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公共图书馆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二、公共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在民国年间兴起,向社会开放,免费借阅,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启民智、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抗战前,在贵阳、遵义、安顺出现了私立图书馆,实际上是公众捐资创办的图书馆。抗战期间,创办贵州省立图书馆,各大学也设有图书馆,各地民众教育馆及中学也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成为开展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1924年,遵义热心地方文化的人士捐资在老城柿花园创办遵义通俗图书馆,借阅室前挂有“务本草堂”匾额,藏书万册,对社会开放,后将图书馆借作省立遵义民众教育馆,1945年将全部图书馆书移交遵义老城中心小学。1929年,留日学生周学源倡导建安顺图书馆,地方人士积极响应,2300多人捐资修建了一幢560平方米的房屋作馆址,藏有《万有文库》《图书集成》及新学图书,抗战期间又增加鲁迅、茅盾、郭沫若、田汉、邹韬奋、丁玲等名家的文学作品和世界名著,并订有大批报纸杂志,延续到1949年。1935年,王慎余、张彦修、周杏村、凌惕安、桂百铸、杨覃生、江竹一等百余人发起在贵阳建立图书馆,成立董事会,平刚任董事长,胡寿山、朱介眉、谢孝思、卢晴川等为董事。1937年发起募捐,募得银圆4000余元,在中华南路建馆,取名“贵阳贵山民众图书馆”,赖贵山任馆长。图书由地方士绅、教育界人士和各书店损赠,藏书数千册,每日开放8小时,读者二三百人,抗战胜利后因经费不济停顿,1948年恢复,1950年将全部图书移交贵州省立图书馆。

早在1913年,省政府决定在梦草公园内建省立图书馆,图书来自清末设立的贵州官书局及公立中学藏书和地方人士捐献,因政局动荡,不久停办。1935年贵州省政府改组,为保存文献,促进社会教育,发展贵州文化,于1936年7月经省政府会议批准,创办贵州省立图书馆,由省政府委员周铭久兼任馆长。不久,周铭久离任,改派孙培树为馆长,开始筹备,以原贵山书院为馆址,后迁至旧粮道署(今科学路)。1937年正式开馆,直属于教育厅,以蓝端禄为馆长,将原古旧商品陈列馆修葺为馆舍。1938年新馆落成,设有图书阅览室、研究参考室、杂志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可容读者300余人。馆内藏书,先是接收教育厅图书室的2500册线装书,继又在南京、上海购回5000多册新书,增订各种报纸、杂志,全日向社会开放。馆内设总务、采编、阅览、研究辅导4部,并设借阅处。1940年,在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的帮助下,增设特藏部,搜集地方文献、《苗夷丛书》、社会调查资料及名人书画。1943年,增设儿童阅览室。1944年“黔南事变”,因疏散暂时停顿。1945年迁回,因房屋为盟军借用,只好借贵山图书馆办公,并接收其藏书。抗战胜利后,发起征募图书,内迁机关、学校复员时交来部分图书,地方人士也有捐赠,盟军也将一些外文书籍赠给图书馆,共有藏书52277册,其中,古籍线装书18994册、科技图书2367册、外文图书392册、文艺图书28031册、报刊合订本2493册,另有馆藏书画、碑拓、照片1586件。业务范围扩大,除原有的图书阅览室、研究参考室、杂志阅览室、报纸阅览室、特藏室、儿童阅览室而外,又增加地方文献室、善本图书室和外文阅览室,每天开放12小时,经常举办各种读书活动,读者人数由开馆时每年8000人次增加到1948年的每年18万人次。

抗战期间,迁来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骤然增加。由于缺乏记载,这些图书馆的详细情况,我们无法知道。仅就浙江大学图书馆来说,它设在遵义城中心的桃源山江公祠,藏书10万册左右,以理工科图书、期刊为主,到贵州后还从桂林、重庆等地购来大批新书,就其藏书而言,已经远远超过贵州省立图书馆。大夏大学图书馆,在上海时就有藏书5万册,尽管在搬迁途中有所损失,但在贵州期间,大夏的教授们出版了不少新书,曾任大夏图书馆馆长的马宗荣兼任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想必会有许多新的补充。1938年建立的贵阳医学院,图书馆可谓是白手起家,有记载说它藏3000册左右(其中,中文图书1530册,外文图书1465册),但从设在太慈桥和平楼内的图书馆来看,400平方米的面积,显然不可能只有3000册书。1941年建立的贵阳师范学院,修建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图书楼,藏书24172册,有《大英百科全书》《万有文库》《新中学文库》等大型丛书,还有《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1942年建立的贵州大学,因校长张廷休原是教育部司长,与文教界有广泛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征集、购买了大量图书,藏书量达5万册,与省立图书馆不相上下。现有的资料显然不能反映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面貌,譬如医学,湘雅医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医学院,原系中外合办,医药图书、特别是外文书必定不少;陆军军医学校是全国最大的军事医科学校,使用的教材多是外文书,大学部、研究部必有许多外文书籍;中正医学院、军医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中央卫生实验所、中央国医馆贵州分馆、中央医院、陆军医院都有许多医学藏书。

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地母洞

全面抗战爆发,浙江杭州受到威胁,1937年4月30日,文澜阁《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图书开始西迁,历时9个月,经福建、江西、湖南,行程2000余公里,于1938年4月30日抵达贵阳。教育部令贵州省立图书馆妥善保管,初存放在省图专门存放的书库,1938年9月运往威清门外的张家祠堂。1939年2月4日贵阳遭到轰炸,为安全起见,于4月8日将这批国宝迁往北郊许官溪镇金鳌山地母洞,采取安全、防潮措施,完整保存5年8个月。1944年“黔南事变”,教育部令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完整运回杭州。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