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职业学校纷纷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华北沦陷,东南沿海城市相继陷落,大部分地区处于战争状态,资源被日本侵占,农业、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军需、民品奇缺,开发西南大后方成为当务之急。贵州资源受到重视,开发贵州资源对促进西南各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批机关、学校、企业内迁,资金、人才向贵州流动,战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急需各方面技术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提上重要日程。
1937年开始,贵州省政府和教育厅先后制定了《贵州省职业教育辅导委员会章程》《贵州省推进农工职业教育实施方法》和《贵州省推进职业教育计划》。1939年6月成立贵州省职业教育辅导委员会,负责辅导各职业学校教学、教材及辅导员进修事宜。委员会由教育厅、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农业改进所、贵阳电厂、贵州矿务局、农村合作委员会、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教育厅长张志韩为主任委员。为研究职业教育,协调教育部门与实业部门的关系,共同规划、统筹职业学校设置,协助解决职业学校教师、生产实习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等问题。同时成立贵州省建教合作委员会,委员由民、财、建、教4厅及贵阳医学院、大夏大学、农业改进所、农本局贵阳办事处、贵阳电厂、贵州矿务局、西南公路管理局、农村合作委员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教育厅长张志韩担任。同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贵阳通讯处成立,以“为个人谋生,为个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作准备”为宗旨,宣传职业教育,研究和改进职业教育,协助贵州发展职业教育。
抗战以前,贵州职业教育落后,学校少,规模小,只有初级职业学校和讲习所、传习所,集中在省城贵阳。最早的是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的贵州官立蚕桑学堂,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贵州官立农林学堂,1912年改为贵州省立农林学校,1916年改为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设有农科、林科、牧科、蚕科,并附设女子蚕丝业传习所,属初级农职业学校。1928年因开办省立贵州大学,将甲种农业学校停办。1935年设立贵州省立贵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森林科和农作科,学制三年。卫生方面仅有省立医院附设的产婴医科传习所,工业、商业均无职业学校。
抗战期间,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先后创办了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由初级发展为高级,并由农业扩展到农业、工业、医事、商业各方面。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国立贵阳医学院附设贵州省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与省教育厅合办贵州省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中央医院创办附属职业学校,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改为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教育厅与锦屏县合办锦屏森林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教育厅与贵州企业公司合办贵阳市商业职业学校,还建立贵州战时妇女职业训练所。私立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由广西迁来,又开办私立黔筑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私立贵州会计专修学校。1945年,全省有职业学校13所,学生1204人,并在一些中学和师范学校附设职业科。
贵州是个农业省,最先受到重视的是农职业教育。清末便设立蚕桑学堂、农林学堂,后来演变为贵州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延续了20多年,直到1928年撤销。1935年改组贵州省政府,恢复农职业学校,在甲种农业学校旧址创办贵州省立贵阳初级职业学校,实为农业职业学校。当年将大定(今大方)、天柱、独山、黄平等县立中学改为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但因师资、经费、设备方面不具备办学条件,不久又改为县立中学。1936年,在贵阳、定番(今惠水)两县创设县立职业学校,定番县立职业学校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成效显著,后来华北农村协进会乡政学院以惠水为实验区,遂改名惠水县立职业学校。1939年贵州省建教合作委员会成立,统筹、规划职业学校设置,将全省划分为6个职业学校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置职业学校。1939年,在国立三中江口分校附设农业职业科,招收高、初级农艺科各1班,1940年国立三中将江口分校农职业科并入,改称农业科,次年改为贵州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设有农艺科3班、园艺科2班,高级农艺科1班,在校学生约200人。1942年,省教育厅与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合作,创设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设有初级农科3班,高级农科2班,茶科1班,蚕科1班,有学生220余人。同年,教育厅与锦屏县政府共同创办贵州省立锦屏森林科初级实用职业学校,专门培养林业技术人才,设有森林学、造林、森林病虫害、苗圃、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森林利用等课程,招收小学毕业生及林业从业人员,有学生约70人。
历史最悠久、层次较高、规模最大的是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它源于清末的蚕桑学堂、农林学堂及民国初年的贵州省立甲种农业学校。1935年改为贵州省立贵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学制3年,设有森林科和农作科。1937年改组为贵州省立贵阳职业学校,次年改森林科为高级森林科,增设高级农艺科和高级土木工程科,成为一所兼有工农业的高级职业学校。1939年因避日机轰炸,学校疏散到清镇县芦荻村和贵阳中曹司麦兆村。1941年迁回贵阳油榨街原址,分为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高级农业学校初设高级农艺科和园艺科,后增设高级畜牧科、森林科及农产品制造科,招收初中农业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学力学生。1950年人民政府接办后,改为贵州农业学校,长期延续,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中等农业技术人员。
工业类职业学校兴起较晚,学校不多。1938年,教育部在安顺创办初级职业学校,设有铁工、造纸、染织3科,不久改为贵州省立安顺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3年,贵州大学工学院迁安顺办学,接办安顺职校,改为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由贵大工学院院长丁道衡兼任校长。1944年贵大工学院迁回花溪,附设工业职业学校仍留安顺,设有中等技术科3班、高等土木科2班,初等漂染科、棉织科、染织科各1班,共计8班。1941年省教育厅决定将贵州省立贵阳职业学校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高级职业学校,成立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除原有的土木工程科外,增设机械科,以后又设应用化学科和电机科,办有机械科两班,土木、应用化学、电机科各1班,附设实习工场。机械科重点是机械制造和汽车修理,电机科主要培养电厂技术人员,土木科侧重勘测及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应用化工科培养化工技术人员。校长高士光是日本留学生,曾在南京工业学校、苏州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职,抗战时期回贵州,担任高工校长后聘请了一批工程师任教,教学质量高,从建校至1949年共办机械、土木两科各9期、应用化工科5期,水利训练班3期,毕业生1067人。1950年人民政府接办后,土木科由交通厅接办,建立贵州省交通学校,机械、电机、化工各科交工业厅,改为贵州省工业学校。
抗战期间,还创办了3所工业职业学校。适应战时环境,1938年成立贵州战时妇女职业训练所,以“训练妇女职业技能,增进战时生产”,设有纺织、缝纫、编织、化学及畜牧、园艺等班。193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贵阳通讯处成立后,在达德学校开办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店员、小职员及失学青年入学补习,设有簿记、会计职业班和工人补习班。1942年创办贵州省立三都造纸科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此外,省立都匀师范学校附设有造纸科,贵筑县在青岩办陶瓷科。
抗战期间,无论前方和后方都急需大量医务人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医事职业学校迅速发展。国立贵阳医学院首先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陆军军医学院附设护士训练班,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迁贵阳,中央卫生实验院设有贵阳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贵州省立医院附设的妇产婴医科传习所发展为贵州省立贵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中央医院与中国护士学会合办私立黔筑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贵州省教育厅与卫生处创办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及省立遵义高级医事学校、镇远高级医事学校等。
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成立附设医事职业科,学制三年。1940年改为护士助产科并增设卫生工程专修科,1942年改为贵阳医学院附属高级护士助产学校,设有护士、助产两科,招收初中毕业女生,成为贵州最早开办的医事职业学校。从医事职业科到1948年,共毕业护士13班、93人,助产士9班、40人。
1936年省民政厅设立贵州省卫生行政人员养成所,开设公共卫生、细菌概要、内科概要、外科概要等课程,培训卫生人员。1938年成立贵州省卫生委员会,负责掌管全省卫生行政、卫生事业发展及卫生人员训练。1939年贵州省建教合作委员会成立,强调教育部门与实业部门合作,1940年遂由贵州省教育厅会同贵州省卫生委员会创办贵州省立贵阳医事职业学校,设护产助理班,学制一年,取代贵州卫生行政人员养成所。1942年改为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设有护理助产、检验、药剂、卫生工程、生命统计、口腔卫生7科,招收初中毕业及同等学力女生,学制三年。学校属省教育厅,受卫生处(1941年由卫生委员会改设)监督指导,毕业生由卫生处分发。开办之初,借用大井坎(今会文巷)正谊学校教室上课。1943年卫生处与中央卫生实验院合办贵州省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迁往威清门外与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合址办学,校长由训练所所长兼任,训练所教师在高级医事学校兼课,专业课聘请各大医院名医授课,共用训练所教学设备。1946年中央医院迁回南京,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迁到中央医院旧址,并将训练所部分人员并入。以后,镇远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撤销,学生全部合并到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从办校到1949年,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共办护理班11期、助产班10期、药剂班4期,毕业生209人。1950年人民政府接办后,与省立高级护士学校、遵义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及赣东北军区卫生学校合组为贵州省卫生学校,现发展为贵阳护理学院。
贵州省立医院
贵州省立医院创办于1919年,是贵州最早的公立医院。创办人邓光济(邓文波)是清末的留日学生,毕业于千叶医科大学,其妻岩濑妇佐是一个日本医士,应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之请回贵州开办省立医院,邓任院长,岩濑妇佐为助手。1931年由岩濑妇佐创办妇产婴医科传习所,附设于省立医院,培养助产士,推行新法接生。1946年,为“造就本省高级护士人才”,省立医院附设护士科,后改为贵州省立贵阳高级护士学校,改隶教育厅而受卫生处指导。校长由省立医院院长兼任,学校设在省医院内,密切配合省医护理工作。
此外,1943年由中国护士学会与贵阳中央医院合办一所高级护士学校,经费由中国护士学会支付,设址于中央医院内,称为私立黔筑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44年在遵义地区和镇远地区创办了两所几县联立的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镇远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48年撤销,学生全部并入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遵义高级医事学校,1950年与省立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合并。设在安顺的陆军军医学校,附设有护士训练班。
抗战时期,贵阳商业繁荣,金融活跃,商业、会计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先是1935年9月,由唐贡鉴、吴炉章等人发起,创设私立贵州省会计专修夜校,利用业余时间培养会计人才,招收全省高、初中毕业生及公务人员入学,普通会计班3个月毕业,高级会计班半年毕业,不久停办。1943年,贵阳市政府与贵州企业公司联合创办贵阳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专门培养中等商业人才,次年停办。1946年恢复办学,由省教育厅接办,改为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设有会计、商业、银行等科,1950年与私立尚信会计学校等由商业厅接收,改为贵州省中等贸易技术学校,后改为贵州省商业学校,现发展为贵州商学院。私立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办于1942年,原设广西,1947年初迁到贵阳,设有会计两班,出版《尚信会计通讯》月刊。1946年,贵阳市商会创办贵阳商业补习夜校,训练各行各业会计人员,经费由贵阳市商会开支,聘请会计教师3人开班授课,学生由各行业公会保送,每期招收五六十人,毕业后由保送单位安排,到1949年共举办7期,毕业学生350人。
值得注意的是,迁到贵州的军事院校,有一些是专业技术学校,虽然主要服务于军事,但也可服务于地方。陆军军医学校职业部属中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药剂、牙医、检验、放射、理疗6班,由各部队调训的学员修业1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护士、医士、助理医官,学制二年。陆军兽医学校设有学生大队,下辖3—4个中队,每队100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兽医,并设畜牧场、马厩、蹄铁工厂、国医研究所、兽医医院作为实习场所。辎重兵学校学员队主要是培训辎重部队下级军官,军士队和练习营学生队招收小学以上毕业生,主要学习汽车驾驶和汽车修理,在龙里培养学生1000余人。通讯兵学校有学员队、学生队、练习队、特种通讯队及技工训练班,主要训练有线电和无线电技术人员,有线电技术包括线路架设、故障排除及电话接转,无线电技术主要是收发报及电码训练,特种通讯主要是训练军鸽和军犬。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设有一个简易制图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两年,大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分为地形测量、三角测量、航空测量、制图4个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发中央测量总局及各省测量队。军训部军官外语补习班,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分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日语,毕业生或到部队当翻译官,或到驻外使馆当翻译,或报考陆军大学。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1938年迁贵阳图云关,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合作,所长由救护总队长林可胜博士兼任,以救护总队医师为教官,在全国设有6个分所,分学员大队和学生大队,学员大队对在职军医进行轮训,学生大队招收高、初中毕业生,办有军医教育班、高初级护士教育班和检验班,抗战期间共培训20000多名卫生技术人员。
职业教育中,还有补习学校、专修夜校、职业训练所等。中华职业教育社贵阳通讯处1939年在达德学校开办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店员、职员及失学失业青年入学,办有簿记、会计职业班及工人补习班。1938年成立贵州战时妇女职业训练所,以“训练妇女职业技能、增进战时生产”为宗旨,省主席吴鼎昌、教育厅长张志韩、建设厅长何辑五及贵州知名人士王仲萧、谢孝思、陈筑山、戴蕴珊等为董事会成员,设有纺织、缝纫、编织、化学、蓄养、园艺等股,培训妇女职业技能。贵阳市商会1946年创办商业补习夜校,经费由市商会负责,开设会计人员训练班,每期50—60人,由各行业保送学员,1946—1949年共办7期,毕业350余人,回保送单位安排工作。1935年由唐贡鉴、吴炉章等人发起,创办私立贵州省会计专修夜校,设有普通会计班、高级会计班,招收高、初中毕业生及公务人员入学,普通会计班3个月毕业,高级会计班半年毕业。
贵州职业教育在抗战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由仅有的一所省立贵阳职业学校(初级)开始,先后建立了高农、高工、高商、高医等9所省立高级职业学校,由初级提升为高级,由农科扩展为工、农、商、医药卫生各科,显然是一大进步。“文化西迁”给贵州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两所国立大学办有附属职业中学,浙江大学农学院与教育厅合办湄潭农职业学校,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改为江口职业学校。卫生署卫生人员训练所演变为中央卫生实验院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贵州省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中央国医馆设立贵州分馆,中华职业教育社建贵阳通讯处,军医学校、兽医学校、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通讯兵学校、辎重兵学校、中央测量学校、军官外语补习班迁来对贵州职业教育也有较大推动作用,还从广西迁入私立尚信会计学校,职业教育多渠道发展。当然,由于贵州原有的基础薄弱,抗战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限,但却成为后来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