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边疆小学及边疆师资训练
1936年,教育厅正式启动边疆教育,在贵筑县高坡、黄平县加巴、关岭县的关岭寨、荔波县水庆乡、台拱县(今台江)王岔(后迁革东)、八寨县(今丹寨)长青堡(后迁珠沙井)、水城县以角乡(后迁南北乡)、威宁县乐耕乡(后迁大瓦房)、安南县(今晴隆)王家寨、丹江县(后与八寨县一道合并为丹寨县)长丰乡、定番县(今惠水)白田寨(后迁王佑乡)、罗甸县巴沙等地开办了12所边疆小学,因直属于教育厅,一律定名为“贵州省立××初级小学”。1937年,爱国华侨胡文虎致函贵州省政府,自愿捐款在贵州兴办10所小学,并派胡仲英为代表前来接洽。省教育厅以贵州是边远省份、文化教育落后为由,要求再增加10所学校,胡文虎欣然同意捐资办20所小学,包括已办的12所边疆小学。省教育厅成立“胡文虎氏捐建小学校舍兴建委员会”,负责经管这笔捐款的使用、审核及督察事宜。
12所边疆小学得到捐款后,修建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薪金。胡捐资修建的贵州省立荔波县水庆乡初级小学,修建了3幢一楼一底15间的木结构楼房,在校门上嵌了两块石碑,左边一块刻着:
右边一块石碑记着:
荔波小学设有6个班级,有学生260人、教员10人,解放后改为荔波县瑶麓民族小学。水城小学(现属纳雍)除得胡氏捐款外,又得当地土司安庆吾捐助,承担教师的食宿费用,设有5个班级,有学生271人、教员9人,1940年有36名学生毕业,安庆吾以土司代表身份向教育部报告,要求把这些学生送往重庆“中央政治大学附设边疆学校”学习,获准后,出路费亲自把这36名学生送到重庆读书。黄平小学有5个班级、学生249人、教员9人;关岭小学有5个班级、学生201人、教员11人;台江小学有6个班级、学生161人、教员9人;丹寨小学有7个班级、学生205人、教员9人;威宁小学有6个班级、学生203人、教员11人;晴隆小学有5个班级、学生244人、教员10人;丹江小学有5个班级、学生206人、教员9人;惠水小学有6个班级、学生268人、教员11人;罗甸小学有6个班级、学生266人、教员11人;皆延续至贵州解放后。高坡小学设有1—4年级小学及短期小学训练班,有学生100余人,1941年迁往毕节,改为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这些边疆小学设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实行免费教育,放宽年龄限制,20多岁及已婚青年也可入学。因得胡文虎兄弟捐款,校舍、设备较好,有铜鼓、军号、风琴等乐器,建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及单双杠、田径运动场,教师的工资比其他小学为高。课程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注重生产实践、防疫卫生、改良习俗,发扬少数民族勤劳、俭朴、忠勇的优良传统,去其保守、苟安的心理,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族同源”,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增设《中华民族发展史》课程,以除教会学校弊端。
1935年,教育部拨给贵州边疆教育经费8万元,指定以3万元开办一所边疆师范学校。教育厅决定把这所学校建在贵阳县青岩镇,取名“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不久改名“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以钱慎哉为校长。学校以两所寺庙作临时校舍,近北门的一所作校本部,镇中心的一所作学生宿舍,并在城外办1个农场供学生农业实习之用。学校以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和基层干部为主,招收全省少数民族学生,因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农村,故冠以“乡村”二字,实属边疆师范性质。学生免交学杂费,伙食由学校供给,免费发给课本,每学期还发1套制服,比其他师范学校学生待遇优厚得多。第一、二期学生由各县保送,计有师范1班,初中1班,共100人。1937年公开向社会招生,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兼收汉族学生。招初中两班,学生97名,师范3班,学生104名,共201名。师范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课程除公民、国文、算学、理化而外,加开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专业课,军训和农业知识、农业实践必修,美术、音乐、教育行政选修。1938年第一期学生毕业,培养出第一批少数民族师资。1939年10月,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1935年,教育厅在青岩设立贵州省义务教育实验区,1939年改为青岩社会教育实验区,实验区主任宋怀中毕业于金陵大学,曾受教于陶行知先生,与他一起工作的汪汝衡毕业于黄质夫的湘湖师范、戴自庵毕业于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抱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教人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宗旨,致力于乡村教育。所办短期小学,招生时少数民族子弟优先,在青岩四周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办简易小学,以后扩大到花溪附近及贵阳至青岩公路两侧的村寨,动员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送教上门,还办有扫盲班、夜校、正规小学。1944年7月,实验区奉命迁往铜仁,改组为贵州省立铜仁民众教育馆。
1938年贵州省教育厅为了调查、研究贵州各地的民俗和方言,以便实施各种教育,成立了“贵州民俗研究会”,指派郭一岑为主任委员,傅启学为副主任委员,并聘请吴泽霖、宋怀中、文彦生、蓝端禄等22人为委员,内设体质、心理、语言、社会4组,开展各项调查。同年9月,教育厅召开教育行政会议,全省各中小学校长、各县教育科长、省民众教育馆长、教育实验区主任及社会学家吴泽霖、陈国钧等参加,会上,贵州省主席吴鼎昌明确指出:“贵州土著人民,据估计约有300万,唯因风俗习惯不同,致与我生出一种隔阂,而他们也就得不到平等受教育之机会,这是一种极大的损失。现在既是全面抗战,当然要动员一切力量。想动员这伟大力量,一定要使土著同胞先有平等受教育之机会。”会议决定研究少数民族语言,造就“苗夷教育师资”。
1939年3月,教育厅在青岩设立“贵州省地方方言讲习所”,研究苗夷语言以便推行政令,教育厅长张志韩兼讲习所长,希望通过短期训练,使学员兼通汉语和苗夷语,结业后在民族地区“推行政令”。聘请省内外语言专家作教员,苗族学者杨汉先在讲习所任教。招收学员采取保送与招考相结合的办法,不分族别,年龄在35岁以下,但必须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且谙熟苗夷语言,志愿深入农村服务。学员来自黔东、黔南、黔西40余县,学习白苗语9人、青苗语17人、花苗语7人,红苗语9人(以上均为苗语方言)、侗语14人、客夷语(布依语)29人、侗语兼青苗语1人、花苗语兼土夷语(彝语)3人,半年结业,成绩合格者89人。课程有语言学、语音学、苗夷语及卫生知识、军训、公民,主要学习发音和记音。学员学习期间,膳食、制服、课本均由讲习所供给,还发零用钱。学习毕业后,分配教小学的20人,在政府及社教机关工作的15人,到各县文化促进会工作的39人,并选10人参加“贵州省边远农村工作团”进行抗日宣传工作。讲习所只办了1期,1939年10月训练结束。
贵州省地方方言讲习所结束后并入贵州省行政人员训练所,1940年10月转入贵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1942年2月,教育厅委托干部训练团举办方言师资培训班,3月1日正式开班,令夷语区(布依语)贞丰、望谟、册亨、郎岱、安南(晴隆)、关岭、普安、安龙等县政府,侗语区榕江县政府,红苗语区松桃、铜仁等县政府保送学员受训,另考录10余人,共68人,其中,夷语组35人,侗语组13人、红苗语组22人。课程分为方言课和公共课,方言有红苗语、青苗语、白苗语、花苗语及侗语、夷语、水家语、倮语(彝语)8种,公共课有语音学、公民、国文、算术、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方法及国民教育、地方自治、中华民族发展史、农业知识、卫生知识、军训等。原计划办3期,每期9个月,实际只办了1期,学习期间半年。学员毕业后发给证书,派到各县中心国民学校任教,必须服务两年以上始准升学或改业,否则必须赔偿学习费用。
边疆师资训练,原先纳入乡村教育师资训练,1937年7月成立贵州省立乡村教育师资训练所,所长由教育厅长叶元龙兼任,学员由各县保送,训练期5个月,期满返回原籍从事乡村教育。1942年10月,省教育厅创设省立台江师资训练所,专收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边疆教育师资。受训期限依学员的资历而定,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或小学毕业任教两年以上的小学教师,3个月毕业;小学毕业任小学教师1年者,6个月毕业。教育厅通令松桃、铜仁、三穗、镇远、施秉、黄平、炉山、麻江、丹寨、三都、荔波、榕江、从江、黎平、天柱、锦屏、剑河、台江18个县政府保送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入学受训。受训人员必须是少数民族,设研究部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习俗及社会文化,增设民俗研究及社会调查课程,施教方法适应当地少数民族社会需要。第一期1943年3月1日至9月30日,培养边疆教育师资,称为乙种班,毕业101人。第二期9月15日开学,仅上课两月即因“黔东事变”停办。教育厅还要求其他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增设边疆师资训练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也要在地方干部训练所开设边疆师资训练班,招收少数民族学员,并适当降低入学条件,主要招收少数民族高小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