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抗战文学勃然兴起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一、抗战文学勃然兴起

全面抗战爆发后,以宣传抗战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在全国展开,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联合全国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中华民族革命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为宗旨。1940年2月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理事会成员有谢六逸、蹇先艾、张梦麟、李青崖、吴道安、田君亮、曹未风、齐同、潘家洵、刘薰宇等,提出“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国家,粉碎敌人,争取最后胜利”,并创办《抗建》刊物,组织抗敌文艺座谈会,建立文艺通讯网,推动贵州抗战文学的发展。

活跃在贵州文坛上的谢六逸、蹇先艾、张梦麟、刘薰宇等都是贵州人,抗战时期从北平、上海等地回贵州。谢六逸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文学运动早期即已成名的作家、对日本文学有很深造诣,又是新闻学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等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文学系、新闻系主任,1938年随大夏大学到贵阳,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兼任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文讯》主编及《中央日报》研究室主任。蹇先艾是鲁迅先生称道的“乡土作家”,抗战期间在贵阳、遵义等地任教,主编《贵州晨报》文艺副刊《每周文艺》和《贵州日报》文艺副刊《新垒》,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张梦麟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从事文学翻译和创作,担任大夏大学教授兼附中部主任。刘薰宇毕业于巴黎大学数学系,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教授,1941年应邀回贵州担任贵阳高级中学校长,对文学很有修养,曾与夏丏尊合著《文章作法》,写过许多文章。李青崖是著名的法国文学家,时任大夏大学中文系主任。曹未风是著名的翻译家,抗战期间任大夏大学、贵阳师范学校教授。齐同时任大夏大学教授,长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潘家洵是翻译家,时任贵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这些作家、翻译家的到来,对推动贵州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8年1月,蹇先艾、谢六逸、齐同、刘薰宇、张梦麟、李青崖等在贵阳组织“每周文艺社”,出版《每周文艺》51期,并在《贵州晨报》开辟文艺副刊《每周文艺》,在发刊词中写道:“在全国抗战时期,一杆枪是一个力量,一支笔是一个力量,一种刊物也是一种力量。”抗战时期,许多文化人在贵州创办文艺刊物,狼火文艺社出版《狼火》半月刊,十月旬刊社出版《十日旬刊》,贵阳战时绘画社出版《战时画刊》,贵阳七七文艺社出版《七七》半月刊,贵阳闲书出版社出版《闲书》周刊,贵阳喋血出版社出版《喋血》半月刊,中国诗艺社出版《中国诗艺》月刊,浙江大学黑白文艺社出版《黑白文艺》半月刊,民族正气社出版《民族正气》月刊,贵阳文通书局出版《文讯》月刊,贵阳抗建文艺社出版《抗建文艺》半月刊,贵阳半月文选社出版《半月文选》,贵阳逸文周刊社出版《逸文周刊》,贵阳火柴头出版社出版《火柴头画报》,清华中学校友会出版《清华文学》,贵阳戏剧世界社出版《戏剧世界》三日刊,贵阳时代影剧社出版《时代影剧》周刊,剧影论坛社出版《剧影论坛报》,学而月刊社出版《学而》半月刊,贵阳离骚杂志社出版《离骚》双月刊等等,文艺刊物盛况空前。

那时贵州的许多报纸均有文艺副刊,如《中央日报》(贵阳版)副刊《前路》,《贵州日报》副刊《新垒》,《贵州晨报》副刊《每周文艺》,《大刚报》副刊《阵地》等。《新垒》在贵州建立起一个抗战文艺阵地,一个新的堡垒,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气息吸引着广大读者。当时全国著名的作家云集西南,不少人在这些报纸副刊发表文章。《贵州日报》发表了茅盾的《谈中国人真有办法之类》《不可补救的损失》《贝当与赖发尔下场》,老舍的《何容先生的戒烟》,沈从文的《吃大饼》《谈沉默》《田汉到昆明》《作家书简》,艾芜的《旅途杂记——离开遵义的那一天》,方敏的《乡下》,董每勘的《茶馆》,何香凝的《廖先生被囚》,熊佛西的《贵阳三月》,吕亮耕的《制造大众歌曲》《战士的赴敌》,端木蕻良的《他》,刘北汜的《断想》《落魂》《风景》,冯白鲁的《战地小景》《小旗手》《疯妇》《赠礼——欢迎一个叛徒的女儿》,田蓝的《古屋写怀》《歌声》,谢六逸的《鞭子与糖元宝——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贵阳缺少的是甚么》,程万里的《流亡散记》,程漠的《战利品》,林蒲的《我们十二个人》。《中央日报》(贵阳版)发表了梦石的一组《流亡散记》,之一为《第一次旅程》,之二为《宜昌剪影》,之三为《夜渡南县》,之四为《荒乱中的安静》,之五为《在沅江里》。谢冰莹的《寄自乌江》《嘉陵江》也成一个系列。《大刚报》发表了沙汀的《四月十五,一九三九》,艾芜的《赶场》。朱自清的《论东西》在《抗建文艺》发表,林语堂的《月亮与臭虫》《漫谈教育》刊登在《半月文选》。

蹇先艾回到贵州后,虽然生活艰苦,工作繁忙,但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他以犀利的笔法写了几十篇“卑之无甚高论”的杂文,后来集为《乡谈集》,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他把抗战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组散文,后来辑为《离散集》,由今日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如《流亡者》《女儿》《两兄弟》《乡村一妇人》《牧牛人》等,后来收入《幸福》一书。创作了中篇小说《古城儿女》,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北平沦陷前后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斗争,通过救亡组织“实践学会”一系列的活动,刻画了一个个爱国热血青年的形象,赞扬古城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报效祖国的行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汉奸的种种罪行。贵州青年作家王启霖(笔名冰波),共产党员,抗战期间回贵州,参与沙驼剧社、筑光音乐会、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组织工作,写了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长篇小说《煎》,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四围小色中》,中篇小说《狂雨》,短篇小说《皇帝的巡礼》《迫害》《告密者》等。

巴金是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小说,以“三部曲”闻名于世,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又名《火》),抗战期间一度寓居贵阳,在花溪西舍与萧珊结婚,写了中篇小说《憩园》,短篇小说《生与死》《妇与夫》。他在贵阳中央医院住院,以一个病人18天的日记为蓝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反映了战时人民的生活与痛苦,同时透视出人性的善良和对美好人生的渴望,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生的缩影。《憩园》《第四病室》与《寒夜》,被称为“人间三部曲”。

抗战期间,贵州的诗坛活跃起来,一股抗战激流激起阵阵浪花。诗人臧克家在《战场夜》中写道:“夜空烧亮了冷眼,静瞧着战神睡眠,没有名的僵尸,躺在他怀里,像婴儿,在沉沉地瞌睡,白雾锁在眉间……”吕亮耕在《废墟上眺望》写道:“中国人民的命运,今天在废墟上生长着,旧的让它拉倒,新的将被建设起来。中国人民是习于忍耐的,就像坚忍的土地一样,在铁的熔流的灼烧里,在火的巨焰的燔祭里,捧出了最大的牺牲的决心,用血肉来培植着,用泪水灌溉着,抗战建国的花朵……”他还写了《收割后》《挺进》《号召》等诗,号召农民入伍,吹响挺进的号角,向敌人发出仇恨的子弹。“九叶派”诗人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其代表人物穆旦写了《潮汐》《春》《黄昏》《伤害》《我向自己说》《五月》《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等诗,“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北方的田野是干枯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在古老的路上,在漆黑的田野里闪着一盏灯光,一付厚重的、多纹的脸,他想什么?他做什么?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另一个“九叶派”诗人杜运燮在《我们打赢仗回来》中写道:“春天的田野修饰得新娘子的衣服一样干干净净,新耕的泥土像弹的棉被,整齐的田塍像新郎的编花枕头,新的花,新的衣裳。”诗人汪铭竹以“你是风之精髓,你是火焰孪生兄弟”为中国空军赞颂,以“一个巨人倒下,像山崩”为抗日将领谢晋元之死哀悼。金克木在《澜沧江上》看到“夕阳不住地拖着长暗影”,在《怒江》上听到“没有人类的欢笑与哭泣”,周述骏在《长江》感到“夜半时你的歌声是那么悲壮凄凉”,白杨写下了《抗战曲》,田禽写下《送军校毕业同乡打回老家去》,冯玉祥写下《答张文元作空袭下之战都诗》,飘萍写下《踏上民族自卫的战场》,吴慕风写下《热血儿啊鲜红》,思伊写下《游击队冲锋》,萧林写下《给反侵略的战士们》,宋澄为湘北大捷写了《黎明之歌》,时萍为日本无条件投降写了《胜利颂》……

抗战期间的贵阳文通书局,以开放的姿态,出版了许多世界名著。曹未风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国内首次出版,包括《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暴风雨》《凡隆娜二绅士》《如愿》《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白斯》《汉姆莱特》《冬天的故事》《错中错》《无事忙》,共12册。曹未风还翻译了狄更斯的《二城故事》,穆木天翻译了《巴尔扎克全集》,彭慧翻译了莱翁·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朱厚锟翻译了乔治·吉辛的《文苑外史》,高寒翻译了尼采的《看哪这人》和《查拉斯图加如是说》,茅盾选编的《现代翻译小说选》也在文通书局出版。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