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众教育馆遍及全省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一、民众教育馆遍及全省

民国年间,民众教育馆是推行社会教育的中枢,是实施社会教育的综合性机构。按照1940年教育部颁布的《民众教育馆规程》,民众教育馆主要开展如下活动:

第一,举办各种民众补习学校,包括普及失学民众教育、成年文盲教育、农民补习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及实验国民学校。

第二,办理生计教育,包括各种职业培训班,指导和培训各种技能,推广农业技术。

第三,办理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公德。

第四,办理电化艺术教育,包括组织民众戏剧队、歌咏队、放映电影、幻灯,提倡正当娱乐。

第五,开展健康教育,提倡体育活动,宣传卫生知识,进行卫生服务。

第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进行战时服务。

第七,办理家事教育。举凡学校之外的教育,都由民众教育馆举办、推广、提倡。

民众教育馆隶属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民众教育馆直属教育部,省立民众教育馆属省教育厅,县立民众教育馆属各县教育科,从中央到各省、各县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网络。中央民众教育馆设在重庆,馆长由教育部任命,首任馆长马宗荣是贵阳人,在日本留学10余年,对社会教育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著有30多种社会教育的专著,开办大夏大学社会教育系并从事11年的社会教育工作,受聘为教育部简任秘书。省立民众教育馆的经费由教育厅拨给,教育部对贵州多有补助,馆长由教育厅任命,设有总务、教导、艺术、生计、研究辅导等5部,除开展本馆的工作外,还负有指导、督察辖区内各县立民众教育馆工作的职责。县立民众教育馆的经费由县财政开支,馆长由县政府任命,根据各县情况分为一、二、三等馆,一等馆设教导、总务、生计、艺术等4组,二等馆设教导、艺术、生计3组,三等馆设教导、生计两组。

1935年,按教育部《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贵州省就开始设立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和省立安顺民众教育馆。次年,贵州省教育厅结合贵州实际情况,拟定了《贵州省立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将全省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民众教育区,每区设1所省立民众教育馆。贵阳是全省的中心,1935年9月就设立了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东区以镇远为中心,1936年建立省立镇远民众教育馆。西区以安顺为中心,1935年建省立安顺民众教育馆。南区以独山为中心,1936年建省立独山民众教育馆。北区以遵义为中心,1936年建省立遵义民众教育馆。1942年根据贵州行政督察区的设置,要求每个行政督察区设1所省立民众教育馆。直辖区已有贵阳、安顺两所省立民众教育馆,第一行政督察区有省立镇远民众教育馆,第二行政督察区有省立独山民众教育馆,第三行政督察区增设省立兴仁民众教育馆,第四行政督察区增设省立大定(今大方)民众教育馆,第五行政督察区有省立遵义民众教育馆,第六行政督察区增设省立铜仁民众教育馆,全省共有8所省立民众教育馆。1946年,中央与省级财政分开,贵州财政困难,遂将安顺、独山、镇远、遵义、铜仁、大定、兴义7所省立民众教育馆撤销,并入当地县立民众教育馆,全省仅保留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

县立民众教育馆从1936年开始建立,首批是松桃、安龙、定番(今惠水)、织金、龙里等7所县立民众教育馆,1937年增设荔波、瓮安、平越(今福泉)、德江、黄平、湄潭、绥阳等11所县立民众教育馆,1939年全省已有县立民众教育馆77所,1941年全省共有95所县立民众教育馆,其中,遵义有4所、务川有两所、炉山、黄平、织金、普安、赤水、习水、桐梓等县有1—3所分馆,只有望谟县未设民众教育馆。经过归并,全省有县立民众教育馆76所,其中,贵筑、安顺、黔西、遵义、都匀5所为一等馆,贵定、湄潭、安龙、关岭、盘县、天柱、兴仁、正安、仁怀、平越、平坝、惠水、镇宁、清镇、毕节、息烽、绥阳、习水、黎平、荔波、独山、普定、赤水、织金、大定、麻江、黄平、郎岱、铜仁、石阡、桐梓、龙里、瓮安、榕江、开阳、修文、贞丰、思南等39所为二等馆,其余威宁、水城、三都等32所为三等馆。1943年将县立民众教育馆重新划分,分为甲、乙、丙、丁4等。

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是贵州建立最早、设施较齐备、经费较充足、延续时间最长的民教馆,在全省起示范作用。馆址在城中大街侧的省府西路,建了一座两层楼的西式洋房,设有剧院、运动场、茶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眼病诊疗室、卫生教育展览室等,侧边有“维周篮球场”,离中山公园不远。开展一系列“为民众服务”的业务,如办理问字、代笔、法律顾问、科学指导、卫生顾问、旅行导向业务,指导公共食堂、宿舍、茶园、理发室、浴室、厕所及公共电话,开办托儿所、诊疗所、游泳池、办理荣誉军人、军人家属服务工作。

1940年举办了一个说书艺人培训班,帮助民间艺人提高知识水平和表演技能,增加若干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和故事,有40多个艺人参加,每天授课两小时。积极推广篮球运动,每逢星期日在维周篮球场举行“星期球赛”,贵阳各机关、学校、军队、民众团体都组织球队参加比赛,持续了多年。贵阳民教馆每周放映1次幻灯,普及科学知识,还率先放映电影,每周放映露天电影3场,后来在剧场设立“民教电影院”,公开对外营业。民教馆艺术部组织了一个“民众剧团”演出话剧,起初纯属业余剧团,由话剧爱好者自发组成,后来有一些专业作家、演员参加,演出了《少年游》《离离草》《春寒》《林冲夜奔》《国家至上》《雷雨》等数十台话剧,成为抗日战争中最有影响力的话剧团。又成立民众歌咏队,传唱抗日歌曲。举办近代名人书画展,每两月举行1次。每旬发行1期《民众报》和《画报》。民国年间时髦的“集团结婚”,也在贵阳民教馆举行。

遵义是黔北重镇,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陆军大学、陆军步兵学校、军训部军官外语补习班迁到遵义,文化兴盛,抗日热情高涨。1936年建省立遵义民众教育馆,遵义县立民众教育馆有4所,省立遵义民众教育馆指导第五行政督察区桐梓、正安、道真、务川、绥阳、湄潭、瓮安、凤冈、仁怀、习水、赤水11所县立民众教育馆的工作。1946年撤销,并入遵义县立民众教育馆。10年间做了许多工作,举办实验国民学校,开办农场及特约辅导农场,推广农业技术,设职业介绍处帮助民众就业,设卫生室免费为民众治病,举办各种体育活动、书画展览和音乐会,编印《黔北新闻》《大众新闻》《民众常识问答》《大众画报》,还办有墙报《活路》,张贴《游击队》小报,组织“民众话剧社”和歌咏队。歌咏队初名“遵义青年救国会歌咏队”,会歌唱到:“为国家民族生存,为人类争取正义和平。起来!青年朋友们!战斗!战斗,冲锋向前,冲锋到鸭绿江边。”他们组织青年以歌咏为武器宣传抗日,经常在遵义最热闹的丁字口、老城大十字演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打回老家去》等,还编印了《抗战歌选》散发民众。1940年,成立“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举办9所中学和13所小学的歌咏比赛大会,还组织“寒假农村宣传队”到三岔河、冷水坪、尚稽、团溪、龙坪、深溪水等地宣传抗日,把13所小学的歌咏队联合组成“遵义音乐促进会儿童歌咏团”。当时流行的抗日歌曲在遵义广为流传,还用山歌体编了一首儿童歌曲,唱道:“天上几颗星,地上几座城,鬼子占我多少地,鬼子杀我多少人,小朋友,要记清,报仇雪恨打走东洋兵。”此外,还编了《新凤阳花鼓》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宣传抗日。

独山是贵州的南大门,黔桂公路经过独山进入贵州,湘桂黔铁路通车至独山,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和难民由湖南、广西云集独山,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也迁到这里,文化兴盛一时,由内地疏散来的京剧、评剧、越剧、桂剧、杂剧班子在此演出,1936年建省立独山民众教育馆。馆址在独山县文庙,辟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田径运动场,设有若干运动器械,有29个男子和女子球队,1944年在全省运动会上,独山的黄雄荣获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四项冠亚军,被称为“四跳大王”。大成殿内,附设1所民众学校,专收难民子弟,设有两个班,有学生80余人。文化补习班专为“四维儿童平剧社”开设,这些儿童早上练声、练艺,中午学文化,下午排练,晚上演出。“四维儿童平剧社”原为田汉创办,桂林失守后来到独山,演出《江汉渔歌》等戏。设有露天茶社,演唱曲艺、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道琴、讲述故事。露天电影最受欢迎,每晚观众不下500人。民教馆组织的话剧队,演出了《小白菜》《百花仙子》《放下你的鞭子》《日出》《生死恋》《杏花春雨江南》等剧,军事委员会第五宣传队在独山演出《活捉意大利飞行员》。图书阅览室常年开放,有藏书万余册,订有10种报刊,人们特别关心时局,看报的人不少。

黔西北是偏远的高寒地区,1942年在毕节设省立民众教育馆,次年迁大定,改为省立大定民众教教育馆。这里是彝、汉、苗错杂而居的地方,交通不便,自民众教育馆建立以来,许多流亡的爱国志士在此开展工作。原上海《大同日报》记者张希愚在大定创办《新大定刊》,刊载许多抗日救亡文章。民教馆与学校密切的配合,组织师生上街演出活报剧、小歌剧,还自编自演小歌剧《送郎参军》。师生组织的歌咏队,逢赶场便三五成群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在太行山上》《新编“九一八”小调》《嘉陵江上》等抗日歌曲,音乐教师周乐山、陈炎武等下乡教农民唱歌,抗日歌曲响遍大定城乡。抗日气氛日益浓厚,大定北街布商张正元把两个儿子送到抗日前线,英勇牺牲,张正元的爱国热情受到人们尊重、爱戴,政府还授给他家一块“英烈光闾”的匾额。民教馆还用幻灯、墙报、诗歌、快板等形式宣传抗日。首任馆长李实原为贵阳合群体育场场长,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在县立民众教育馆中,安龙县立民教馆成绩突出,原为二等馆,1942年升为一等馆。民教馆设在“中山纪念堂”,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教室、游艺室、民众茶园、篮球场、露天游泳池。开展识字教育,在民众学校办有成人补习班、妇女识字班和珠算补习班。生计部的工作卓有成效,举办劳动服务通俗讲演,开办农业试验场推广良种,组织民教合作社,研究、指导、促进民众生产技能,开办手工培训班。举办国语演说竞赛、科学论文竞赛、通俗演讲、国语讲习班,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绘画墙报颇具特色,有冬耕画报、儿童画报、卫生画报、科学画报、国防画报、兵役画报、体育画报、“七七”纪念画报等等。广泛开展民众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研究会、国术团及各种球队,开办国术培训班,举办团体操表演、游泳、举重、越野赛跑、登高运动、星期篮球赛。与卫生院配合,指导防疫接种,举办儿童健康竞赛,卫生演讲,开展保婴运动、捕蝇运动和街道大扫除。举办家庭教育讲习班,派人到各家指导家政。提倡改良社会习俗,举行礼俗辩论会,组织礼俗改进会,出版礼俗改进画报,废除陋习和迷信。召开国耻纪念会,以祭祀明“十八先生”来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发动妇女做鞋2000双慰问抗日战士。艺术部设娱乐室和民众茶园,组织民教歌咏队、老年歌咏队、儿童歌咏队及千人大合唱。安龙当时有两个剧社,爱好话剧的参加“力行话剧社”,爱好京剧、滇剧的参加“四维国剧社”。

松桃是苗族聚居区,1935年建松桃县立民众教育馆。民教馆附设民众学校,招收8—30岁学生,分甲、乙两班授课,上课时间是晚上7—9时,课程有笔算、珠算、习字、音乐、体操等,5个月结业,课本由政府发给,笔墨纸张由民教馆供给,1938年有学生59名,1939年有学生40名。1940年创办实验国民学校,分为民众部和小学部,民众部招收21—24岁的男女学生48名,小学部招收6—12岁的男女学生34名,教职员均由民教馆工作人员兼任。1941年设立妇女纺织培训班,培训时间4个月,生产出“麻麻布”“大白布”“人字布”“柳条布”等产品。设立民众问字问事代笔处,免费为民众服务。办有《松桃周刊》,由民教馆馆长兼社长,松桃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任主编,各机关、学校设采访员,聘请各区区长为特约通讯员,还办有《民众壁报》和《民教简报》。民教馆开辟了一个简易体育场,组织民众体育团体,举办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民锋篮球队和松岗篮球队经常比赛。通过节日活动开展社会教育是松桃的一大特色,春节期间,民教馆举办连续3天的灯谜活动;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3月29日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追悼抗日阵亡将士;4月4日是儿童节,发动各界捐助儿童健康比赛基金,免费为儿童检查身体,举行放风筝、踢毽子、打棒等儿童游戏活动;5月9日是签订“二十一条”的国耻日,召开群众大会,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6月3日是禁烟节,宣传禁种、禁运、禁吸鸦片;7月7日是抗日战争纪念日,举行盛大集会,号召全民抗战;8月27日是教师节,纪念孔子,宣扬尊师重教;9月3日,庆祝抗战胜利;以“重阳”为体育节,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双十节”为国庆,全县张灯结彩,举行游艺晚会和火炬游行;10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宣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功绩。

安南民教馆,后改称晴隆县民众教育馆,属三等馆。晴隆是滇黔孔道,“二十四道拐”就在这里。馆长黄筱穆是共产党员,后来又来了一个共产党员,他原名储兆龙,化名周子光,原先是贵阳“筑光音乐会”的音乐家,他们与莲城男校校长李友唐组成一个党支部,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教馆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们把男女两校师生组织起来教唱抗日歌曲,普及到城乡各界,学生、农民、士兵、儿童都卷入抗日救亡的歌咏热潮。寒假期间,又组织学生抗日救亡宣传队,并把外地求学放假回家的大中学生组成两个宣传队,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并到军政部105医院、美军招待所及当地驻军进行慰问演出。举办民众学校和幼儿班,白天教少年儿童识字,晚上教成人识字,每周举办1次时事讲座,讲解国内外形势和抗战必胜的道理。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归国抗日慰问团”赴昆明,路过晴隆,在这里发表《铲除旧习气,创造新精神》的演说。同年,西南联大教授熊佛西在晴隆城隍庙讲学。1944年,“晴隆县各界联欢社”邀请过境的音乐家马思聪在县府礼堂举行小提琴独奏会,演奏了《塞外风云》《思乡曲》《回旋曲》等乐曲。

正安是黔北的一个偏远县,正安县民教馆属三等馆,通过这个馆的工作,大体可知县立民教馆的一般状况。馆内附设民众小学1所,招收1—4年级学生200多人,教材以教育厅编印的《民众教育课本》为主,免费入学。每逢赶场,附小的教师和民教馆工作人员在城中大十字及东、南、西、北4个出口设立“识字岗”,过岗的人必先识字,若不识字便由老师教认。民教馆工作人员分头到各区乡帮助小学开办夜校识字班,扫除文盲。民教馆设有图书阅览室,每天按时开放,读者约20人。召集石匠、木匠、铁匠开会,讨论改良工艺,提高技术。开展抗日宣传,用话剧、歌咏、莲花落、金钱板等形式进行宣传。绘制宣传画片,办墙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社会教育需要许多公共设施,如设图书馆供人阅览和借阅图书、报刊;设艺术馆开展音乐、绘画、戏剧等活动;设科学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设陈列馆展示地方物产;设公园供人游览。近代兴起的电影、广播也是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方面,省教育厅设立电化教育服务处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增加设施,加以推广。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