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办学的宗旨是造就“边疆国民健全师资和边疆建设干部人才”,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民族师范学校。它直属教育部,规格高,师资力量强,规模大,办学特色突出,影响巨大而深远,不仅在贵州,而且在全国民族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贵州边疆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1939年10月,教育部决定将设在青岩的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改为国立贵阳师范学校,次年元月迁往民族聚居区榕江,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称“国师”,俗称“榕江师范”,以教育家黄质夫为校长。校长之下设教务、训导、体育、总务、推广5处及经济审核、社会教育推行、边疆文化研究、学生营养研究等委员会。校本部在榕江县城,在黎平设立分校。校本部办有三年制师范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又根据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少的实际情况,举办五年一贯制的简易师范班,招收14岁以上的初小毕业生,还附设初中班及小学。学校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占地63583亩,另有20万亩森林和牧场,办有1个农场和1个工厂。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和基层干部,招生范围扩大到贵州、广西、湖南3省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30个县。属于贵州的有榕江、锦屏、天柱、剑河、荔波、独山、黎平、三都、丹寨、台江、从江、麻江、雷山、炉山、龙里15个县;属于广西的有河池、宜北、三江、百寿、融县、思恩6个县;属于湖南的有会同、绥宁、靖县、黔阳、凤凰、武岗、邵阳、晃县、芷江9个县。学生的一切费用由学校贷给,在半工半读的收入中扣除,后来实行“公费制”和“工读制”。据1947年统计,学生半数为少数民族,其中,侗族占23%,苗族占13%,水族占3.6%,夷族(布依族)占2.4%。无论少数民族或汉族学生,毕业后一律回乡服务,或为边疆小学教师,或为当地行政干部。
“国师”首任校长黄质夫,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曾创办江苏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湖南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担任过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是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的乡村教育家。他在《中国乡村的现状和乡村师范生的责任》一文中指出:“我们改造乡村唯一的工具就是教育。”认为“中国民众以乡村人民为多数,而不识字的人也是乡村人民最多,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国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乡村”,而乡村师范学校应成为“改造乡村的中心”,要以乡村师范为文化中心建立新村。乡村师范生的责任,就是要“救百万乡村的穷,化万万农民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他认为乡村师范学校应设在贫瘠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因此,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选址于榕江。从“国师”的办学宗旨出发,主张“养成学生双手万能与生产知识,以适应边疆社会,改良边民生活”,提倡“专业训练与生产劳动训练同时并重”,实行“半工(耕)半读”,要求学生“在工厂为工人,在农场为农人,在图书馆为学者”,达到“手脑并用,劳心与劳力并用,增进学生健康、使之能适应边疆社会之需要”之目的。“国师”自编了数十种《建设边疆》教材,设农场、工厂供学生实习,在“国师”办公室门前挂有“耕读一堂,招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黔南文化之风”的对联,集中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特色。
后来担任校长的梁瓯第是一个社会学家,在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从事民族调查研究工作,在继承“工读制”的同时,注重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校的推广处下设社会服务、地方教育辅导、边疆文化研究3组,办理各种社会服务事业,举办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培训附近各县小学教师,设“地方方言研究”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农场进行良种培育并向农民推广。校办工厂办有木工、铁工、农产品加工、缝纫等班,木工主要是修理桌椅板凳,铁工修理锄头镰刀,农产品加工主要是碾米磨面,女生学习缝纫、刺绣。这些举措,目的是要使学生“灼知社会情形”,毕业后“可以改进农村,可以领导社会”。“国师”在榕江车江乡建立“村寨教育实验区”,在车寨和月寨设立两所山寨小学,还派高年级学生在榕江举办夜校教农民识字,使居住分散的民众有机会在夜间受教育,仅1940年8月至1941年底,就培养了400多人。学校还举办作文比赛、数学比赛、演讲比赛、球类比赛、田径比赛、文娱晚会和各种纪念会,向社会传播文化,活跃社会生活。
榕江县城原先只是一个几千人的集镇,自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迁来,师生不下千余人,1944年国立广西大学又迁到榕江,有法商、理工、农学3个学院,15个系科60多个班级,师生员工及家属约3000余人,使榕江骤然变成了一座“学校城”,形成了由小学、初中、师范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文化教育勃然兴起。从1940年到1947年,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共毕业学生400多人,其中,榕江籍学生200余人,全部回乡,服务于黔、桂、湘3省少数民族地区;附属小学毕业生约500余人。1946年下半年,这所学校由贵州省教育厅接办,改为省立榕江师范学校,不久改为省立榕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