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军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
陆军大学是民国时期级别最高的军事学校,以教育和培养师以上指挥官和幕僚长为宗旨,因为最先只有陆军,海军和空军尚属创建阶段,没有培养海军、空军的大学,海军、空军的高级将领都由陆大培养,实际上是陆、海、空三军的最高军事学校。陆军大学创办于北京,属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建立后迁到南京,隶属于军令部,校长为蒋介石,实际主持工作的是教育长,历任教育长有杨杰、周卫亚、万耀煌、徐培根等,都是中将军衔。学员分为正期班、特别班和参谋班。正期班招收中央军校毕业、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且在部队服务两年以上的军官,年龄在25—35岁之间,他们官阶不高,实战经验少,但年轻力壮,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强,学制三年或三年以上。特别班主要招收黄埔军校或各省讲武堂毕业生,他们都担任过军、师、团一级指挥官或幕僚长,年龄在35岁以上,有实战经验,但专业知识不足,学制两年或两年以上。参谋班是受军训部委托开办的,对象是军校毕业生,学制两年左右。学员的录取必须经过3关;第一关是得到师以上指挥官和军事机关批准才能报考;第二关是委托集团军(兵团)总部进行初试,笔试考战术作业、兵器学、筑城学、军制学及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政治,及格后进行体检和口试,然后公布录取名单,上报陆大参加复试;第三关由陆大召集复试,出题较深、考试严格,面试后发榜公布录取名单始可入学。
陆军大学在南京时,有正期班第十三、十四、十五期,特别班第二、第三期,参谋班第二期。淞沪战后,南京受到威胁,陆军大学决定搬迁。为了减轻搬迁的负担,将正期班第十三期、特别班第二期、参谋班第二期学员提前毕业,分发到各部队工作。1937年秋,校本部率正期班第十四、十五期和特别班第三期迁到长沙藩正街继续上课。1938年春,陆大在长沙招考正期班第十六期、特别班第四期和参谋班第三期新学员,在长沙学习半年。此时战争形势日益紧张,日军攻占南京后继续沿长江向西推进,日机昼夜轰炸长沙,陆军大学又不得不继续搬迁。正期班第十四期和特别班第三期迁至湘西芷江,完成学业后毕业分发。校本部率领正期班第十五、十六期、特别班第四期、参谋班第三期,由长沙乘汽车沿湘黔公路抵桃源,经常德、晃县、贵阳,于1938年秋抵达贵州遵义。
陆大以遵义新城外5华里狮子山下的旧营房为校址,教职员工住在营房对面两华里的罗庄,学员则分散住在新城和老城的民房里。到遵义时只有正期班的两个班和特别班、参谋班各1班,后又增设1期将官班,学员约500人,教职员工200人,连同家属约2000余人。将官班的学员由各部队、机关保送,都是少将以上军衔的老军官,在此深造1年。贵州省主席、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经蒋介石批准在陆大旁听,韩文焕、犹国材、吴剑平等入特别班,万式炯等入将官班。学员都是按原官职带薪学习,带家眷的回家居住,无家眷的几人合住一处,生活自理,学校概不负责食宿。无论官职大小,学员一律穿草黄色哔叽或呢子军装,身佩刀带,穿黑色皮马靴,领上戴黄底白字“陆大学员”领章。每人发1个黑皮包,内装书籍、讲义,上课时必须随身携带。学习生活相当紧张,课程多,作业重,时间紧,没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军事基本知识的人很难应付。课后要复习功课、看讲义、读参考书、学外语、做战术作业,有时忙到深夜,只有星期天才得到休息,学员们便三五成群地到城外郊游或上街游逛,相好的同学朋友在一起聚餐,遵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见到这些穿军官服的学员。
陆军大学隶属于军政部,参谋班是由军训部委托陆大代办,培养的是军、师级高级军官,主要是学习和研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军、师及集团军战略战术。开设课程主要有师、军、集团军战术作业,日俄战争史,海、空军战术,机械化战术,后勤兵站,交通运输,通讯联络,要塞筑城,国际时事等。战略战术是学习的重点,第一年学习师战术,第二年学习军战术,第三年学习集团军作战指挥。战略战术以《孙子兵法》为理论基础,以日本《战斗纲要》为指挥战斗准则,专门研究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原则及指挥方法。教学方式有两种,分组研究为小课,集中讲授为大课。战术作业以小课方式进行,将全班60名学员分成5组,每组12人,由1位战术教官指导,在地图上选择地形,假定敌我双方情况,拟作战术设想,提出指挥官在这种情况下的决心和处置方法,经过一番争论,由战术教官进行综合讲评,分析利害得失,做出预想方案。
大课集中讲授,学员按编排座次入座,专心听教官讲授,不准翻阅讲义,下课后带回讲义自行阅读。学校开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日语,学员必须进修一门外语。教官多是陆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或留学生,素质良好,能胜任教学课程。陆大聘有一批外国教官,3位俄国教官分别讲授日俄战史、欧洲战史和要塞筑城,军事知识广博,翻译很好,深受学员欢迎。德国教官讲授机械化战术,中国对德宣战后回国去了。法国教官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分吹嘘法国抗击希特勒的战争,马其诺防线被突破后,灰溜溜回国去了。为使学员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致纸上谈兵,把野外作业与室内演习结合起来,1940年冬天,十六期毕业考试后,在重庆、成都之间进行参谋旅行,从永州开始,经隆昌、荣昌、资阳、资中、内江、简阳至成都,演习集团军进攻,参观国防要地,掌握实战操作。
为了提高学员的军事政论水平,陆大邀请高级将领来校讲演。参谋总长何应钦讲“台儿庄会战”,详细介绍了这一会战的经过、兵力布置、作战方案,指出这次会战取得的重大胜利和战略意义。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作“必须坚持抗战胜利”的报告,语重心长地说:“大家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他的胜利就是你的胜利,你的胜利就是我的胜利。”意思是国共两党要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以抗战胜利为重,八路军的胜利和国军的胜利都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叶剑英将军作“游击战术”报告,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讲解“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很受学员欢迎。
1940年春,军政部认为陆军大学在遵义不便管理,不便请示报告和邀请高级官员讲演,下令陆大迁至重庆山洞,并在重庆招收了两班新学员。原在遵义的正期班第十五期、特别班第四期、参谋班第三期、将官班一期先后毕业,正期班第十六期1940年冬完成毕业考试,1940年11月26日在重庆举行毕业典礼,蒋介石亲自主持,点名、训话后颁发毕业证书和徽章,并配发“中正剑”1把、同学录1册,集体照相后,蒋介石与同学会餐。
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原先是粤系军阀陈济棠在广州沙河建立的燕塘军事学校,国民政府接收后,建制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称军官学校四分校或广州分校,隶属军训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迁到西江上游的德庆县,次年春迁广西宜山,在宜山1年多,于1939年迁到独山,1944年迁到湄潭,不久解散,在贵州6年。独山县城狭小,无法安顿一所偌大的军校,于是将校本部暂驻三合(今三都),校属各团队安置在独山近郊。不久,学校决定修建新校舍,学生一律停止训练,参加建校工程,经两月在独山近郊建起新的校舍,校本部在铜鼓井建有办公大楼及会议室、饭厅、宿舍10余间,校门上写有“军令如山、党纪似铁”8字。总队及各大队、小队分布在鸡场附近,亦建教舍、宿舍、饭厅、图书馆。1940年6月,军训部长白崇禧到独山参加四分校新校舍落成典礼。
建校之初,校长由蒋介石兼任,陈诚为分校主任,由副主任陈芝馨中将主持工作。继后陈芝馨船沉遇难,由韩汉英中将继任。不久,陈诚辞去主任职务,韩升为正主任。教学工作由教育处负责,下设步兵科、工兵科、炮兵科、通讯兵科、辎重兵科。处长一般为少将军衔。各科都设有专职教官,有的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有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或陆军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留日、留德、留美学生,多是校级军官。
四分校的任务是培养部队的基层军官,招收初中以上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经过“入伍期”和“学生期”两个阶段训练,毕业后分发各部队担任连、排长。执行教学计划、组织训练活动的是学生总队,下辖若干大队,大队下分若干小队。总队长为少将或上校,大队长为上校或中校,小队长为上尉或中尉。在独山期间,在校学生有十七期步科4个大队、十八期10个新生队,1个入伍生团和炮兵队、工兵队、辎重兵队、通讯兵队、练习营。一批海外归来的爱国青年编入“入伍生团”。
军校的课程相当繁重。军事课有战斗纲要、兵器学、筑城爆破学、地形学、航空学、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及各种战阵法讲解;普通课有政治学、经济学、国防地理、中外历史、日本研究、苏联研究、中文、外语、数理;政治课有总理遗教、领袖言行等。作息时间紧凑,早上5点起床,10分钟整理内务,接着是两小时的铁杠、木马、拳击、劈刺运动,5分钟洗脸后开始上课。上午9点早餐,下午4点晚餐,7点课外活动,8—10点讲堂自习,10点半准时熄灯。考试制度严格,每周大队测验1次,每月各科教官考试1次,每3个月由总队小考,每半年由校部大考。考前列队入场,检查有无夹带;按号入座,唤名发卷,如发现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立即勒令出场。衣被鞋袜由学校供给,但伙食较差,每人每天1斤半口粮,一日两餐,有时以红苕充饥。
1942年11月,十七期学生毕业前夕,按军校惯例举行一次战斗大演习,参加演习的除本校各科队而外,还有外地的炮兵学校、通讯兵学校官兵,共7000多人,在独山与鸡场之间大约40华里的广阔山野进行演习。同年12月,蒋介石亲临军官学校,主持十七期学生毕业典礼。这是四分校迁校以来最好的时期,在此以后,每况愈下,物价飞涨,教职员工薪金难以维持生活,学生给养不足,纪律涣散,“黔南事变”撤离独山后,已是分崩离析,迁到湄潭后即宣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