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迁和在贵州设立的国立中学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许多中学遭到破坏,各战区大批教师、学生流亡。为了安置流亡师生,1938年8月,教育部决定开办一批国立中学,在《国立中学规程》中明确提出:“为谋求战区省立中学教职员及公私立中等学校学生继续施教与受教起见,特暂设国立中学若干所,以继续发挥教育效能,充实民族力量。”这就是说,国立中学的设置是抗战非常时期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通过国立中学安置流亡教师和学生,使中等教育能够继续发展。
国立中学直属于教育部,校长由教育部任命,教师由教育部安排,办学经费由教育部拨给,主要招收战区公私立中学的流亡学生。1938年在河南设立国立第一中学,以后依次为国立第二、第三、第四中学……依此类推。各国立大学附属的中学,按其性质,也属于国立中学一类。教育部还通过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举办若干中山中学班(高中班),实际上是国立中学的雏形。
抗战时期由外地迁来和在贵州设立的国立中学,有国立三中、国立十四中、国立二十中、国立黔江中学、国立第一华侨中学、国立毕节扶轮中学、国立贵州战时中学、国立汉民中学、国立贵阳青年中学等。国立第一华侨中学1942年由云南保山迁到贵州清镇,1944年将高中部并入四川綦江的国立第二华侨中学,初中部划归国立十四中改为分校。国立毕节扶轮中学,原为交通部所属学校,移交教育部后改为国立,存在时间不长。国立汉民中学1944年由广西迁到榕江,抗战胜利后迁回广西。国立贵州战时中学1944年兴办,设在贵阳南明河畔的太和庄,主要招收从湖南、广西疏散到贵州的学生,食宿、被服及教本、文具由国家供给,设有高中、初中19个班级,有学生1000余人,是当时贵州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中学,抗战胜利后学生大都返回原籍,改为省立贵州中学,1947年停办。国立贵阳青年中学1945年创办,是远征军二〇五师的青年学校,直属军政部,校长由师长许太空担任,师生均按军阶发给工资、津贴和制服,学生毕业后全部保送全国各大专院校深造,1949年全部学生毕业,奉命撤销。在贵州时间长、影响大的有国立三中、国立十四中、国立二十中和国立黔江中学。
国立贵阳青年中学校长许太空的名片
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辗转迁到贵阳马鞍山,后改名国立第十四中学
1937年底,大批江浙皖战区的流亡师生云集武汉,教育部拟利用这些优秀教师在贵州创办一所国立中学,致电贵州省教育厅找一个适合的地点。教育部委派周邦道、许恪士为校长。1938年初确定在贵州铜仁办学,命名为国立贵州中学,并在汉口、南昌、长沙等地招收教职员110人、学生1065人,将师生编为3个大队,3月从武汉出发,前往铜仁,在铜仁县城借用文庙、文坛、车公馆、黄家祠堂为校舍,租借民房及旅社安置师生。1939年,教育部令将国立贵州中学改名国立第三中学,并成立江口分校。学校规模宏大,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女中部、师范部、实验部、农职部及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共42个班级,学生达1600人,是当时贵州规模最大的中学。各部主任由校务委员会推定,教师采取聘用制择优录用,各学科设首席导师负责教学、研究指导工作。因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全国会考中名列前茅。1940年,将江口分校、师范部及附属小学移交贵州省教育厅,江口分校改为省立江口农职业学校,师范部改为省立铜仁师范学校,附小改为铜仁师范学校附小。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学停办,外地师生复员回家,国立三中交贵州省教育厅,改为省立铜仁中学,后来演变为铜仁一中。国立三中在铜仁8年,使铜仁地区有了高质量的完全中学,还办起了师范学校和农职业学校,对贵州教育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国立十四中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在中大教育学院的指导下进行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多方面实验。中大原设南京,1937年9月迁安徽屯溪,11月迁长沙。1938年,中央大学迁重庆,中大实验中学迁贵阳,校址在贵阳南郊马鞍山麓。因中央大学与中大实验中学分驻两地,不便进行实验,教育部决定将设在重庆的国立十四中改为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而将迁到贵阳的中大实验中学改为国立十四中,以原中大中学部主任杨希震为校长。学制六年,高、初中6个年级各设两班,还有五年制实验班和春季始业班,学生500多人。师生随校迁来,教师多是中央大学毕业生和沦陷区的优秀教师,学生以流亡学生为主兼收贵州学生。国立十四中保持了中大实验学校的优良传统,坚持“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校风,强调“科学的理无穷,音乐的兴味浓,美术的意态工”,要求学生“爱做工”“爱耕种”“爱劳动”“为人类大众”。学生一律住校,统一着装,初中生穿童子军服,高中生穿黄色军装,佩戴校徽、领章,男生剃光头,女生留短发。教学认真,数理化和英语教材均用英文原版,课堂教学外举行专题讨论,注重科学实验。严格升留级制度,主科1门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或考试作弊者开除。组织学生种菜、植树,营造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班级之间经常开展板报、清洁、演讲、歌咏评比活动,组织歌咏队、戏剧小组,篮球队和排球队常与大夏附中争高下。学生成绩优异,1940年公布全国中学报考大学升学率名额,国立十四中名列榜首。1943年全国高中毕业生会考,贵州的前十名都是国立十四中学生。浙大、交大、大夏等大学每年到国立十四中查阅高中毕业班的成绩单,成绩优秀的免试入学。国立十四中在贵阳8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专家、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就是当年国立十四中的学生。
国立二十中原在湖南芷江,1944年迁到贵州,高中部设在玉屏县,初中部设在惠水县,女子分校设在桐梓县。高中部、初中部后来并入国立三中,在桐梓的女子分校由教育厅接办后迁往威宁,改为省立威宁中学。
抗战时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设在重庆,决定利用中英庚子赔款在西南开办4所中等学校,1939年在安顺创办1所师范学校,全称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黔江师范学校”,聘江苏镇江中学原校长曹刍为校长,教师均为江浙一带优秀教师。起初招收高等师范(中师)和初中各1班,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供师范生实习。1941年,中英庚子赔款移交教育部,将黔江师范学校改为普通中学,易名为国立黔江中学,以鱼类学家陈达夫为校长。黔江中学以“一切为民族”为校训,校歌中唱道:“同心同力为民族,科学勤劳夺化工。”改为普通中学后,设有高中、初中、小学及幼稚园,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每月举办各种展览会,如成绩展览、生物标本展览、书画展览、劳作成果展览及歌咏表演、体育表演等,目的在于使学生眼界开阔,努力奋进。黔江中学教育质量高,教学设备好,学生奖金数额大,在全国高中生毕业会考中成绩优良,安顺、贵阳等地的学生都争先报考,竞争激烈。1946年移交贵州省教育厅,改为省立安顺师范学校,以后演变为安顺师专、安顺学院。
国立大学的附属中学,虽未定名为国立中学,但管理体制上属教育部,可视为准国立中学。抗战期间,在贵州有国立浙江大学附中、国立交通大学附中、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国立贵阳医学院高级护士助产士学校、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附中,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也一度迁到平越,影响最大的是国立浙江大学附中。1940年,浙江大学师范学院迁到湄潭,湄潭各界成立浙大迁移协助委员会,与浙大校长竺可桢协商,将浙大师范学院实验学校与湄潭县中合并,建立浙大附属中学。竺可桢为浙大附中首任校长,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主任,浙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研究生多在附中兼课,还聘请一些江浙教师,以湄潭县中作校舍。附中坚持浙大的“求是”精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艰苦朴素的优良学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考试制度,努力创办一流中学,很快成为与国立十四中、清华中学齐名的著名中学。浙大教师在附中上课,他们学有专长,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培养的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按成绩评定,70%的学生都可享受公费和奖学金。数理化、英语都采用英文原版书,要求学生听课、笔记、作业、答卷中英文并用,英语必须过关。实行民主管理,由学生组织膳食委员会管理伙食。1946年浙大迁回杭州,附中交给贵州,改为湄潭中学,现更名为“求是中学”。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附属中学,原为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举办的平越中山中学班,教育行政由交大管理,校长及教师由交大教师兼任。因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有方,学生成绩优良,1943年参加全国高中毕业生会考,名列全省第六名,成为贵州名校之一。1943年改为交大与贵州省教育厅合办,后改为省立平越高级中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42年创办,1945年增设高中,共有高、初中6个班级,作为师范学院的实习学校,几经变动,延续至今。
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1939年教育部在贵阳设立“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又称贵州服务团),负责安置沦陷区流亡到贵州的教师和学生,并协助贵州开展各种教育事业。服务团由彭百川、欧元怀先后任团长,成员有章辑五、丁晓光、曹有宴、王宗梧、许公鉴、徐旭东、黄质夫、陈哲、傅启学、王守伦等教育家。团内设社会教育组、义务教育推行组、编辑组,并在定番、清镇、平坝设办事处,出版《战教旬刊》《基础教育半月刊》等刊物。鉴于贵州教育落后,许多地区没有高中,决定在清镇、桐梓、都匀、黔西、兴义、平越设立中山中学班。中山中学班属高中,由教育部提供经费,安排教师,是为国立中学的雏形。清镇中山中学班1939年建,1941年与清镇县正在筹建的清镇县立初级中学合并,改为省立清镇中学。桐梓中山中学班1940年建,1941年改为省立桐梓中学,以原班主任汪学箴为校长。兴仁中山中学班1940年建,1941年改为省立兴仁中学,以原班主任陈明清为校长。黔西中山中学班1940年建,1941年改为省立黔西中学,以原班主任刘国芳为校长。都匀中山中学班1940年建,1941年改为省立都匀中学,以原班主任周华为校长。平越中山中学班1940年建,因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合作,成为交大附属中学,1945年改为省立平越高级中学。
国立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目的是安置沦陷区的流亡教师和学生,在国家危亡的时期继续发展教育事业,抗战结束后一律撤销。贵州是抗战大后方,在战乱环境中相对比较安全,迁入和新建的国立中学较多,对贵州教育起了重大推动作用。首先,在贵州设立这许多国立中学,实际上是教育部对贵州教育的重视,加大对贵州教育的投入,把发达地区的师资安排到贵州,不但使学校大幅度增多,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贵州的教育质量。国立大学的附属中学充分利用了大学的师资力量,办好一批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立中学、国立大学附中及中山中学班在抗战胜利后大都保留下来,扎根贵州,有力地推动省立中学、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国立三中改为省立铜仁中学,国立十四中改为省立独山中学,国立二十中女子分校改为省立威宁中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附中改为省立平越高级中学,清镇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清镇中学,桐梓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桐梓中学,都匀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都匀中学,黔西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黔西中学,兴仁中山中学班发展为省立兴仁中学,约占全省省立中学的一半。对职业中学的推动也很明显,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国立贵阳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改为省立江口农职业学校都是很好的例子。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推动了边疆教育的发展,国立黔江中学改为省立安顺师范学校,国立三中师范部改为省立铜仁师范学校,对贵州中等师范教育有很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