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陆军军医学校、兽医学校和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四、陆军军医学校、兽医学校和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

陆军军医学校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委派徐华清为军医总监,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北洋军医学堂。民国建立后改为陆军军医学校,1917年迁到北京。“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国民政府下令迁往南京,明确隶属于军政部,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医学校。1937年淞沪会战后,军医学校奉命南迁广州大韬山,不久又因战事吃紧,西迁广西桂林。继而西迁柳州,经河池、独山、贵阳,于1939年春迁到贵州安顺,在这里7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改组为国防医学院,1948年迁往台湾。

军医学校是民国时期军医教育的最高学府,规模庞大,校本部设在安顺,在昆明、重庆、西安设立分校。它是一所包括从高等到中等各个层次的军医学校,设有研究部、大学部、专科部、职业部,并附设1个军医预备团。研究部、大学部属高等教育性质,大学部相当于大学本科,研究部则是更高一个层次,或是研究生,或是医科大学毕业生深造,或是战地医院院长提高。专科部、职业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性质,专科部主要是现役军医人员培训,职业部分科培养中等医务人才。军医预备团既有军医培训,又有医士、护士培养。军医学校虽未以“大学”命名,而在教学、科研、设备上的优势,超过一般医科大学,与北平的协和医学院、上海的国立上海医学院、成都的华西医学院、长沙的湘雅医学院并称我国五大医学教育中心。

研究部着重于高级军医的进修、深造,办有战地医院院长级军医进修班,学制一年;医科大学毕业生进修班,学制三年,培养高等医学师资;万昕、李振翩两教授带有4个研究生,比大学本科高一个层次。大学部实为大学本科,设有医科、药科、牙科,实为3个专业,各科所设的系实为教研组,招收高中毕业生,医科、药科修业期4年,牙科修业3年。医科设有病理学系、生理学系、药理学系、细菌学系、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公共卫生学系、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化学系及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眼耳鼻喉科、皮花科等系,负责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药科设有药剂学系、生药学系、制药化学系、基本化学系、检验化学系、化学兵器学系;牙科设有牙科学系、牙艺学系、病理学系、细菌学系、X光学系及牙科医院。各科、系主任均由教授、专家担任,大都是留学生。大学部采用的教材,多是德、日、英、美原本,考试严格,1门主科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两门主科不及格留级,3门不及格者除名。毕业前1年或半年为实习期,在本校附属医院、研究所、药圃、工厂实习。

专科部分为两班:一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从事医务工作两年以上的初级医护人员入学,经过3年培训达到中级医护人员水平;另一班专收资历高(校官级)而学历低的现役军医、司药、军医处长、医院院长,带职带薪学习3年,提高业务水平。职业部分设护理、药剂、牙艺、检验、放射、理疗6班,培养专业技术操作。附设军医预备团,分为学员班和学生班,学员班抽调在职初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时间1年,称为速成班;学生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两年结业后分发到各部队充任护士、医士或助理军医。又设军医补习班,调训在职的上尉军医、司药,分军医、药剂两班,修业两年。还附设1个护士训练班,培养高级护士。

因是军事院校,统一纳入军事编制。校长名誉上由蒋介石兼任,实际工作由教育长主持,历任教育长严智钟、刘瑞恒、沈克非等均为少将军衔,在安顺期间的教育长张建是德国留学生,曾任军医署长,少将军衔,1939年升为军医总监,晋升中将。政治部主任为少将,教官一般是校级军官。学员和学生编入学员生总队,总队长为少将,分为学员大队和学生大队,与各科系横向交叉。学员大队辖3个中队、9个区队,第三中队为实习生队。学生大队辖4个中队、12个区队。大队长、中队长为校级军官,由政治部派驻各中队的指导员为少校。区队长一般为上尉。

军医学校有一支由专家、学者、名医组成的教官队伍,其中不少是留学生,因所受教育不同,明显分成德日、英美两派。德日派以张建、于少卿、张静吾、刘东昌、张岩、邱倬为代表,注重医学理论;英美派以万昕、李振翩为代表,偏重实用;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从教育长到各科、系主任都是学有专长的教授、专家。医科科长于少卿是著名外科教授;药科科长张鹏翀是药学专家、《中华药典》编委;牙科科长谢晋勋、李卓然是牙科专家;细菌学系主任李振翩是留美医学博士;病理学系主任孔锡鲲,药理系主任刑文荣,公共卫生系主任邱倬,解剖学系主任朱师梅、张岩,生物学系主任万昕,生理学系主任李茂之,内科学系主任张静岩,妇产儿科主任杨汉志,皮花科主任高英骥等都是留学生、博士、著名专家;制药系主任袁开原为国立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

军医学校的设备堪称一流,教学、科研仪器及诊断、治疗器械多是从外国进口,药品齐备。由南京迁到安顺,带来了医科器材200余箱、药科器材500多箱,内有德国蔡司制造的显微镜400余台、三棱镜、分光镜百余个,有进口大型座式X光机1台、手提式X光机3台,有分析天秤40多架、定性定量分析仪4套,还有美制、德制、日制的手术器械百套。迁到安顺后,又向德国、美国、英国购置一批贵重仪器及化学药品,在当时都是较先进的。

军医学校附设医院,既是师生实习场所,又对外开展医疗业务。医院设在安顺文庙,住院部设有内科病房、外科病房、妇产儿科病房、眼科病房、耳鼻喉科病房、皮花科病房及手术室、X光室、化验室、药房,有病床200张,各科主任均由大学部教官担任,医术高明,设备齐全。门诊部设在轩辕宫,有内科、外科、妇产儿科、五官科、皮花科,每日门庭若市。药科设有药品制造研究所和药圃,研究所研制酒精、葡萄糖安瓿、咖啡因及汞剂、锭剂、酊剂、液剂、粉剂数十种,又生产各种化学药品。药圃占地300亩,栽培药用植物450余种,还建有标本区。牙科附设牙科医院,既实习又对外开放。

军医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设有生物研究所、药品制造研究所、血清疫苗研究所、营养研究所,在编人员起初仅13人,1942年增至132人,与教学密切联系,做出许多成绩。在安顺期间,军医学校创办了《军医通讯》《军医杂志》《中国营养学杂志》《药学季刊》等刊物,既反映本校的研究成果,又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同时向社会传播医药卫生知识。军医学校的科学研究,不仅在军事院校最为突出,而且在各医科大学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军医学校从创办到1946年,共办了40期,毕业生达3000多人。在安顺期间,医科毕业500余人,药科毕业150人,牙科毕业100人,专科部、职业部、军医预备团培养医务人员近千人。1946年,军医学校迁回南京,与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合并,改组为国防医学院,以林可胜为院长。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1939年迁贵阳图云关,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合作,以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贵阳总医院(即167后方医院)为实习医院。1938年,卫生署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湖南长沙合办战时卫生人员培训班,由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博士兼主任,负责招收社会上的医务人员和流亡学生,进行短期战时救护、防疫训练,编成若干医护卫生队,分发各战区进行伤兵及民众救护。后因战事影响,由长沙迁到湖南祁阳、广西桂林、于1939年春到达贵阳,改为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训练所组织庞大,本部设于贵阳,在陕西褒城、江西上饶、四川黔江、湖北老河口、湖南东安、云南昆明设有6个分所。训练所设学员大队和学生大队,学员大队的任务是轮训军医,学生大队设有军医教育班、高初级护士教育班和检验班,军医班招收高初中毕业生,学制八年,学习两年后到部队见习1年,回校学习两年后再到部队实习1年。教官均由救护总队的医师兼任,毕业后分发各战区服务,与救护总队共同担负战地救护工作。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共培养两万多人。1946年迁往上海江湾,与军医学校合并改组为国防医学院。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直隶(今河北)保定创办马医学堂,以原北洋军医学堂总办为马医学堂总办,留美学生姜文熙为总监。三十三年(1907年)隶属于陆军部,改名陆军马医学堂,汤富礼为总办。民国建立后,1912年改为陆军兽医学校,姜文熙任校长。办学宗旨为培养陆军兽医人才,编纂教科书,施行蹄铁教育,并作为军马卫生实验之所。初期开办四年制兽医正科和两年制速成科,后又增设蹄铁科,招收中学毕业生,被服、膳食由学校供给。1919年奉命迁往北京富新仓,1928年由军政部接管,以王毓庚为校长。1936年因华北形势紧张,奉命迁到南京小营,任命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王尔修少将为校长。

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初迁到湖南益阳。武汉失守后,又由益阳迁到洪江,年老体弱的教职工和家属乘船溯沅江而上,年轻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一律步行。在洪江3个月后,又决定向贵州转移,仍分水陆两路在镇远集中,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贵阳进发,老弱病残和设备用汽车运送,青年教职员工和学生仍是步行。1939年春到贵阳时,正值“二四轰炸”之后,房屋多被炸毁,且迁来贵阳的机关、学校不少,很难找到校舍,只得另找地方,于当年4—5月份迁到安顺,将校本部设在安顺南街县府路的崇真寺,从此安定下来,在安顺前后10年。

在安顺期间,王尔修、杨守绅、贾清汉先后任校长。教学工作由教育处负责,根据课程设置,下设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菌学、卫生学、内科学、外科学、寄生虫病学、产科学、蹄铁学、马政畜产、遗传育种和畜产品加工等16个系,实为16个教研室。学生组织为军训大队,下辖3—4个学生中队,每中队辖3个分队,一中队驻校本部,二中队驻圆通寺,三中队为新生队,每队有学生100余人。1940年开办高级研究班、培养兽医师资和研究人员。根据军马场、种马场和马政工作需要,又增设畜牧科。1944年在安顺花街地方建立畜牧场,养殖牛、羊、鸡、兔和奶牛,又建马厩作教学示范场所,在火神庙建兽医医院及门诊部。在安顺拟订了10年兽医教育发展计划,扩大学校编制,增加教职员工。1945—1946年,由中华农学会、农林部、国防部保送兽医学校毕业生张宽厚、翟震亚、林启鹏、谢成侠、翟正刚、杨本升、程明瀛、黄元波、刘宗源、杜世杰、张万、叶望华、蒋鸿宾、钟兰宫14人到英国留学,国防部又派陈超人赴德国留学。1942年将原设在兰州的西北分校并入安顺校本部,1946年将兽医学校划归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管辖,1948年在北平丰台办了1个兽医勤务班。

兽医学校在畜牧兽医研究上很有成效,教育处下设有1个研究室、1个实验牧场和1个国药研究所,创办了《兽医学校校刊》《兽医月刊》《兽医畜牧杂志》。教师成果累累,郑藻杰编著《实验国药新手册》,陶履祥、谢江贤编著《家畜病理学》,谢成侠著《中国马政史》,王石斋著《家畜产科学》,白亮采著《乳肉检查》,赵辉元著《马寄生虫病》,贾清汉著《马传染性贫血》,郭璋山著《家畜去势术》,赵辉元著《家畜寄生虫病学》《家畜寄生虫学实习指导》,黄和赞等译《游氏兽医内科学》,梁南坡等著《相马学》,祖国庸编《家畜遗传育种概论》,郑藻杰等编《兽医药理学》,杨本升编《免疫学纲要》等等。1943年,校长杨守绅赴印度考察兽医生物药品制造技术,带回了制造炭疽芽孢苗的弱毒菌株,对改进我国兽用炭疽苗生产有一定意义。1944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凯思敏教授和农业部畜产局技师柯柏莱来校讲课,对微生物学和寄生虫病研究很有帮助。1946年,杨守绅、崔步青、张万潭赴美考察兽医和马政,购回种马,带回大量兽医书籍和报刊资料。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国民政府令将学校迁往重庆,校长贾清汉等坚决抵制,保护学校安全,11月18日迎接解放军入城。1950年,兽医学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以贾清汉为代校长。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