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测量学校与军官外语补习班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五、测量学校与军官外语补习班

民国时期,全国设有两所隶属于军令部的陆地测量学校,一所是设在南京的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另一所是广州陆地测量学校。1937—1938年,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迁到贵州镇宁,广州陆地测量学校迁到广西平乐。1939年初,撤销广州测量学校,并入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全国只有1所陆地测量学校,原设参谋本部贵州陆地测量局及简易科陆地测量学校也随之撤销。

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的校长是刘同钧,级别为测量监,少将军衔,1940年升任全国测量总监(中将军衔),教育长和教育主任均为少将军衔。在镇宁期间,设有1个简易制图班和4个大专班。简易制图班属中专性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年半至两年,培养初级制图人员。大专班分为地形测量、三角测量、航空测量、制图4个专业,学制三年,招收高中学生,每班人数不多。地形科主任游培是二等测量正,中校军衔;三角科主任刘述文兼教育主任,测量监,少将军衔;航测班主任顾葆康是留德学生,一等测量正,上校军衔;他们都是有学识、有经验的教官。其他教官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课教官,另一类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教官,职街上尉至上校不等。在镇宁共毕业200多人,分发到中央测量总局及各省测量队工作,简科班毕业生任三等测量佐(少尉),专科毕业生任二等测量佐(中尉)或一等测量佐(上尉)。

军官外语补习班,原属黄埔军校建制,设在南京。全面抗战爆发后迁到湖南长沙,由军训部主办,改称“军训部军官外语补习班”,主要是培养部队翻译官及大使馆、领事馆翻译人员。1938年由长沙迁到遵义,本部驻孔庙,并在附近修建教室,宿舍租用民居。在遵义7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军官外语补习班是直属于军训部的独立教学机构,班主任是少将军衔,教导员、训育员等都是校级军衔。学员大都是黄埔军校九期以后的毕业生,一半是尉级军官,由各部队推荐,经过考试择优录取。根据学员的水平及军训部的要求,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学制两年。教官多是苏联、英国、德国、法国的外籍教师,中国教官也多是留学生,外语水平较高。

学员原先已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入学后不再进行军训。主要课程是外语,当时学过英语的人较普遍,入学后可直接用英语讲授。德语、法语、俄语、日语,一般从字母学起,逐步用原文讲授。为了提高学员的口语能力,经常举办外语演讲会和外语对话活动。这些学员都有一定文化水平,已经过语文、政治、数学、理化、史地考试,故文化课不多。学员修业期满,原则上回原部队服务,有的分配到驻外使馆作翻译官,不少考入陆军大学,故有“外语班是陆军大学预备班”的说法。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