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私立之江大学工学院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三、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私立之江大学工学院

抗战期间迁至平越(今福泉市)的国立交通大学旧址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是由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直隶(今河北)建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演变而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山海关迁到唐山,改名“唐山铁路学堂”,中华民国建立后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工科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危急。当时学校正在放假,院长孔鸿哲因病在北平住院,学校无人管理,一片混乱。在学校即将被日本侵占的紧要关头,师生们奔走相告,互相通知,要求同学们分别在上海、南昌、武汉等地集中,并公推茅以升为民选院长,组织南迁。上海失守,南昌告急,于是撤退到湖南湘潭。经费无着,便向各地校友募捐,勉强维持教学。1938年1月,教育部批准交大唐山工学院复课,并与北平迁至湘潭的“北平铁路管理学院”合并,5月正式任命茅以升为院长,迁往湘乡。湖南战事吃紧,师生们徒步2000余里,经桂林、柳州、独山,于1939年初迁到贵州平越(今福泉)。学院办公室和教室设在平越初中(原平越文庙),城厢小学和考棚作学生宿舍,教职员工租借民房居住,于1939年2月20日正式上课。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茅以升关于兴修瓮安至平越公路致吴鼎昌的函

何应钦为兴修瓮安至平越公路事宜复吴鼎昌的函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矿冶工程和铁道管理3个系,一至四年级共12个班,在校学生500多人,教职员工约百人,连同家属千余人。1942年改为“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工程学院和铁道管理学院。茅以升辞去院长之职,由胡博渊任校长,后由罗忠忱继任。茅以升早年毕业于唐山工学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唐山工学院教授、系主任,临危受命为院长,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罗忠忱是著名的力学专家,初为唐山工学院教务长,后继任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校长。教师中不少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如土木工程学教授罗河,建筑学教授林炳贤,冶金学教授王均豪,金相学教授王绍瀛,铁道管理学教授胡立猷、许炳汉,数学教授黄寿恒,化学教授林炳光,英文教授李裴英等等。

交大学术空气浓厚,各系都创办学术刊物,土木工程系办《土木》杂志,矿冶工程系办《矿冶园地》,铁道管理系办有《运输学报》。师生们除参加“斐陶斐励学会”外,还组织“力行土木工程学会”“矿冶工程学会”和“铁道管理学会”,开展专业学术活动。1941年5月29日,土木系应届毕业生宴请本系全体教授,会上茅以升院长、数学教授黄寿恒默写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00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求真求实的科学热情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茅以升郑重宣布,他介绍41届全体同学加入“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为“学生会员”。在课余时间,学校经常举办各种科学讲座,如土壤力学讲座、Nomography(图算法)专题讲座,邀浙江大学谢玉铭教授、大夏大学夏元瑮教授、同济大学胡树揖教授来校讲学,湘桂黔铁路的工程师也常来学校作学术报告。

交大唐山工学院在平越期间,与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合作,开办“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兼办平越中山中学班”,由英文教授李斐英兼主任,罗河、何杰、李汶、王谦、贾秉得等任中山班教师,形成从大学到中学、小学的教育体系,各级学校的师生约占平越县城人口的三分之一。1943年将平越中山班交贵州省教育厅,改为贵州省立平越高级中学,毕业生大都考入交大唐山工学院及其他大学。1943年,交大体育主任徐家增教授和副教授周顺生为发展地方体育事业,在平越县商会主席刘智先的支持下,创办了“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平越分校”,招收附近各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爱好体育运动的青年入学,平越的体育运动热火朝天,开展游泳、赛马、球类活动,交大的“大四足球队”名噪一时。

交大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救亡运动在西南各高校中显得突出。早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交大便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1939年在湖南湘乡又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地下党员在学生中组织“越光社”“山城社”“犀源社”,举办读书会、报告会、时事讲演会,创办《呼声》《山城》《越光》等壁报。每天清晨和傍晚,校园内外到处都可以听到《松花江山》《念故乡》《长城谣》《抗战进行曲》《八百壮士》《延安颂》的歌声,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交大学生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村演出,1939年农历正月十五,宣传队员们带着盐巴、碗耳糖到离城70里的仙桥乡野鸡坡慰问苗族同胞,用苗语演出话剧,围着篝火与苗族联欢,深受苗族同胞拥护。1940年5月20日是交大建校44周年,学校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举行盛大的学术报告会和运动会,演出抗战话剧《前夜》。平越县长魏伦带卫兵扰乱会场,激起全校师生愤怒。魏被赶出会场,下令全城戒严,并逮捕交大学生,使平越县城顿时紧张起来。后来,茅以升院长到贵阳控告魏伦,省主席吴鼎昌不得不将魏调离平越,逐渐恢复平静。

1944年冬,日军侵犯黔南,交通大学贵州分校被迫迁往四川璧山。抗战胜利后,恢复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的建制。唐山工程学院迁回唐山,恢复“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名称,1951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从唐山迁往四川峨眉,改为“西南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后来改为“铁道学院”。

抗战期间,交大在贵州有较大发展,在校学生600人以上,在贵州共毕业学生874人。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史》中,有一段“难忘的平越”,保留了这段难忘的记忆。1989年5月,交大土木系1943届毕业生38人相邀回平越故地重游,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对当年在交大求学的日子深切怀念。校友汪锡民在《寻梦返校记》的文章中写道:

他们深情而自豪地说:“不管六十岁、七十岁,分手二十年、三十年,一碰到拍肩拉手,总归一句话,这批平越人是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出的货色。”

交大在贵州培养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成为著名专家、学者。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物理学家张沛霖、水利与河流动力学家林秉南、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物理冶金学家庄育智、金属学家肖纪美、冶金专家徐采栋等。数学教授郭可詹获“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材料及工艺专家姚桐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桥梁工程教授钱冬生、隧道及地下结构工程教授高渠清、桥梁工程教授劳远昌、结构工程教授路湛沁等是博士生导师,还有桥梁专家胡农春、勘测设计大师佘畯南、水资源保护专家方子云、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授朱育万、结构工程教授黄裳等等。在台湾,有台湾国际工程公司董事长、建筑学家张溥基、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建筑专家王章清,社会活动家、矿冶工程专家杨纪珂,台北扶轮社社长、经济学家屠钦涛,铁道工程及机械化施工教授倪志锵等。在美国,有建筑专家杨裕球、张馥葵等。院长茅以升,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抗战时期迁到贵州的工科大学还有私立之江大学工学院。早在清道光年间,教会在宁波创办崇信义塾,后来迁到杭州,改为之江文理学院,1940年改为私立之江大学,设有工学院、商学院和文学院。全面抗战爆发后,先迁安徽屯溪,继迁上海,之江大学工学院1943年迁至贵阳,校址在花溪,成为私立之江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土木、建筑、机械、化工4系,有学生100余人,校长李培恩。1944年迁重庆,1945年迁回杭州。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