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步兵、炮兵、辎重兵、通讯兵学校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三、步兵、炮兵、辎重兵、通讯兵学校

步兵是陆军的主要兵种,中央陆军步兵学校1931年前后在南京创立,校址在南京中山门外20公里处的侯家塘。当时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王俊中将任教育长,校本部设教育处、研究处、总务处和政治部,设有学员队和军士教导总队,还有一个作为军事训练示范的练习队。1937年底迁湖南湘潭,仍由王俊任教育长,张卓任教育处长。1938年迁广西全州咸水镇,设有干部训练班、重机枪班、射击班和迫击炮班。后因王俊升任军训部次长,由张卓任教育长,吴锡祺任教育处长,此间毕业学生600余人。年底迁至广西洛容县,新设立校官班,大约1年时间,毕业约1000人。1939年昆仑关战事紧急,奉命迁到贵州遵义。到遵义时,营房及公用房屋已被陆军大学、军官外语补习班及浙江大学占用,只好将校本部暂设在老城捞沙巷民房内,另在高桥和老城轿子街盖了几幢木板房作为迫击炮班、机枪班、轻兵器班营房,校官班驻罗庄,劈刺班暂驻遵义师范学校。1940年,陆军大学迁往重庆,陆军步兵学校始迁入北大路北校场营房,在遵义9年之久。1947年迁回南京。

步兵学校主要是培养步兵的下级军官和军士(班长),也培养部分校级军官。在遵义期间,教育长先后由张卓、刘震清担任,中将军衔。张是贵州台江人,贵州讲武学堂毕业生,1941年兼任遵义警备司令。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是教务处,先是采用德国式教育,后改为日本式教育,并修改步兵操典。研究处负责研究各班队教材教案,修订步兵操典,编印军事教育挂图和各种军事参考资料。教务处长、研究处长均为少将。在遵义时,设有学员队、轻兵器班、机关枪班、迫击炮班、技术训练班、校官班和将官研究班,还设有练习团,9年间共开办7个班队,培训30期学员,毕业生2300余人。

学员队在南京时就已办了3期,迁徙途中停办,1946年在遵义办第四期,由少将研究员宣矩平任大队长,学员都是各部队的中下级现役军官,培训1年,分阶段训练轻重兵器和战斗战术综合教学,在遵义共办两期,毕业学员200余人。轻兵器班原名射击班,教学内容是各式步枪、手枪、手榴弹、掷弹筒、火箭枪、火焰喷射器的操作使用,重点是射击预习和实弹射击,学习期3个月,结业后回原部队,在遵义共办5期,毕业400余人。机关枪班原名重一班,训练内容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制式教练、射击预习、实弹射击及班、排、连战斗教练,共办5期,毕业500多人。迫击炮班原名重兵器班,主要进行各种迫击炮的基本教练、拆卸方法、射击预习、实弹射击及班、排、连战斗教练,共办5期,毕业300余人。技术训练班即劈刺体操班,教官大部分是由军校四分校调来的老教官,共办5期,毕业300余人。校官班的学员都是营、团级军官,班主任沈庄宇为少将军衔,训练各种轻重兵器射击和连、营作战战术,在遵义只办了3期,毕业200人左右。将官研究班是1944年开办,只办了3期,主要是研究兵团战术作业,进行各种轻重武器射击训练,学员多是年纪较大的将官,共毕业200余人。练习团由原练习队扩编,是步校军事训练的示范部队,约千人。

陆军炮兵学校是一所培训炮兵军官的专科学校,1931年创办于南京,校址在南京城内丁家桥马标营房。筹建时,由陆军少将张亮清任校长,教育长是李端浩少将,隶属于训练总监部。建校时即成立学员队,开办第一期,学员由各炮兵部队保送,条件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军事学校毕业的初级军官,学制一年,毕业后大部分回原部队,成绩优秀者留校作助教。又成立由山炮连、野战炮连、重炮连组成的练习队,还有1个警卫连和1个通讯连。1932年由陆军中将周斌接任校长,陆军少将项致庄接任教育长,开办“野战炮兵观测军官训练班”,培训各部队保送的中、少尉军官,训练4个月。1935年,调原东北军屯垦军司令邹作华上将为校长,东北军少将金镜清为教育长,学校由丁家桥迁到南京城郊作厂村新校舍,增设一个由气象台、测量连、声测连、光测连组成的侦测队,又开办短期训练班和空中观测军官训练班,短期训练班分为校官班和上尉班,还将原要塞炮兵学校并入,增设要塞科。后将炮兵学校改隶军训部,由蒋介石兼任校长,由教育长主持学校工作。1936年,第四期学员队称为普通科第四期,次年从学员队前三期、普通科第四期、要塞科一期毕业生中考选22人组成高等科第一期。

1937年12月,炮兵学校奉命迁湖南零陵,次年7月学员队高等科一期、普通科五期同时毕业,8月奉命接收原驻四川铜梁的中央军校十四期毕业的步科生500人,组成尉官总队进行炮科训练,又将各炮兵部队送来的优秀军士组成下级干部训练班,又接受为中央军校代训炮科学生的任务,在长沙、衡阳、桂林、柳州招收一批学生,加上从练习队、侦测队和下级军官训练班中选拔的士兵,组成“代训中央军校炮科十六期学生大队”,下辖3个队,每队125人。1938年10月,长沙大火,又奉命西迁贵州,短期班在广西鹿寨毕业,其余学员和校属部队徒步行军,于1939年3月陆续到达贵州都匀,在都匀6年,1945年春迁开阳,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炮兵学校迁到都匀时有教职员工及学生学员3800人,暂借盐务缉私总队、都匀师范、县立中学部分房屋作校舍,校本部、学员队、尉官总队、十六期学生大队安置在城内,下级干部训练班,练习队、侦测队驻在城外。1940年开始修建校舍,以少将研究员丁绪余为筹建委员会主任,在原协台衙门改建扩建办公室、教室、简易大厅作为校本部,在城郊东山西南麓新建学员教室、寝室和篮、排球运动场,在场坝辣子街一带空地上建可养百余匹马的马厩及马术训练场,在百子桥西南建大操场作为训练场所,又在龙山以西、百子桥以南的沙洲上修建两个炮兵营房,还修建了从大操场到营房的马路,成为炮兵学校发展的新起点。

炮兵学校到都匀后,教学逐渐正规化。教育处负责课程安排、教材准备和学员考试等教务,按教学课程分设战术组、兵器组、射击组、观测组、马术组、普通组,每组设主任教官1人,配备教官和助教若干人。教官中,有的是保定军官学校或陆军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曾赴英、法、德、日等国的留学生,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最多,军阶从少校至少将不等,助教为上尉或中尉。研究处的研究员,多是年高资深的少将级军官。学员队是炮兵学校的主体,学员由部队保送,1年1期,主要课程有战术、兵器、射击、观测、通讯、马术、气象、空中照相判读等,并补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普通科六至九期共毕业160人,高等科二期毕业的10余人全部留校,将原来的校官班改称战术班、上尉班改称射击班、中少尉班改称普通班,开始招训新学员,短期训练班六至十五期共毕业1200人。学生队主要是为中央军校代训炮科生,共办十五至十九期5期,招收初中以上毕业生,编为学生总队,下辖3个大队,进行半年步兵训练后,进行炮科专门训练,5期共毕业3625人。下级干部训练班共培训375人。又为防空学校代训两期炮科学生,两队学生约250人。教导总队改为练习团,辖有3个炮兵营和1个侦测营,作为炮校的示范、演习部队。

1942年,蒋介石偕蒋经国到都匀视察炮兵学校,在中山纪念堂对全校师生讲话,勉励学校办好,教官教好,学生学好,特别要爱护军马。会后视察了战术、射击、观测、通讯等专设教室及十八期学生大队寝室、教室,并与师生职工合影。1944年湘黔战事吃紧,学校派练习团长杨俊率领炮兵两个营和侦测营、通讯连到广西南丹牛栏关一带构筑防御工事,日军越过金城江逼近河池时,又令军校十九期学生大队编成炮兵营准备投入战斗。南丹失守后,以炮兵第二营和步兵营组成4个板车运输队,将学校器材、物资搬迁到贵阳,1945年春迁到开阳,教学活动处于半停顿状态,十九期学生大队在湄潭进行炮兵训练。1946年春,校部又由开阳迁到贵阳,练习团驻乌当各村寨,夏初开始返回南京,直到1947年学生大队毕业才全部撤离贵州。炮兵学校代中央军校培训炮科学生的任务,抗战胜利后结束。到南京后,办了1期初级教官班、1期高级教官班和两期学员班。1948年人民解放军进攻南京,炮校又向西南搬迁,经都匀、贵阳、安顺到云南曲靖,1949年12月在教育长李康庵率领下举行起义。

陆军辎重兵学校1934年创建于南京,属军训部。校长由蒋介石兼任,教育长是李国良中将。1936年与交通学校合并,改称交通辎重兵学校。1937年南京告急,奉命紧急迁移,是年秋迁到长沙拔茅田。1938年又将两校分开,恢复原来建制,辎重兵学校以斯立中将为教育长。战事紧急,又从长沙迁往广西全州,1938年迁到贵州龙里县。到龙里后,校本部设在西关坡脚太平寺,借用庙宇、祠堂、学校作办公室、教室和家属宿舍,龙里县城骤然热闹起来。

当时辎重兵学校的教育长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毛福成中将,教育处长、研究处长、总务处长都是少将。教育处下设军事系、汽车系和兽力系、各系设主任1人,教官、助教若干人,教官多是校级军衔,助教为上尉或中尉。研究处对辎重兵教育方针和各科技术改进做研究,处长和两个委员都是有经验的专家。教学组织根据对象不同分设学员队、军官队、干训班、军士队和练习营,还设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辎重科学生队”,属“代训”性质。

学员队是教学的重点,从辎重兵部队中选拔有文化知识、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入学,学习课程包括铁路运输、空中运输、船舶运输、汽车运输、驮马运输、人力运输及与部队战时补给的有关专业课程,根据当时西南大后方的情况,重点是汽车运输,修业期1年至1年半,毕业后取得专科学历,回原部队担任辎重兵尉级军官。军官队和干部训练班的学员来自部队的下级军官和优秀军士,以提高辎重科理论知识为主,学习期半年,结业后回原部队工作,具有短期培训性质。军士队招收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以实际操作为主,学习汽车驾驶、修理技术及其他运输技能,适当学一些运输理论,毕业后一般担任辎重兵部队的班、排长。练习营的主体是学兵,招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主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毕业后留校,分配到练习营下设的汽车连、兽力运输车服务,故称学兵。

学生队是代中央军校训练的辎重兵学生,建制上属中央军官学校,但因辎重兵、通讯兵、炮兵等属专业技术兵种,教学上与一般军官不同,而陆军各部队又不能缺少这些兵种,故委托辎重兵学校、通讯兵学校、炮兵学校代为培训。学生队对外公开招考,招收18—25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入学后先进行半年的军事训练,称为“入伍生”,转为“学生期”后发给领章、帽徽,学习期两年,毕业后由中央军校分配到部队,实习3个月,然后正式任命为少尉排长。“学生期”的课程,以汽车学和运输学为主,如汽车构造原理、驾驶修理理论、水陆空运输、兵站业务及控制调度等,军事课有《孙子兵法》、战术、兵器学、射击学、筑城学、防空、防毒、测绘等,文化课主要是补习英语,技术课主要是汽车驾驶和修理实际操作。考试制度十分严格,3个月1次半期考试,半年1次期末考试,1年1次年终考试,平时还有不定期测验,实习期间由教官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当场作出判断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当场惩处。当时军队和民间都急需汽车驾驶、修理、调度人才,毕业后可在军队服务,离开部队也可在社会上谋生,报考的青年学生很多。学生队虽然在辎重兵学校属于“附设”,但学生人数最多,在龙里期间共办5期,从十七期到二十一期,中间仅缺第二十期,共毕业学生1000多人。毕业后由中央军校分配到各部队,实习3个月任命为少尉排长。

辎重兵学校遵守“黄埔校训”,要求学生树立“忠党爱国”思想,发扬“亲爱精诚”精神。学校有篮球队、京剧组、话剧组和音乐组等团体。篮球队由国手王世选任教练兼队长,是贵州的强队之一,经常与其他单位举行“星期球赛”。话剧组自编自演话剧,音乐组开展歌咏活动,以话剧、音乐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当时龙里办有一所应钦中学,师资缺乏,辎重兵学校应地方请求,选派有真才实学的教官尚志、昌道元、翁斗山、顾进林等到应钦中学兼课,进行理化、数学、外语等教学。辎校自办了一所子弟小学,名为新生小学,是一所由初小到高小的完全小学,招收本校子弟和居民子弟,由辎校派人担任校长和教师,在校学生160人。1947年辎重兵学校迁往武汉,改为运输学校。

陆军通讯兵学校的前身,是设在南京的陆军通讯人员训练所。当时部队所需的通讯兵军官,一部分出自通讯人员训练所,另一部分是从3个通讯兵教导队的士兵中提拔起来。随着部队对通讯人员需求的增加,中央军官学校从第六期到十二期增设通讯兵科,培养出二三百人。全面抗战爆发后,军队大量扩充,通讯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迫切需要大批通讯人员,于是中央军校从十四期起不再设通讯兵科,成立专门的通讯兵学校,隶属于军训部,成为一所培训通讯兵中、下级军官及军士的军事技术学校。1937年淞沪战后,通讯兵学校奉命迁湖南临澧,不到1年又迁广西兴安,1938年冬迁到贵州麻江。1944年“黔南事变”,撤到贵阳、遵义、绥阳等地,在贵州6年,1945年5月迁往四川江津,1946年迁回南京。国民党崩溃前夕,通讯兵学校又再次迁到湖南、广西、贵州,在由贵州迁往云南途中宣布起义。

通讯兵学校建立后,校长照例由蒋介石兼任,教育长主持工作,下设教育处、研究处、总务处和政治部。教育处按不同科目分设军事学组、有线电学组、无线电学组和数理化学组,由总教官两人全面负责,各组设组长1人,教官二三十人,助教若干人。1939年从重庆来了一个“苏联军事顾问团”,实际都是下级军官和士兵,派到学生队、学兵队作指导。1946年又来了一个“美军顾问团”,有10多名官兵和翻译,学校工作按顾问意旨办事。研究处负责研究国内外通讯技术和翻译、编辑军事通讯教材,设有“研究委员”和编辑、技师,还办有1个通讯器材修理厂和技工训练班,训练班只招收本校军官子弟,训练期半年,结业后在修理厂工作。

教学训练组织,分学员队、学兵队和学生队,还有1个特种通讯队和1个练习大队。学员队主要是抽调现役军官进行通讯技术培训,结业后回原部队工作。学兵队招收初中以上毕业生,编为一个大队,毕业后分配到部队作准尉军官,因有一批江浙来的流亡学生文化程度较高,毕业后比学生队毕业生在任用上低一级,引起学兵们不满,以罢课相抗议,最后只好调到学生队受训,发给军校毕业文凭。学生队是代中央军官学校培训的学生,起初只有3个中队,后来发展到7个中队,从十四期到二十一期共毕业3000多人。学生队按规定是学习3年,后因适应战时需要缩短为1年,前半年“入伍期”主要学习军事,开设步兵操典、兵器学、战术课等,并补习数学、物理、化学,后半年为“学生期”,分为有线电科和无线电科,有线电着重于电话线路架设、故障排除和设备修理训练,无线电着重于收发报机操作、修理和电码训练,毕业后任少尉军官。练习大队后来扩充为两个大队、6个中队,1941年合并为练习团,大队改营,中队改连。练习团的新兵多是文盲,基本任务是在学员队、学生队野战实习时充当实战部队。特种通讯队主要是训练军犬和军鸽,有官兵100人,军犬50余条、军鸽数百只。

通讯兵学校迁到麻江,官兵及家属近3000人,与麻江县城的居民数量相当。麻江原先无中学,1939年麻江教育界知名人物周铭久建议借通讯兵学校的力量开办麻江中学,通讯兵学校大力支持,派15名教官兼任文史、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还办了高中,学生增加至三四百人。此外,麻江还曾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慰问抗日官兵家属大会”。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