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人才会聚,科学团体纷纷建立
抗日战争期间,大批科技人员随机关、学校、企业迁来贵州,贵州在外求学和工作的科技人员也回到贵州,人才聚集。他们当中,有许多是全国著名的科学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数学家有浙江大学的陈建功、苏步青,大夏大学的谢仲武,交大唐山工学院的黄寿恒;原西南联大数学教授刘薰宇回贵州担任省立高中校长。物理学家有大夏大学的夏元瑮,浙江大学的胡刚复、何增禄、卢鹤绂、王淦昌,交通大学的罗忠忱,贵州大学的张永立(贵州人)。化学家有浙江大学的卢嘉锡、贵州大学的杨葆昌(贵州人)、交通大学的林炳光。生物学家有浙江大学的贝时璋、罗宗洛、谈家桢,红十字救护总队长林可胜是留学英国的生物学博士。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有建筑学家林炳贤,土木工程学家罗河,冶金专家王均豪,金相学家王绍瀛,铁道管理学家胡立猷、许炳汉等。浙大工学院院长王国松兼任电机工程系主任,李寿桓为化学工程系主任,吴钟伟为土木工程系主任,铁修吟为机械工程系主任,范绪箕为航空工程系主任。水利工程专家李书田任贵州农工学院院长,丁道衡(贵州人)、竺良甫先后任贵州大学工学院院长。丁道衡是地质学家,探矿专家谌湛溪、地质学家乐森璕、罗绳武都是贵州人,抗战时期回贵州工作。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有李柏龄、李耀滋、钱学渠、张汝梅、程嘉厚、胡旭光、沈运乾等一批航空工业专家。气象学家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在贵州工作的涂长望、卢吴、李良琪、王钟山、束家鑫、谢光道、谢义炳等都是气象学家。浙江大学农学院集中了一批农学家,如院长卢守耕、农学系主任萧辅、园艺系主任吴耕民、农业化学系主任罗登义(贵州人)、植物病虫害防治系主任陈鸿逵、蚕桑系主任祝汝佐、农业经济系主任雷男。农业改进所也会集了一批农学家,如先后担任所长的皮作琼、虞振镛、杨汝南(贵州人)及中央农业试验所的沈宗瀚等。还有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顾青虹、张丕介、沈文辅,中央研究院遵义蚕桑研究所所长蔡堡及陆军兽医学校郑藻杰等一批专家。医学人才荟萃,贵阳医学院院长李宗恩是原协和医学院内科主任、热病学专家,知名专家有杨崇瑞、杨济时、贾魁、柳安昌、徐会渊等人。湘雅医学院院长张孝骞是著名内科专家,有吴执中、沈克非、朱鹤年、王肇勋、白施恩、徐荫祥、钟世藩、陈世彬等14名教授。中正医学院院长王子玕原为湘雅医学院院长,有赵以炳、李佩琳、米景贤、刘南山、齐登科、黎启勋等教授。陆军军医学校细菌学系主任李振翩、公共卫生系主任邱倬、内科学系主任张静吾、妇产儿科系主任杨汉志、病理学系主任孔锡鲲、皮肤花柳学系主任高英骥、解剖学系主任朱师晦、生物化学系主任万昕、生理学系主任李茂之等,都是有名的医学家。中央卫生实验院院长兼贵阳卫生干部训练所所长朱章赓、卫生署卫生实验处处长兼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所长姚克方都是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防疫专家郭景升任贵州省抗疟实验站主任、贵州省抗疟所所长。当时最高的科研机构是中央研究院,评议委员是各学科的顶尖人员,在贵州工作的中央研究院评议委员有竺可桢、罗京洛、茅以升、林可胜4人。
值得注重的是,内迁和新建大学及高等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浙江大学理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系,大夏大学理工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系,贵州大学文理学院设有数理、化学两系,贵阳师范学院设有数学、理化两系,广西大学设有数学、物理、化学3系,培养出一批基础学科的教学、研究人才,改变了过去缺乏数、理、化、生物人才的状况。高等工业学校在贵州前所未有,抗战期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迁来,办有土木工程、矿冶工程、铁道管理3系,浙江大学工学院办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5系,贵州大学工学院办有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电工程、地质4系及电机专修科,之江大学贵州分校办有土木、建筑、机械、化工4系,广西大学设有理工学院,培养各种工业技术人才。浙江大学农学院有农艺、园艺、农业化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经济5系,贵州大学农学院有农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3系,广西大学也设有农学院。在贵州,有贵阳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中正医学院;陆军军医学校设有研究部、大学部、职业部,大学部分为医科、药科和牙科,医科设有病理、生理、药理、细菌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公共卫生学、卫生勤务学、卫生化学等系,药科设有药剂学、生药学、制药化学、基本化学、检验化学、化学兵器学等系,牙科设牙科学、牙艺学、病理学、细菌学、X光等系,理、工、医、农齐备,有数十个系科,培养各种高等科技人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等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41年建立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有机械科、水利科、土木科、应用化学科,在校学生200人。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设在安顺,由贵大工学院院长丁道衡兼任校长,设有高级土木科两班,中等技术科3班,初级漂染科、棉织科、染织科各1班。还建有省立三都造纸科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00人。农业方面,有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有农艺科、园艺科、农产制造科、畜牧科、森林科,首任校长赵发智为贵州农业改进所所长。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由贵州省教育厅与浙江大学农学院合办,设有农艺科、园艺科、茶科、蚕科及高级农科,有中级和初级两个层次,学生227人。贵州省立锦屏森林科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由教育厅与锦屏县政府合办,开设林学概要、土壤、肥料、森林、植物、造林学、气象学、森林虫害、树病学、森林保护、苗圃学、森林经营、森林利用等课程,1946年改为普通中学,附设森林职业班。贵州省立江口农职业学校系由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改设,起初只有初级农艺科和初级农业科,以后增设高级农艺科、园艺科,有农艺科3班、园艺科两班,高级农艺科1班,在校学生200人。为适应战时环境,创办了若干医药卫生学校和训练所。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学校由贵州省卫生委员会同省教育厅创办,设有护理、助产、检验、药剂、卫生工程、生命统计、口腔卫生等科,在校学生200余人。省立贵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为贵州省立医院附属学校,培养高级护士。国立贵阳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设有护士、助产两科,只收女生,从创办到1948年共毕业护士93人,助产士40人。私立黔筑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设在中央医院内,招收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1938年迁贵阳,先后由姚克方、朱章赓任所长,办有公共卫生医师班、护产班、卫生佐理员班和防疫卫生人员训练班。1941年,中央卫生实验院又设立贵阳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朱章赓、姚寻源先后任所长,办有公共卫生医师班、护产班(护士及助产士)、卫生佐理班(检验员、药剂员、医护员、环境卫生员、生命统计佐理)和防疫卫生人员训练班,至1943年共训练139人。1943年移交贵州省卫生处后,改为贵州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设公共卫生医师训练班、公共卫生护产士训练班、公共卫生佐理员训练班,1946年并入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也设在贵阳,所长由救护总队长林可胜兼任,主要培训军医及战地医护人员,设有陕西褒城、江西上饶、四川黔江、湖北老河口、湖南东安、云南昆明6个分所,抗战期间培训2万余人,1946年并入国防医学院。
抗战期间,科学研究活跃,出现了许多科学技术团体,不少全国性的学会、协会在贵州建立分会,有些行业公会也研究科学技术,大学也成立各种研究会。
中华自然科学社1927年在南京成立,1941年建立贵阳分社,李良琪任理事长,它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其任务是举办自然科学座谈会、演讲会,进行科学常识测验,协助政府普及农村科学教育,出版自然科学刊物。中华学艺社原名丙辰学社,1916年在东京成立,1923年改名中华学艺社,1946年建立贵州分社,以“研究真理,昌明学艺,交换知识,促进文化”为宗旨,社内设有筹建委员会和学术事业委员会,学术事业委员会分为学术演讲和补习教育两组。国际扶轮社1905年在美国芝加哥创办,1919年进入中国,1945年建立贵阳分社,主要活动是资助慈善机构,并在大学设置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举办学术论文和演讲比赛,阐扬各种学术要义。中华医学会1931年在上海成立,1938年建立贵阳支会,1942年改组为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姚克方、贾魁、李宗恩先后任理事长,旨在“研讨、促进科学医学,提高医师道德,保障医师正当利益,联络会员感情,举办学术演讲和报告会”。中国护士学会贵州分会成立于1939年,其任务是研究、设计及改进护士教育,调查、统计护士业务,举办学术研究会、演讲会,办理护士征调、护士总动员事宜。中国工程师学会贵阳分会1942年成立,主要任务是协助实施军事工程,研究、协助开发西南建设事业,编印工程刊物,推进工程学术交流,并办理工程人员资历登记、代聘人才和介绍职业。中国全国工业协会贵州分会1944年成立,其任务是“促进全省工业化,促成产品标准化,促进工业金融的发展,增进劳工福利、工矿业保险”,进行工矿业调查、统计,办理技工及劳工补习教育,举办工矿业展览。中国生产促进会贵州分会1947年成立,以“联合事业同志,罗致专门人才,倡导科学方法,促进农工生产,完成建国大业”为宗旨,以提倡国货、促进生产现代化为当务之急。中国西南实业协会贵州分会1939年成立,其任务是调查贵州实业情况,筹集实业资金,培训事业人才,改进和推广实业技术,设有农业、矿业、工业、手工业、金融、交通等专业委员会,并协助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收集资料,编辑《贵州经济》一书。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贵州分会1941年成立,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贵州农民经济,促进贵州农村建设,在各县建立支会。全国航空建设协会贵州分会1937年成立,其任务是征集航空队员,募捐资金、发展航空事业,充实国防力量,出版有《航空建设》。中国滑翔总会贵州分会1942年成立,主要任务是培养空军干部,促进航空建设,发展国民体育及青年训练,进行滑翔机运动的宣传、表演、竞赛及人员培训。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贵阳分会1947年成立,以“促使国民业余时间研究无线电学术”为宗旨,具有无线电知识、能装置收发报机的为甲种会员,具有无线电常识而不能装置收发报机的为乙种会员,没有无线电知识而热心无线电工作的为丙种会员。
迁到贵州的大学建立了各种科技学会,以浙江大学和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最为突出。浙江大学成立园艺学会,创办《浙大园艺》;农业经济学会,创办《农业经济学报》;机械工程学会,创办《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学会,创办《航空通讯》。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成立了土木工程学会,创办《土木》;矿冶工程学会,创办《矿冶》《矿冶园地》。
贵州建立的一些公会、协会、促进会也积极推进科学技术。贵州省中医师公会的前身是贵阳市中医公会,1945年扩大为贵州省中医师公会,唐浠泽任理事长,袁家玑、陈真一、张致安、陈穉尧任常务理事,王聘贤、程云深、龙仲衡为常务监事,其宗旨是“研究中医、医药,增进公共福利,并谋中医医药事业之发展”,研究中医药的改进,指导医药常识,举办中医药讲演会,开展社会医疗救济。贵州省护士公会1942年成立,其宗旨是“谋护士业务之发展,增进护士公共利益,协助社会公共卫生建设,改进护士业务技术”。贵州省技师公会1947年成立,其任务是举办学术研究、演讲及实物参观活动,协助培养技术人才,调节技术人员之供求,增强工、矿、农三业的联系及技术咨询。贵州省手织工业协会1947年成立,其任务是“促进全省手织工业的发展,改良手织工业产品质量”,对企业和会员的业务进行研究、指导。贵州企业同仁总会设有研究部,出版了《企光》《贵州企业季刊》。贵州省农会以“发展农民经济、增进农民知识,改善农民生活而图农业之发展”为宗旨,进行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统计,推进农业及农村教育,改良种子、肥料、农具、土埌,培植保护森林,开展水旱虫灾的预防及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