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影和广播教育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厅的教育宣传车
电影在民国年间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厅1937年成立电化教育服务处,下设电影、广播两组。贵州1923年便开始有了电影,但放映的都是“默片”,即无音电影。20世纪30年代开始放映有声片及部分美国彩色片。抗战期间,电影兴盛起来。1938年,教育厅在香港购回两部电影巡回施教车,在安顺省立民众教育馆举行开播典礼,设立巡回放映车队,在公路沿线城镇进行放映,依托各地民教馆放映露天电影。1939年,教育厅又购置一批放映设备,成立第一电影巡回施教队,在不通公路的县城及近郊放映电影。给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配发爱波罗16毫米无声放映机1部、小型发电机1部,在贵阳、花溪、清镇、镇宁、平越等地放映,影片主要是战事纪录片和农业科教片。1948年成立第二电影巡回施教队,在安顺、普定作巡回放映,1949年8月撤销。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四队和第十队在1941年前后,先后来到贵州进行巡回放映,在贵阳、花溪、遵义、都匀等地放映《坦克防御》《体育军人》《白云故事》《东亚之光》《降落伞》《步兵射击》等影片。各军事院校也放露天电影。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于1937年设立电影教育组,先是放映露天电影,每周3场,1946年建立“民教电影院”,对外售票,是民教系统唯一设立的电影院。
电影院多是私立,大部分集中在贵阳。贵州最早的电影院是1930年在贵阳开办的明星电影院,租借黔明戏院放映,售票营业,上映的第一部电影是《呆中福》(又名《代理新郎》),所放映电影均为“默片”,只有动作,没有声音。1931年成立金筑电影院,先后改名“黔光大戏院”“晶华电影院”,仍放映“默片”。1932年成立大同电影院,除放映国产片外,还放映美国的《轮窟情场》等影片。同年又成立群新电影院,起初在大南门外放映露天电影,称为“群新露天电影社”,后增加新股,在富水中路侧的竹筒巷建群新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由地产主、影院及片商合伙经营。1939年2月4日放映室遭日机轰炸,修复后由大中华制片公司老板接办,影片来源有保障,一直经营到1949年。1937年,黔灵东路“文明舞台”改放无声电影。同年成立的电影院,有中华电影院、青年电影院。中华电影院原名“神光电影院”,放映无声电影,青年电影院也放映无声电影。1939年建贵州大戏院,地点在中山东路大十字北侧,由张懋勋、邓跃华、曾剑刚、袁秉忠等合股经营,后为重庆片商胡心惠控制,规模及经营状况比以前各家电影院都好。1942年,吴仲谋与华侨陈其仁合伙创办贵阳大戏院,地点在中山东路白沙巷侧,先是演出京剧、评剧,1943年改建后放映电影,改称“贵阳电影院”。影院结构、造型、功能布局都仿西式,放映厅地面略呈斜坡状,前后排观众视线不受影响,开设“太平门”以利观众出入、疏散,设有楼座,入口大厅有售票处、休息厅及电影广告,是当时贵阳最豪华的电影院。1949年又成立大华电影院,初由赖永初等合伙经营,后由片商戚文华控制,影片来源充足,1953年改为“新华电影院”。除贵阳外,仅遵义有电影院,1937年,马绍康等集股在公园路建播音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几次易主,一度改为“湘江大戏院”,1948年由片商戚文华收购,改名“黔北电影院”。影片由片商租赁,先是“明星影片公司”供给八大公司出品影片及美国片,后由重庆华西影业社垄断,胡心惠、戚文华成为贵州最大的影片商。
广播是近代兴起的一种传媒形式,通过无线电传播新闻和文化,迅速而且传播面宽,也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1938年4月,中央广播事业处成立贵阳广播电台筹备处,1939年1月正式建立贵州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节目分为宣传、教育、娱乐3大类,与社会教育密切相关。1938年12月,贵州省教育厅为实施播音教育,特组织贵州省播音教育委员会,委员由教育厅、省建设厅、贵州广播电台、大夏大学、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主任委员杨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