与当地商业人士合作,在安龙建立贵州制糖厂股份公司,1943年月产白糖240担、红糖120担。又在农村推广蓖麻、除虫菊、蓝靛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引进、推广烤烟成效最为突出。贵州原先主要是晒烟(叶子烟),1938年农业改进所戴松思、冯福生引种美国弗吉尼亚“黄金叶”烤烟成功,质纯、味香、色淡黄,适应贵州栽种,每亩产烟252斤。1939年贵州农业改进所与贵州企业公司合作,由农改所提供烤烟良种和技术指导,企业公司提供资金进行推广。1940年建立贵州烟草公司,在平坝干溪农场和贵定县与烟农签订合同进行试种,产烟50余担。烤烟经济价值高,民间自发推广,1941年扩大到龙里、贵筑、平坝、清镇等县,种植面积增至7500亩,产量18.9万斤。1945年推广到麻江、平越、瓮安等10余县,种植面积达8.1万亩,产量为78500担,在西南各省居首位,不但保证贵州卷烟生产的需要,而且成为出口货的大宗,除供给西南40余家卷烟厂外,还远销广州、香港、汉口等地。1947年烤烟推广到27县,种植面积达105490亩。同年,胡祁同、王昌誉将何应钦从美国带来的北卡罗来纳州烤烟良种试验成功,取名“特字400号”,比“黄金叶”增产21%,进行繁殖推广。农改所编印《美烟之栽培及烘烤》一书分发各县,与贵阳社会服务处合办业余美烟栽培烘烤技术训练班,奉命开办改进美烟技术训练班,举办美烟座谈会,修建示范烤房并指导烟农按式修建烤房,填报种植烤烟的有59县。烤烟促进贵州卷烟工业发展,成为贵州省的主要财源,并使农村商品经济活跃。
1943年成立园艺系及园艺试验场,开展蔬菜、果树、药材、花卉的培育、引进、繁殖、推广工作。抗战期间,城镇人口猛增、过往人口频繁,蔬菜需求量大,急需发展蔬菜生产,在贵阳及外县设立了10处示范菜园,1945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13128亩,年产蔬菜2366909担。鉴于贵州原有的40多种蔬菜需要改良和增加新品种,从川、陕、浙、湘、赣、鲁等地及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国引进了200多个新品种,重点推广番茄、花椰菜、甘蓝、洋葱、西瓜等蔬果,番茄多来自美国和加拿大,花椰菜有美国的空雪球花椰菜和四季花椰菜,甘蓝有牛心甘蓝、小平头甘蓝、早球白甘蓝、荷兰白甘蓝等品种,洋葱有丹佛尔洋葱、麦本日尔洋葱、黄贝尔妙达洋葱、西班牙洋葱等,芥菜有阔叶血丝芥菜、包包青菜、大脑壳青菜等,西瓜品种来自重庆、安徽、新疆、日本,还有印度甜瓜。发展贵州威宁梨,罗甸、惠水柑橘,清镇花红,赤水荔枝等名优产品,引进青岛、烟台、大连苹果建立两个苹果示范园,引进四川柑橘在兴义建立柑橘试验场,还引进了枇杷、石榴、水蜜桃、葡萄等新品种,并建立果树母本树区。人工栽培芍药、黄连、石斛、川芎、红花、柴胡等药材。引种、培育的花卉繁多,木本有梅花、腊梅、碧桃、月桂、月季、蔷薇、山茶、石榴、木芙蓉等数十种,草木有虞美人、金鱼草、金盏花、美国石竹、蜀葵、唐菖蒲数十种,菊花多达70多种,如麦秆菊、蛇目菊、矢车菊、金鸡菊、天人菊、茼蒿菊、除虫菊、西洋滨菊等等。
抗战期间,林业颇受重视。农业改进所成立后,将贵州省立第一林场和第二林场划入。第一林场由贵州省中区林务局改组而成,后又将贵州省立中山纪念林场并入,场址在贵阳图云关,主要种植松、杉、柏等常绿树种,苗圃培育大量树苗,无偿提供给各机关、学校、团体及个人义务植树。第二林场在长坡岭,占地2400余亩,后改为贵州省示范经济林场,主要种植杉、松、梓、油桐、漆树、乌桕、构皮、麻栎等树种,育苗20余亩,移植核桃、板栗、油柿、乌桕、油茶、女贞5万余株,造林130余亩。又在贵阳近郊马鞍山开辟苗圃,提供各种树苗。1938年农业改进所与贵阳县政府联合成立花溪合作林场,利用荒山荒地建立苗圃,负责风景林、水源林及天然林的培育和保护,1940年并入花溪中正公园,继续办理育苗、造林工作。1940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兴办湄潭实验茶场,集科研、实验、种植、生产为一体,茶场规模宏大,一直经营到1949年。1941年,农林部在镇远建立直辖第一经济林场,占地11652亩,以种植油桐为主,兼植杉木,乌桕、油茶、樟树,培育各种树苗,1945年移交贵州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农场,共植油桐6.5万株、杉木6万余株、油茶12万株、乌桕1.4万株,苗木6万余株。
贵州宜林荒山1亿亩以上,占全省面积的40%,贵州农业改进所1940年提出《贵州省十年树木计划草案》,将全省划分为3个林业管理区,第一林业管理区包括铜仁、遵义地区32县,第二林业管理区包括黔中、黔南29县,第三林业管理区包括安顺、兴义、毕节地区21县。每区设3个林业示范县区,如第一区设桐梓、镇远、铜仁3示范县区,第二区设贵阳、黎平、定番3示范县区,第三区设兴义、威宁、安顺3示范县区,不设示范县区的地方设林业指导县区。由政府提供造林贷款,无偿发给苗木,实行护林与造林并重、强制造林与奖励造林结合的方针,规定各县、区、乡育苗造林任务,扩大森林面积。为了保护森林,严禁防火烧山,设置森林警察。推广油桐、乌桕、漆树、油茶、银杏等经济林木种植,发展柞蚕、五倍子、银耳、黑木耳、香菇、白蜡、板栗等林副产品生产。重点是推广油桐,分别在黔东的锦屏、天柱、剑河、黎平,黔东北的铜仁、江口、思南、印江及黔中的贵阳、清镇、平坝、定番设立3个推广植桐督导区,1939—1941年共推广179147亩,16363700株。在川黔、湘黔、黔桂、滇黔4条干道公路上栽种行道树,在贵阳设省立模范林区管理处,培植风景林、水源林,保护天然林,发动民众义务植树。
贵州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农改所专门设置农作物病虫害系,与中央农业实验所贵阳工作站合作,对各种植物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试验防治方法,监测病虫害发生、传播情况,针对不同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农改所由两名技正主持病虫害防治工作,配备10名技术员协助,建立农情通信网掌握灾情动态,与浙大农学院合办《治虫通讯》《治虫浅说》等刊物。稻作有稻苞虫、螟虫等5种虫害,拟订了《稻苞虫防治发》和《螟虫防治法》指导农民防治,采取拍板板杀法、诱杀法进行扑灭。玉米以黑穗病、玉米螟、行军虫危害最大,编印《苞谷火焰包防治法》等指导农民防治。麦类的病虫害多达10余种,以黑穗病、线虫病尤为严重,专门制订了《黔省麦病防治计划》,采取清水选种、碳酸铜拌种等法防治。烟草有病虫害8种,以地老虎、立枯病危害最大,遂拟订《烟草病虫害防治法》指导烟农防治。蔬菜以青虫、猿叶虫、芜菁蜂、蚜虫、瓜守、地老虎等最为普遍,遂推广砒酸铝、菜油乳剂、撒石灰、堆麦芒等法防治。各种果树的病虫害不同,桃李有象鼻虫、桃芽等7种,梨子苹果有梨蚜等8种,柑橘有橘蚜、果蝇等9种,葡萄有十星金花虫等4种,尤以天牛危害最大,使用铜丝钩天牛幼虫法、熏蒸剂等法防治。白蜡虫的天敌寄生蜂,用诱杀法扑灭。黄蚂蚁对蔬菜、花卉危害颇大,用除虫菊浸出液防治。天牛为害森林、果树,以新鲜树枝堵塞虫穴最为有效。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有利于粮食增产,蔬菜、水果栽培及森林防护,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繁殖耕牛是畜牧的主要任务,1941年农林部在湄潭县鸡公嘴、土地垭、牛岗坡一带建立国营第二耕牛繁殖场,1943年更名农林部直辖贵州湄潭耕牛繁殖场,其任务是改良牛的品质,繁殖耕牛。农改所接收后成立耕牛繁殖试验场,改良耕牛品质,注意公母牛分配,培育良种公牛,防治牛瘟,提倡各县养牛,设置耕牛贷款及保险,举行耕牛比赛,1947年全省耕牛达120万头,内有黄牛46.7万头。引进、培育荷兰奶牛,发展牛奶、奶酪、黄油、奶粉生产。马是农村重要的运输工具,组织改良马种协会、产马合作社,防治马疫,又由军政部清镇种马场在安顺、兴义、贵筑、毕节、金沙、平塘、威宁、平越、遵义、三穗等县设立配种站,淘汰不合格的公马,印发《养马浅说》供农户学习,1946年黔西各县有马20.5万头。在威宁、赫章、纳雍等县设配种站,培育纯种羊和杂交羊,1946年有绵羊5万头,又在湄潭、沿河等地发展山羊,引进瑞士羊、成都乳用羊等品种。繁殖威宁可乐猪,引进四川荣昌白鬃猪,先在威宁、水城、贵筑等县推广,进而推广到全省37县,1946年有猪12.65万头。农村养鸡332万只、鸭81万只,引进来杭鸡新品钟,发展三穗鸭。在各地建立许多牛马交易市场,贵阳以花溪场最大,黔东以湄潭永兴最大,黔南以丹寨、独山最大,黔西南以关岭最大,黔西北以黔西、威宁最大,每场交易牛、马数百头。
兽疫防治工作很受重视,农林部在贵州设置了几个机构。1941年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川黔湘鄂四省边区兽疫防治总站在贵州设有桐梓、凤冈、湄潭、遵义4站,1943年改组为农林部第一兽疫防治总站,根据分工,黔北及黔东北的遵义、湄潭、铜仁、思南、沿河等19县为总站的防疫区,其余各县为农业改进所的防疫区域。1944年农林部第三兽疫总站由广西桂林迁湄潭,接收第一总站技术人员,扩大为农林部东南兽疫防治站,负责湘、桂、赣、粤及滇、黔等省防疫防治工作,1945年又改组为农林部西南兽疫防治处。西南防治处与贵州农林改进所合作,创办家畜医院,医治牛、马、猪、羊、猫、犬各种病疫。又合办血清厂,制造抗牛瘟血清、抗牛瘟脏器菌苗及牛瘟败血症血清、菌苗。农改所又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合作,建立贵州省兽疫防治督导团,调查疫情,采取防疫措施,开办畜牧兽医训练班,编印《贵州省兽疫防治督导团告牛瘟疫区民众书》及《兽疫防治须知》《兽疫防治指南》分发各县,采取分区负责与巡回治疗的方法防治兽疫。贵州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是牛瘟,1935年一次牛瘟就死了46000头牛,故血清厂主要制造牛瘟血清和菌苗。其次是猪瘟和马瘟,猪瘟有猪肺疫、猪霍乱等病,马瘟有马鼻疽、马线炎、炭疽病。
柞蚕是贵州重要农产,贵州农业改进所成立即建立柞蚕室(后改蚕桑系),与遵义县合办柞蚕指导员训练班,两期共毕业学员32人。继又在遵义黄泥堡建贵州省遵义柞蚕试验场,进行柞蚕种改良和留种试验研究,并指导蚕农养殖。1939年辟遵义县为柞蚕示范区,择定特约蚕户18家做示范,并派指导员在马家河、三岔河、枫香坝、老蒲场等地指导蚕户生产。1940年得中央农产促进会补助,示范区扩大到桐梓、正安、绥阳、湄潭4县,建立黔北柞蚕指导区,进而在遵义、桐梓、正安、绥阳、湄潭、凤冈、仁怀、后坪、定番9县各设指导员办事处1所,开展指导、示范、制种、放种4项业务,又在遵义苟江水地方举办示范场两处,共收蚕种6万余粒,于遵义、桐梓等7县设置烘房,1941年黔北各县共收蚕茧3591万粒。农改所又与贵州丝织厂股份公司于遵义联合组建贵州省收放柞蚕种茧办事处,负责收购蚕种运销全省柞蚕种茧。1939年,中央研究院在遵义南郊百艺厂旧址建立遵义蚕桑研究所,研究家蚕胚胎、生理、生化、病理,进行蚕种杂交试验,培育、改良蚕种,开展桑树嫁接、栽培、推广工作,办了两期蚕桑学习班,培养了20多名蚕桑技术人员。浙江大学农学院设立蚕桑系,以祝汝佐为系主任,主要研究柞蚕、家蚕,郑蘅的柞蚕卵物理性研究、吴载德的家蚕补叶饲养、夏振铎的柞蚕寄生蝇防治、王福冉的蚕丝增长研究都颇有成就,并培养了不少从事柞蚕、家蚕饲养的学生。
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改良工具和农田水利。贵州农村运输靠人挑马驮,农改所照广西双轮马车设计出适合贵州的马车,设厂制造,加以推广,并训练马拉车的能力,改善农村运输。设农具厂制造扎花机具、灌溉机具、垦荒犁耕、园圃工具、玉蜀黍脱粒机、麦片压制机、桐籽脱壳机及稻苞虫梳式耙、竹质喷雾器,还改良水车和水轮碾房。农田水利卓有成效,选定惠水作为灌溉试验区,1939年在惠水涟江支流鱼梁河上筑坝引水,修建小龙灌溉工程,灌田6300亩;1941年建成鱼梁(惠水三都)灌溉工程,灌田2000亩;同年又建崇水(惠水老公坡)灌区,灌田1000亩;1942年将老公坡拦河坝加高,灌溉面积扩大1000亩;1943年,在涟江干流兴建涟江灌溉工程,石坝高3.5米,灌溉面积1.5万亩,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引水工程。此间,又修建贵筑县乌当引水工程,灌溉2500亩;贵筑县中曹引水工程,灌溉3400亩;安龙县坡塘海子排洪工程,受益面积3000余亩。1939年还建成贵阳市供水工程。
农业经济方面,首先是进行农业调查,发动全省各县进行农业普查,收集农业经济资料,发动各县写农情报告,进行农政统计,提倡“农家记账”,派员赴各地实地考察,编成《农业概论调查》一书。经调查认为贵州是山地农业,不适宜大规模机械耕种与集约经营,结合贵州地形和气候,研讨农业经济的集约性问题,大力推进冬作制度,扩大冬耕面积,推广冬耕作物,农田缘肥、农家圈肥、堆肥及骨粉。调查了贵州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成本,编写《贵州省农产品价格报告》,进行粮食消费研究及贵州农业金融调查。对贵州租佃制度进行调查、研究,提倡举办农业合作社,以信用业务为核心,组织生产、运销及消费,实行民主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合作经济建设,并编印《黔农月报》。
1940年,为增加粮食生产,统筹全省农业推广事宜,由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农林部农产促进委员会、农林部贵州省推广繁殖站、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省粮食增产督导团,联合组成贵州省农业推广联合委员会,其职责是督导各县粮食增产、增进农业生产及办理一切农业推广事宜,协助建立各县农业推广机构、普及农业知识、改良农业技能、倡导农民合作社,改善农村组织与农民生活。农业推广委员会主任由贵州农业改进所所长兼任,机构附设于农业改进所,农业推广成为农改所的重要工作之一。1946年进行改组,贵州省农业推广委员会由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农林部西南兽疫防治处、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国立贵州大学农学院、中国农民银行5个机关联合组成。委员会下设技术部、执行部,技术部下设农艺、园艺、林业、畜牧兽医、植物病防治、虫害防治、农具及农田水利、农场经营改进、农村金融改进、土壤肥料改进10个督导专员。
按照《贵州省农业推广联合委员会组织规程》,在各行政督察区和直辖区建立农业推广辅导区,并将各区农场直属于农业改进所,作为示范农场。第一区农场设在镇远大菜园,并接收前农林部第一经济林场,占地2187亩;第二区农场设在独山羊凤乡,占地1255亩;第三区农场设在兴仁县顾所,占地58亩;第四区农场设在毕节县清毕公路侧,占地107亩;第五区农场设在遵义县鲤鱼田,租用田土68亩;第六区农场设在铜仁东门外,占地29亩;直辖区农场初设惠水县,后迁至平坝夏云乡,并接收前农林部国营第三农场,占地2968亩;直属农改所的平坝乾溪农场,原为贵州省赈济委员会的模范农场,1944年交农改所,占地10100亩,此外,还有贵阳烟叶改良场、施秉美棉繁殖场和遵义柞蚕试验场。区农场负责本区农业实验、农业推广及解决本区农业问题,办理农作物、园艺的区域试验,繁殖、推广动植物优良品种,协助推进垦荒造林、植物病虫害兽疫防治,倡导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及农业贷款,指导农村副业,进行农村调查统计,训练基层农业干部,辅导各县农业推广所。从1940年起,县农业推广所陆续建立,1944年有62个县建立推广所,1945年达72个县。县农业推广所的任务,是负责本县粮食作物、园艺作物的增产,繁殖优良种子、树苗、种畜、秧苗,推广农具、积肥,防治植物病虫害兽疫及水旱灾害。
贵州农业改进所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在引进、培育农作物及牲畜优良品种,科学防治植物病虫害及兽疫,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等方面做出不少成绩,引进了近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制,逐步改变贵州农业的落后状况,使之向近代农业过渡。为适应抗战大后方的需要,推动了粮食增产,发展烤烟、棉麻、油桐、蚕桑及蔬菜水果种植。建立了从上到下的农业推广机构,网络全省,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天文站,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搜集各地气象资料。1920年,法国神父瓮策心在贵阳南门外马房街(今新华路)天主堂进行气象观测,测量气压、温度、湿度及蒸发量,将记录资料寄送上海徐家汇天文站。1935年,中央研究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派顾侠来贵阳建立测候所,设址于城北三块田(今合群路附近),开展气候观测。次年,竺可桢推荐在中央研究院气象所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李良琪来贵阳,接办贵阳测候所,改为贵州省建设厅气象所,所址初在六广门外桑园,后迁至马房街雷祖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军事、航空、水路交通及农林各方面迫切需要气象资料,气象所在桐梓、独山、毕节3县设立测候所,仪器由中央气象所发给,技术人员由省建设人员训练班学员充任。又在黔西、织金、水城、威宁、兴义、关岭、罗甸、荔波、湄潭、余庆、思南、铜仁、石阡、青溪、黎平、仁怀、赤水17县建雨量站。为了配合航空委员会和贵州农业改进所的工作,1938—1940年,增设了盘县、思南塘头两测候所,浙江大学在遵义老城设立气象测候所,中央气象所武汉测候所迁到湄潭,在黄果树设立水文气象站。又在惠水、龙里、息烽、清镇、长顺、平坝、安顺、紫云、郎岱、普安、晴隆、安龙、册亨、大定、瓮安、黄平、习水、正安、炉山、丹寨、锦屏、镇远、三合、榕江24县建立雨量站。1941年增设贞丰、贵定、都匀、麻江、开阳、剑河、江口7个雨量站,1942年增设黄平、金沙、沿河、道真、纳雍、平越、镇宁、玉屏、印江、绥阳10个雨量站,1943年设立婺川(今务川)、台江、普定雨量站,1944年设望谟雨量站。
1942年,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在重庆成立,增设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直属气象局的气象测候所9处,其中,镇远、安顺、铜仁、罗甸、兴仁、威宁6所在贵州。贵州有气象所1处,测候所14处,水文气象站1处,雨量站61处,基本形成网络。贵州省建设厅气象所开展气压、温度、湿度、日照、地温、雨量、蒸发等观测项目,1938年开始发布贵阳地区天气预报,并为军事、航空及建设提供气象情报,每年有气象记录年报和月报。气象所还担负全省各测候所、雨量站的筹建工作,办了3期建设人员训练班,对有关各县农林技士及测候人员进行培训。这一时期,国内著名的气象学家集中在贵州,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涂长望为浙大教授(建国后任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卢吴任湄潭测候所所长(建国后任中央气象局副局长)、束家鑫在浙大气象测候所工作(建国后任上海中心气象台总工程师)、王钟山接任贵州气象所所长(建国后为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李良琪后调任华北气象台台长,在贵州省气象所工作的谢光道(建国后任空军第七、第二研究所所长)、谢义炳(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气象系教授)都是著名的气象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