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乡村教育与社会教育实验区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六、乡村教育与社会教育实验区

20世纪20年代,兴起乡村教育运动。晏阳初等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人百分之八十住在乡间,中国大多数不识字的也都是乡下人。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产品为全国出口大宗,衣食住行各种原料多半也是农产。因为中国缺乏教育,所以农业也有衰败气象。而农民自身,更是穷苦不堪言”。主张“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即传播文化知识以“治愚”,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生计能力,训练卫生惯以提高身体素质,以“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培养公民意识。1926年在河北定县建立试验区,调查社会状况,开办平民学校,建立实验农场,设立卫生院。1936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联合组织“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旨在“研究农村问题,实验乡村建设方法,促进地方行政,训练乡村建设人才,以建设新农村”。又在山东济宁建立试验区,并成立“乡政学院”。协会会长何廉、副会长曼阳初在山东济南创办“乡政学院”。1938年3月,乡政学院迁到贵州,省政府指定迁往定番,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实验乡村建设方法。是时定番县划为贵州省自治实验县,对县政(包括财政、教育、实业、建设各项事业)进行实验。乡政学院迁到定番后,与定番县政府密切配合,训练社会、行政、经济、民政、教育、农业、卫生等乡村建设人才,政府各级职员均由平民教育协进会推荐、认可,合格的才能任职,直到抗战胜利迁走。

1935年,根据国民政府《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的规定,7月19日成立“贵州省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由教育厅长、财政厅长及有关人士组成,教育厅长叶元龙任主任委员。其任务是拟定全省义务教育方案,监督全省义务教育经费的动用及各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召集各县义务教育委员会代表讨论全省义务教育事宜。为了探索民众教育及义务教育的有效办法,10月24日贵州省教育厅决定在青岩设立“贵州省青岩义务教育实验区”。实验区主任为张学敏,下设社会调查股、学校教育股、生计教育股、健康教育股、公民教育股及设计委员会。实验区内,设有初级学校1所,学制四年,招收适龄儿童入学;设二部制学校1所,学制四年,分上午班和下午班教学;设短期小学9所,1年毕业,招收失学儿童及成年入学;又以原私塾改设3个短期小学班,1年毕业。这些学校均属初小性质或短期补习,旨在普及教育,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并供给学生的学习用品,把短期小学、民众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招生时,少数民族学生优先,并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单独设班施教。

1937年,省政府决定将实验区改名“青岩社会教育实验区”,以宋怀中为实验区主任。宋怀中,贵定人,早年曾就读于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林系本科,热心乡村教育。和他一起在实验区工作的汪汝衡是黄质夫在湘湖师范的学生,戴自俺是晓庄师范的学生,一批有志于乡村教育的青年也来到实验区,如李幼章、俞景玉、杨国五、钟在祥、龚琼仙、饶建斌、张培锦、田树藩、方敦明、刘幻云、丁一志、黄明方、莫云、艾玉成、金恒娟、黄重德、赵杰等,形成了一个热心乡村教育实验和改良的团队。他们遵循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教人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为格言,“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不计报酬,不分昼夜、寒暑,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实验区办得有声有色。他们在实验区开办简易小学、儿童班、成年男女补习夜校,实行免费教育。起初,实验区仅局限在青岩周围的摆晚、歪脚、大茨窝、竹林、高山河等苗族、布依族村寨,以后逐渐扩大实验区范围,沿着贵惠公路延伸,扩大到桐木岭、石头寨、花溪镇、大寨、董家堰、麦达、大水沟、竹林寨、团寨等地。开辟工作极为困难,因为人们不认识文化的重要性,要留孩子在家放牛、割草、打柴,不肯让子女入学,教师们挨家挨户去做动员,和农民交朋友,说明读书不交学费,还发文具、课本,又且家长看见老师们和蔼可亲,才放心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识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认为女孩应当学做锅灶、做针线、绣花、织布,更不愿女孩在外三五成群地活动。俞景玉老师苦心婆心地到各家各户说服,结果只收到3个女学生,他亲自上门去教这3个女生,并派人接送这些女学生,通过她们现身说法,入学的女生渐渐多了起来。成年男女都忙于农活,白天无法读书写字,就以夜校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

1938年4月,教育部为了推动抗战时期的民众教育,在武汉成立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1940年,因武汉时局紧张,转移到贵州,在贵阳、修文、清镇、息烽、龙里、贵定开办民众学校,在贵阳开办了两所民众学校,设有4个识字班和少数民族教育班,还办了1个工人教育班和1个妇女缝纫班,学习期间3个月,办了1期便转到修文。之后继续到清镇、息烽、龙里、贵定等县开办民众学校。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在贵州工作7年,直到抗战胜利。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社会团体,1917年在上海创立,创办人是教育家黄炎培,其宗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和“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职业教育社总部迁到重庆,并在成都、昆明、桂林等地设立通讯处。贵阳通讯处1939年建立,设在达德学校内,以曾俊侯为主任。贵阳通讯社办有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开设国文、英文、数学等文学课程,并设簿记、会计等专业课,聘请田伯萍为国文教员,刘守敬为数学教员,徐绍彝为簿记教员,培训店员、机关小职员和社会上的失学青年。又办工人补习班,夜间为汽车修理厂、公路运输局、电报局工人补习文化,宣传抗日。设职业介绍所,为流失到贵阳的难民介绍职业。还帮助筑光音乐会、沙驼剧社开展工作,转移同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2年,国民政府社会部在贵阳、遵义设立社会服务处,面向社会,开展生活服务、人事服务、文化卫生服务、职业介绍服务、经济服务,培训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年,成立贵州省政府社会处,负责指导、监督各民众团体,处理劳资争议、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职业介绍、老弱残废收容等事宜,设立贵阳、安顺两个示范社会服务处,又设立贵州省儿童福利指导所、贵州省社会处职业介绍所、贵阳工人福利社、平坝难民垦殖农场,直到1949年。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