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育场和公园建设
民国初年,利用南厂兵营的操场作运动场所,1926年因团坡机场不宜飞机起降,改建为团坡桥运动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可供田径比赛、足球运动和赛马。1936年,合群体育会在六广门附近农事试验场的桑园修建合群体育场,场内设有篮球场、排球场和三合土网球场。1942年,盐商刘熙乙投资10万元,在省立民众教育馆修建一个篮球场,以其父亲的号命名为“维周”篮球场。球场四周用石砌成七级看台,可容2000人观看,球场用三合土平整,采用新式篮球架,每周举行“星期球赛”。1945年,杨森任贵州省长兼贵阳市长,将原合群体育场扩大,修建贵阳市体育场。占地120亩,建有“建国门”“抗战门”和“胜利门”。南端建有一个长110米,宽65米的足球场,周围有400米的跑道,西端为田径运动场。又设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两个及网球场、儿童游戏场。建有1座石砌的露天剧场,可容观众8000人。场内还有音乐亭和运动员茶室,以后又建了1个长25米、宽15米的游泳池。1947年建成占地2800平方米的体育馆,中间为篮球场,四周有可容1200人的木看台,是当时西南唯一的室内运动场。根据教育部《体育场规格》和《体育场工作大纲》,独山、修文、安顺、都匀、水城、丹寨、榕江、普定、金沙、安龙等县都建起了体育场,各大学、中学也修建体育场,以国立贵州大学、私立清华中学的体育场规模最大。
1936年修建的合群体育场,又称六广门体育场
公园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人们免费游览,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对认识自然、陶冶情操、身心健康很有作用。贵阳原先只有私家花园,不向社会开放。1912年,在城中的梦草池修建光复楼、紫泉楼、吴滋大先生祠、得月轩等楼台亭阁,成为贵阳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于是辟为公园,人称梦草公园,1929年改为中山公园,是贵州全省最早的公园。1940年在花溪河两岸建中正公园,园内有麟山、龟山、放鹤桥、坝上桥等景,又建“西舍”和“尚武俱乐部”,即现在的花溪公园。1941年在贵阳城郊南明河杨柳湾一带,开辟河滨公园,成为市民游览的场所。1941年底,在南明河甲秀楼下游河湾处建“南明堂”,又增加一处风景游览区。又在图云关修建中山纪念堂,辟为中山堂园林区。
河滨公园
1940年3月竣工的中正公园
中山公园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