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海军学校和防空学校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二、海军学校和防空学校

位于桐梓的中国海军学校

海军学校历史悠久。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奏请设福州船政局,他在奏章中说:“艺局之设,必习英、法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绘图,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是艺局乃造就人才之地。”最先创办的是“求是堂艺局”,堂址暂设福州城内白塔寺和神光寺,当年招收105名学生,严复以第一名录取。次年迁到马尾,分为船政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专习轮船制造,后学堂习轮船驾驶,共毕业学生629名。民国成立后,前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学校。1926年,将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和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并入福州海军学校。1929年,又将烟台海军学校航海班学生送福州海军学校肄业。1930年始称中华民国海军学校,仍设马尾,俗称“马尾海校”,隶属海军部,设有航海班和轮机班。

1937年,海校“突击”“海啸”读书会的成员商量去延安参加抗日,举行罢考,被学校开除,田里、何进等10余人组织“海军学校抗日流动宣传队”,取道武汉进入延安,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9月,海军学校迁鼓山涌泉寺上课,造船所、修械所、火药库疏散到南平、顺昌。1938年6月21日,34架日机轰炸马尾,海军造船所、医院、钟楼及实验室被炸毁,海军学校师生开始撤离福州,分批迁往湖南湘潭。10月,又由湘潭迁往贵州桐梓,校部设在金家楼,在桐梓8年,人称“桐梓海校”。

民国年间虽然建过几所海军学校,但时间不长,从清末一直延续下来的只有马尾的海军学校,坚持“海防根本首在育人”“船政根本在学堂”的宗旨,提倡“科学兴国”“洋为中用”“报国雪耻”,在桐梓海校门前,高悬一块“雪甲午耻”的匾额,围墙上写有“制海图强”的标语。《海军学校校歌》写道:

桐梓海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锻炼强健的体魄。学校实行七年制,5年上理论课,两年上专业实践课。在桐梓期间,先是设轮机班和航海班,1941年增设造舰班。

学校实行军事编制,校长为将军,与其他军事院校不同,校长不由蒋介石兼任。在桐梓期间,校长高宪申为海军少将,他毕业于广州黄埔水师学堂,担任过“海容”“宁海”“平海”等舰舰长、海军引水传习所所长、厦门要港司令,在江阴保卫战中立下战功。教育处主任邓汉祥为中校,读过黄埔、吴淞、烟台、南京等海军学校,1930年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英国海军鱼雷学校深造。正教官为中校,副教官为少校,都是海校选送到英、美等国留学的高材生,如刘荣霖、杨雨生、陈承辉、陈良藻、李可同、欧阳宝等中校教官,都曾留学英国,并担任过舰长等职。协教官、操练官为上尉,各班队长为中尉。学生按连、排、班编制,按“步兵操典”进行军事训练。管理严格,军训由操练官负责,每天上午1小时进行队列、射击训练;星期六上午持枪跑步两小时,听到集合号必须5分钟跑步到操场;起床快速,就寝必须熄灯,进饭厅排队鱼贯而入,吃饭睡觉不准说话,冬天用冷水洗脸。注重军容风纪,仪表端庄,军帽、领章必须戴正,军装整洁,皮鞋擦亮,走路有精神,一律剃光头,不准留长指甲。对体育十分重视,除早操外,经常进行田径、器械操训练,开展篮球、排球、足球比赛,尤重培养游泳能力,每年秋季举行游泳考试,50米游泳不及格者退学,游泳超过500米的发给奖金,4小时能游10000米的重奖。

海军学校在全国公开招生,招收14—16岁、身家清白、身体健壮、文化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招生由海军司令陈绍宽主持,体检合格始准参加考试,成立招生委员会进行审查、测验、考试,然后公布录取名单,到校还必须经过“甄别”,宁缺毋滥。入学后集训3个月,然后分班上课,课本一律是英文版。基础课有数学(包括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物理、化学、英语、世界地理、三民主义、公民等。专业课各有不同,航海班主要学水力学、静力学、动力学、应用力学、航海学、天文学、气象学、海图作业、仪表操作、炮械及水上兵器;轮机班主要学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压缩机、锅炉学、起锚机、起重机及传动设备、通讯设备;造舰班主要学轮机设计、机械制造、力学、冶金学、燃料学等。4年后分别到舰船、工厂进行操作实习3年。优秀的学生选送到英、德、法、美等国留学3—6年,毕业后回国服务,高材生留校作教官。考试制度严格,有月考、期考、平时考及毕业考,毕业考试由海军司令部派员监考,考卷密封,成绩优异的发给奖金、奖品,不及格的补考,补考不及格者留级或退学,淘汰率很高,如航海班第十二届40名学生,毕业的仅13名。

随校迁到桐梓的有航海班、轮机班几期学生。1941年招收68名,1942年招收64名,1943年招收105名,1944年招收52名,在桐梓期间共招收学生289名,有部分贵州学生。航海班在桐梓毕业第七至十四期,8期共207人,另有殉难者18人;轮机班3期,毕业76人;造舰班1期,毕业10人;以上共计毕业293人。1946年1月,海军学校奉命迁往重庆山洞海军司令部旧址,年底奉命与新成立的上海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合并,1949年迁往台湾。

中国海军在“洋务运动”中建立,但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民国时期再建海军,抗战时编为第一、二、三舰队和练习舰队及广东江防司令部,共拥有舰艇124艘,总吨位6.8万吨,有官兵2.5万人;而日本1937年军舰总吨位为115.3万吨,飞机811架,海军官兵12.6万人。中国海军在守护淞沪、保卫江阴、拱卫南京及扼守长江中做出巨大牺牲,在后方培养海军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故而海军学校在桐梓8年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574人,在邓兆祥舰长的率领下举行起义,邓于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60年担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1年升任海军副司令员,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接着,“长治号”在郭成森率领下起义;海防第二舰队、第五巡防艇队、第一机动巡防艇队在舰队司令林遵率领下举行南京江面起义;长江江防舰队司令叶裕率8艘军舰起义,官兵中不少是海军学校毕业生。海军元老萨镇冰、海军原总司令陈绍宽等海军高级将领拒绝去台湾,留在大陆参加人民海军建设,陈绍宽后为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福建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海军学校毕业生何康后来担任农林部副部长,王绶琯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干为大连水产学院院长。数十名在台湾的海军将领出自海军学校,如邹坚、刘和谦、叶昌桐等3任“海军司令”,葛敦华、欧小骥、罗绮、欧阳良、林蛰生、郑本基等担任“国防部次长”“海军副司令”等职。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随即在杭州笕桥筹建航空学校培养空军人员。1932年,从国外引进高射炮、指挥仪及其他对空武器,在航空学校附设1个高射炮训练班。1933年,以高射炮训练班为基础创办“防空学校”,与航空学校同隶属于航空委员会,成为我国培养空军和地对空人员的两所军事学校。1935年,防空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期学生队,迁到南京光华门外新建校舍。1937年7月迁到长沙,不久移驻衡阳,1939年迁到贵阳油榨街的一所职业学校办公,所属教育总队和照测总队分驻南厂兵营和花溪大寨。防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低空防御空袭知识和能熟练操纵防空器械技能的专业防空官兵,属于技术兵种。

防空学校同所有军事院校一样,校长照例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任,主持工作的是教育长,第一任教育长是陆军中将黄镇球,同时兼任全国防空总监,负责全国各战区的防空工作,建立对空观测站,组织全国防空情报通讯网和防空指挥部。

防空学校的教学组织,分为学员队、学生队和学兵队。学员队不对外公开招生,从部队中挑选受过炮兵技术训练的年轻中下级军官进行短期培训,受训期半年至1年,每期100人左右,结业后回原部队工作。学生队主要是对外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文化考试各科平均在80分以上的才能录取,每期约100人,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取得中央军官学校同期炮科的学历,分发到陆军高炮、照测部队担任少尉排长或分队长。空军中,因身体素质下降、飞行技术不过关而被淘汰的人员也转入防空学校学生队。学兵队对外招考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训练期1年,教以简单的防空知识与防空器械操作技术,每期约200人,在校内供学生队实战演习之用,培养防空基层干部,毕业后担任班长。防空学校迁到贵阳后,又成立甲种高射炮学员队、通讯训练队、照测训练队、驾驶训练队、机械修理班,并代办军校十九期炮队。

学生队是防空学校的主体,教学内容以技术课为主,军事课为辅。初入学校的一段时间,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步兵及防空战术,称为“入伍期”。进入“学生期”后,重点学习测音、探照灯、高射炮联合运用技术,并开设与之密切相关的声学、光学、电工学、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弹道学等课程。教材多采用当时国内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本,一部分是教官自编的讲义。那时使用的测音器、探照灯、高射炮等多是英国、德国产品,所以教官多是聘请留学生,有不少是大学的教授、专家,如数学课请浙江大学留法教授郭善潮担任,电工学请留英理工专家李国鼎担任。他们的待遇较高,月薪比照少将或上校军官薪金发给。

抗战期间,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空袭成为严重威胁,防空学校适应抗战的急迫需要,培养了大批防空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组建了高射炮部队,以后扩充为7个团3个连。在战区建立了若干防空观测站,设立了湘桂、昆明、湘西、重庆等防空指挥部。贵阳原先是个不设防的城市,没有观测站,没有警报系统,没有高射炮,“二四”轰炸遭到很大损失。防空学校迁贵阳后,贵阳、乌江、盘江等地的防空由校本部直接指挥,加强了防空部队和防空设施,再也没有遭到严重的空袭。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