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西迁”促成贵州教育体系形成
清末贵州虽然办起了大学堂、实业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共700余所,但在军阀统治时期,大学堂均已停办,实业学校仅存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1所,1927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令将贵阳甲种农业学校撤销,改设省立贵州大学,设有文、理两个预科及经济、医事、矿业、土木等专科,1930年停办,从此贵州既无大学,又无职业学校。抗战前,贵州只有中学42所,其中,省立中学15所,县立中学14所,私立中学13所,另有中等师范学校3所。小学1752所,在校学生83000人,每千人中受初等教育的仅5人,在全国排名33位。“文化西迁”改变了贵州教育的落后面貌,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边疆教育、社会教育的完整体系,是贵州教育史上一次历史性变迁。
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显著,全省有大学11所,大学教师6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8人,在校学生3938人,最盛时超过5000人。内迁大学中的名牌大学不少,如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国立湘雅医学院、私立大夏大学,贵州学生可直接考入名牌大学,无需到省外求学。院校、系科设置相当完备,综合大学有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工科大学有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之江大学工学院,农科大学有浙大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医科大学有湘雅医学院、中正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师范大学有浙大师范学院、大夏教育学院、桂林师范学院和贵阳师范学院,共60多个系科。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阳医学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也是在“文化西迁”的浪潮中建立起来的,离开了抗战的大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办起3所大学。
中学在“文化西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国立三中、国立十四中、国立二十中、国立华侨第二中学、国立汉民中学、国立时轮中学迁贵州,新建国立黔江中学、国立战时中学、国立青年中学,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办起了附属中学,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在贵州开办了6个中山中学班(高中)。这些国立中学经费充足,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对贵州中等教育的提高、发展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立中学移交贵州后大都改为省立中学,如国立三中改省立铜仁中学,国立十四中改省立独山中学,国立二十中女子分校改省立威宁中学,国立黔江中学改省立安顺师范学校,清镇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清镇中学,兴仁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兴仁中学,黔西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黔西中学,都匀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都匀中学,平越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平越高级中学,桐梓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桐梓中学。省立中学由原先的7所增加至1946年的19所,共有171个班级,中学学生29607人。县立中学1935年只有14所,1947年增至70所,在校学生16209人,只有道真、赫章、纳雍3县未建县立中学。由私人及社会团体、教会、会馆创办的私立中学,抗战前仅13所,1945年增至81所,仅在教育部备案的37所就有123个班级,在校学生6028人,还有44所在教育厅备案,学校数量超过县立中学。
1923年贵州省政府公布《贵州省实施义务教育大纲》,但因战乱,小学发展缓慢,1934年仅有小学1819所,在校学生145653人,占适龄儿童总数的10%。1935年成立贵州省义务教育委员会,采取划分小学区、举办短期小学、试办巡回学校、鼓励私人办学、改良私塾等措施,到1939年全省有小学3905所、短期小学1015所,在校学生313409人。1940年推行《国民教育实施纲要》,在乡镇建中心小学,以保为单位设国民小学,至1945年全省共有小学10577所,其中,中心小学1595所、保国民小学8693所,其他学校289所,在校学生623893人。
随着小学急剧增加,需要培养大批小学教师,中等师范教育也进一步发展。原先贵州只有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和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1936年增加镇远、都匀、盘县、遵义4所省立师范学校及青岩乡村师范学校,以后又增设铜仁、炉山、天柱、安龙、毕节、关岭、凤冈、安顺等省立师范学校,基本实现每个学区有1所师范学校,中师学生3418人。1944年设有8所几县联立的简易师范学校,并建立施秉、德江、从江、罗甸、威宁等简易师范,共51个班级,学生1380人。另有26所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共有35个班级,学生1220人。又在安顺、贵定、绥阳3县设置省立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共9个班,学员600人。
抗战时期,职业教育受到重视,成立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委员会、贵州省推进农工职业教育委员会、贵州省职业教育辅导委员会和贵州省建教合作委员会,各类职业教育蓬勃兴起。全省有职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1200余人。农业类,设有省立贵阳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和省立锦屏森林科初级职业学校;浙大农学院与教育厅合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中央茶业实验场办有茶科;省立遵义师范学校附设蚕桑科。工业类,有省立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和省立三都造纸科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商业类,有省立贵阳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大夏大学盐务专修科,还有私立尚信会计学校、贵阳市商会商业补习夜校和私立贵州省会计专修夜校。医药卫生类,有国立贵阳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省立贵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私立黔筑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中央卫生实验院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贵州省卫生行政人员养成所、贵州卫生干部训练所、军医学校职业部和专科部、兽医学校、通讯兵学校、辎重兵学校、测量学校等,也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
民族教育,当时称为边民教育、边胞教育或边疆教育。抗战时期成立了贵州省特种教育委员会、贵州省边民教育委员会,推进边疆教育。先是基督教会在安顺、威宁、赫章等地开办一些“苗民学校”和“彝民学校”,以石门坎“光华学校”的影响最大。1936年,教育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办了12所边疆小学,后来爱国华侨胡文虎捐资在贵州办20所小学,包括贵阳高坡、黄平、关岭、荔波、台拱、八寨、水城、威宁、安南、丹江、罗甸、定番12所边疆小学。1939年,教育部将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迁往榕江,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及基层干部,实行“公费制”和“工读制”,招收贵州、湖南、广西3省边界30个县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办师范班、五年制简易师范班及山寨小学、榕江夜校、师资训练班,并设立方言研究会。此外,在青岩设立贵州省方言讲习所,在台江设立边疆师资训练所,教育厅开办边疆师资训练班。
这一时期,教育有新的突破,将教育推广到全社会,提倡社会教育,形成“大教育”的概念。教育部设有社会教育司,教育厅第三科分管社会教育,督导室设有社会教育股,以民众教育馆为中枢推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首先是“全民教育”,“举凡士、农、工、商、兵一切职业的人,不问贤愚、贫富、男女老少均是社会教育的对象”。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情育、美育、体育,目的是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素质。社会教育是学校以外的业余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电影广播、游览游艺、扫盲识字、儿童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实现社会教育。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社会教育是“终生教育”“整个生涯的教育”“充实人生的教育”,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要“继续教育”。民众教育馆普遍建立,设立图书馆、艺术馆、科学馆、物产陈列馆、戏院、电影院、体育场、公园等等。教育部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在贵州开展工作,华北农村建设协会在定番举办乡政学院,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贵阳设立通讯处,社会部在贵阳、遵义设立社会服务处,教育厅设立贵州省社会教育推进委员会、播音委员会、电化教育服务处、电影教育巡回施教区、社会教育工作团及社会教育实验区,基本形成贵州社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