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省立中学和县立中学的发展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二、省立中学和县立中学的发展

抗战前贵州中等教育处于落后状态,1937年全省只有公私立中学46所,教职员1028人,在校学生12457人,以当时的人口计算,受中等教育的大约在千分之一左右。当时的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类,公立又分省立和县立。1926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周恭寿任教育厅长,将全省划分为8个中学区,以原来几县合办的联立中学为基础建立8所省立中学,即贵阳一中、赤水二中、遵义三中、安顺四中、都匀五中、瓮安六中、思南七中、镇远八中。1930年增设省立贵阳高中,1931年增设省立贵阳女子中学,1936年将遵义三中改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共有省立中学9所。1941年,为了更有效地为贵州提供师资和便于督导,教育部令将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团改为贵州省政府教育厅教师服务处,并由省教育厅接办原先的中山中学班,将中山中学班改为省立中学。1942年又复设省立遵义高中,1946年将国立三中改为省立铜仁中学,将国立十四中迁往独山改为省立独山中学,将国立二十中设在桐梓的女子分校迁往威宁改为省立威宁中学,全省共有省立中学20所。在20所省立中学中,有9所是由国立中学和中山中学班发展而来,将近一半。

最著名的是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前身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的贵阳府中学堂。1912年改为省立模范中学,周恭寿任校长,校址在贵阳火药局巷(今会文巷)。周恭寿是经世学堂的高材生,清末派往日本考察教育,认为“黔之振兴,教育为大”,回国后创办官立贵阳两等小学堂及贵阳府中学堂。后为贵州第一任教育厅长,省立贵州大学校长。模范中学是贵州第一所省立中学,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设备好,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在全省起示范作用。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地质学家乐森璕,物理学家张永立,土壤学家熊毅,革命先烈文化震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1923年改为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王梦庵也是清末留日学生,是贵州著名的教育家,精于国文而兼通日文、英文、俄文。省立一中起初只有初中,学制四年,1930年增设高中,学制六年(高、初中各3年),是贵州最早的完全中学。1935年更名为贵州省立贵阳中学,蓝端禄、孙培树、杜运枢、张梦麟等先后任校长。1939年因敌机轰炸贵阳,迁往乌当,1945年返回原地。全校有高中、初中共13个班级,教职员43人,学生484人。1950年与省立贵阳高级中学、贵阳师院附中、私立中山中学合并成立贵阳第一中学。

省立贵阳中学高中第二十八期毕业生

贵阳还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前身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端棻、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创办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校址在次南门外雪涯洞,后迁到雪涯洞对面的两江口。1912年改为贵州公学,次年改私立南明中学,张彭年任校长。1922年,南明董事会将南明中学交政府接办,次年春改为贵州省立第二中学,王延直任校长。1928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开办省立贵州大学,下令将省立第二中学撤销,以其地为省立贵州大学校址。1930年省立贵州大学停办,省教育厅以其旧址设立贵阳高级中学,龚植三任校长。1941年,贵州省教育厅长张志韩致书西南联合大学数学教授贵州人刘薰宇:“贵州教育亟待整顿,需人孔急,盼回乡为桑梓尽力。”刘薰宇接信后,毅然辞去教授之职,回贵州担任省立贵阳高级中学校长。他聘请贵州教育界知名人士刘方岳、李淑元、赵伯愚、蹇先艾、杨文山诸先生任教,学校大有起色,成为贵州名校。1939年“二四轰炸”后疏散到修文,刘薰宇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1945年迁回贵阳,因校舍被贵州省训练团占据,只好暂借达德学校在水口寺的几间教室复课,不久又在甲秀楼附近翠薇阁继续上课,几经交涉才迁回两江口。当时的省立贵阳高中,共设12个班,有教职员38人,学生375人。1950年,与省立贵阳中学等合并为贵阳一中,校址仍在两江口,刘薰宇为第一任校长,不久调北京,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1930年创办的贵阳高级中学

两所省立中学都在贵阳,外地到省城进中学极为不易。1926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将全省分为8个中学区,要求每区建1所中学。鉴于教育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于是由几个县联合建立一所联立中学。1928年前后,以联立中学为基础改为省立中学。省立第一中学1923年已经建立,仍以贵阳为一中。周西城主黔之前驻兵赤水,建有赤水兵工厂和赤水中学,1928年将贵州省立第二中学撤销建省立贵州大学,遂以赤水为省立第二中学,到1945年共有9班,教职工31人,学生326人。遵义、桐梓、绥阳、湄潭、凤岗、正安、仁怀、赤水、习水、余庆10县联立中学(黔北联立中学),以遵义为省立第三中学,教师不少是清末留日学生或北京大学毕业生,还有遵义宿学赵乃康、晏怀新等;李次乾、李培荪、黄齐生先后任校长,一时成为贵州名校,原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林业部长雍文涛、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陈泝等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1936年改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安顺八属联立中学改为省立安顺中学,1945年共有9班,教职员29人,学生280人。都匀、麻江等8县联立中学改为省立都匀中学,1945年共有11班,有教职员30人,学生243人。瓮安4县联立中学改省立第六中学,北师大毕业生张纯仁任校长,1928年调省教育厅,以北京高师毕业生王从周继任,师资较强,国文由贡生吴葆珍、王祝三担任,英文教师朱乃其为留英学生,魏子珍为上海南洋中学毕业生,数学教师王道生、理化教师徐栋都是武昌高师毕业生,美术教师张克骧毕业于上海美专;第一届毕业生36人,被省立高中和省立贵阳师范录取的就有34人,附近各县学生纷纷报考省立六中,1929年改为省立瓮安中学,1939年校长冉隆坤建成200平方米教学楼,1942年瓮安知名人士施裕初捐赠两千大洋作奖学金,1942年增设高中部,1945年有教师30名,设9个班、学生287人。思南等地联立中学改省立思南中学,1945年有9个班,教职员30人,学生339人。镇远中学改省立第八中学,后改省立镇远中学,1945年有7个班级,教职员19人,学生243人。

1931年创办贵州省立贵阳女子中学,校址在忠烈街县学宫,首任校长杨映阶。它是贵州唯一的女子中学,设有初中和高中,除开设语文、社会、自然、艺术、体育等课程外,还增开家事、园艺、缝纫等女子必修课程。1939年“二四轰炸”后,迁花溪石头村,1944年迁回贵阳原址。当时共有18个班,教职员42人,学生700余人,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办,校名为贵阳女子中学,1968年改为贵阳二中。

遵义三中改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后,1942年复建省立遵义高级中学,校址在北门外汇川坝,1944年校舍落成,一期招收两班,并接办遵义县中3个高中班,1945年有6个班,教师25人,学生313人。遵义高中首任校长张有民,教员中有留学生4人,美籍教师1人(加里佛尼亚大学毕业生洁妮女士),是贵州名校之一。抗战前铜仁地区没有高中,国立三中1938年在铜仁建立,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女中部、师范部及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学生达1600人,教育厅接办后,改为省立铜仁中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与贵州省教育厅合办,经教育部批准,事实上成为交大唐山工学院附属中学;班主任由交大教授斐英担任,邵正祥、何杰、罗河、李汉、王谦、贾秉德等教授、讲师在中山中学班兼课,《范氏大代数》《盖氏解析几何》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本,数理化及英语教师都是交大教师,前后3届毕业生大都考取交大或其他大学,有的还出国深造。

国立三中1946年改为省立铜仁中学,后演变为铜仁第一中学。国立十四中在贵州8年,1946年迁到独山,改为省立独山中学。国立二十中的高中部和初中部后并入国立三中,设在桐梓的女子分校1946年迁到威宁,改为省立威宁中学。

国立中学对贵州中等教育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使省立中学发展到20所,并改变了省立中学的布局。贵阳地区有省立贵阳高级中学、省立贵阳中学、省立贵阳女子中学和省立清镇中学,遵义地区有省立遵义高级中学、省立桐梓中学、省立赤水中学,铜仁地区有省立铜仁中学、省立思南中学,黔东南有省立镇远中学,黔南有省立都匀中学、省立独山中学、省立瓮安中学和省立平越高级中学,安顺地区有省立安顺中学,黔西南有省立兴仁中学,黔西北有省立黔西中学和省立威宁中学。这种分布引起连锁反应,各地区以省立中学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推动县立中学的发展。

抗战前,贵州的县立中学只有23所,在全省78个县中不到三分之一。抗战期间,县立中学迅速发展,1945年有县立中学71所,共有394班,教职员1401人,在校学生17715人。其中,黄平县立中学、麻江县立中学、独山县立中学、盘县县立中学、大定县立中学、铜仁县立中学、织金县立中学、天柱县立中学、黎平县立中学、务川县立中学、安龙县立中学、惠水县立中学设有高中班,麻江、铜仁、黄平3所县立中学各有3个高中班,独山、盘县、大定、务川4所县立中学各有两个高中班,惠水县立中学有4个高中班,高中学生共672人。少数民族聚居的松桃、沿河、丹寨、炉山、剑河、台江、榕江、平塘、荔波、长顺、郎岱、镇宁、关岭、贞丰、望谟、紫云、纳雍、威宁等地都建有县立中学,全省仅罗甸、册亨、赫章3县没有县立中学。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