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多渠道创办私立中学
所属图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 出版日期:2017-05-01

三、多渠道创办私立中学

民国年间的私立学校,是指非政府创办的学校,包括私人办学、会馆(同乡会)办学、教会办学、社会团体办学等类型。清末,与“官立”相对而言,把社会团体及多人联合创办的学校称为“公立”,如贵州自治学会创办的“公立西南法政学堂”,贵州宪政会创办的“公立宪群法政学堂”,李端棻、于德楷等人合办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乐嘉藻、于仲芳等人合办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等等。进入民国以后,一律都划入私立学校的范围。

贵州的私立中学虽然在清末民初不少,但在军阀统治下大都停办,抗日战争以前存在的只有13所。抗战期间,贵州处于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地带,大批流亡教师和学生来到贵州,外地和本地热心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在贵州兴办学校,促成私立中学迅速发展。1945年,在教育部正式备案的私立中学有37所,在省教育厅立案的有44所,共计81所,以贵阳最多,其次是遵义,许多过去没有中学的地方也办起了私立中学。

多渠道办学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历史悠久的私立小学办起了中学,如私立达德中学、私立正谊中学。迁到贵阳的私立大夏大学1938年设立附中,以后演变为私立大夏中学、伯群中学。清华大学的一批研究生、毕业生来贵阳创办私立清华中学,成为贵州名校。江西会馆在贵阳、遵义、安顺、铜仁创办了4所豫章中学,后来四川会馆创办宏雅中学,两广会馆创办两广中学。湘鄂教区联合中学迁到贵州,贵州天主教会办起了私立程万中学。江西辛亥元老李烈钧在贵阳创办私立西南中学,富商刘熙乙在毕节创办私立弘毅中学,富商赖永初在贵阳创办私立永初中学,如此等等。

抗战时期鼓励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1940年省教育厅制定了《私立学校立案备案办法》《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和《贵州省县立及私立中学整顿办法》,对私立学校的办学和教师聘请作了具体规定,对办学不力、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私立学校予以取缔,对经费不足而办学成绩良好的私立学校在经费上给予特别补助。抗战前贵州只有私立中学13所,62个班级,在校学生3458人。1945年,全省共有私立学校81所,其中,有37所在教育部备案,有44所仅在省教育厅备案,其数超过县立中学。

私立中学分布在全省30余县,以贵阳最为集中,其次是遵义、安顺、铜仁、赤水、威宁。贵阳有清华中学、大夏中学、西南中学、达德中学、力行中学、豫章中学、永初中学、正谊初级中学、导文初级中学、毅成初级中学、程万中学、中山中学、岳英中学、南明中学、两广中学、弘雅中学(原子惠中学)、道一中学、乐群中学、时敏中学、贞静女子初级中学、宪群中学等。遵义有豫章中学、玉锡初级中学、成诚中学、明德中学、德隆初级中学、德智中学、女子中学、杰生中学、蓉溪中学。安顺有立达中学、豫章中学、安澜中学。铜仁有明德中学、铜江中学、益州中学、豫章中学。赤水有情文中学、萃文中学、古滋中学。威宁有崇实中学、宏道中学、石门坎初级中学。习水有吉皆初级中学、公益初级中学。此外,有普定建国中学、黄平中正中学、仁怀崑山初级中学、金沙致用初级中学、毕节宏毅中学、桐梓达昌初级中学、安龙安义中学、息烽毅行初级中学、黔西中正初级中学、湄潭民生初级中学、松桃德才初级中学、罗甸笃行初级中学、镇宁三民初级中学、贵筑华南中学、都匀中正中学、定番凤山初级中学、郎岱再造中学、龙里应钦中学、镇远青溪中学、独山扶轮中学、盘县南台中学、湄潭湄江中学、清镇鄂湘教区联合中学等等。

南明中学是贵州创办最早的私立中学,历尽沧桑,几经磨难,延续到1949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端棻联合贵阳士绅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呈请贵州巡抚林绍年,将原贵阳府中学堂移到次南门外雪涯洞,改名贵阳中学堂,次年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1912年改为贵州公学、1913年改为私立南明中学,张彭年任校长,于德楷、唐尔镛为监督。后因政局动荡,南明共济会将学校交贵州省长公署办理,1923年改为贵州省立第二中学,王延直任校长。1928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下令省立二中停办,以其校址设立省立贵州大学。1930年省立贵州大学撤销,教育厅以其校舍创办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是为贵阳一中的前身。抗战胜利后,私立南明中学复校,暂借时敏小学校舍办学,设有初中和高中,有学生100余人。

私立达德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抗战时期在小学的基础上设私立达德中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黄干夫、贾一民、李仲公等34人在贵阳城南忠烈宫创办“算学馆”,后扩大为“达德书社”。三十年(1904年),由达德书社黄干夫、凌秋鹗等18人创办“民立小学堂”,次年更名“达德学堂”,1912年改称“达德学校”,以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达德”。达德学校倡导妇女解放,开办女学。在辛亥革命中,达德学校王若飞、聂正邦等参加守城护校,演出了黄齐生改编的新川剧《大埠桥》。贵州的话剧运动首先在达德兴起,师生们自编自演了许多话剧,被称为“达德学校戏班子”。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达德师生群起反对,在校内竖立“勿忘5月7日”国耻碑。1917年,黄齐生带领王茗飞、刘方岳等留学日本,不久转赴欧洲勤工俭学,王若飞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达德还倡导白话文,创办《达德周刊》。1920年增设初中,1941年增设高中,并在教育部备案为贵阳私立达德中学。设有初中、高中、女中部及女子初级刺绣职业班,共10个班级,学生225人。抗战期间,中共在达德建立地下党支部,“贵阳教职员抗日救国会”“沙驼业余话剧社”“筑光音乐会”都设在达德学校,学生中袁咨桐、李策、聂汝达、王定一、凌毓俊、严金甡、张益珊等都是革命烈士,继承了达德的革命传统。1950年,私立达德中学、私立正谊中学、私立南明中学合并为贵阳第二中学,1963年改为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达德学校

贵阳私立正谊中学也是由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萧协臣,联合萧子有、杨伯坚、许镛卿等在贵阳创办“私立正谊两等小学堂”,设址于小河坎萧家祠堂。宣统三年(1911年),萧协臣又与陈自新、刘辑五等创办蕴贞女子小学堂,不久,“正谊”“蕴贞”两所小学堂合并,称为正谊小学。1931年增设中学,初为四年制,后立案创办私立正谊中学,改为六年制,有高、初中7班,学生310人,萧协臣任校长。“正谊”之名,来源于董仲舒之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正谊明道”为办学宗旨,以“诚敬勤朴”4字为校训,聘请名师执教,对学生要求严格,以教学质量高闻名省内,数理成绩特别优良。

达德学校礼堂

1937年冬,上海私立大夏大学迁到贵阳,校长王伯群是贵州兴义人,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1938年6月设立大夏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大夏附中”,既是大夏教育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又可供大夏教职工子弟就读,设在雪涯路侧的大夏大学内。大夏附中的校长由王伯群兼任,大夏大学的教师多在附中兼课,起初只有初中,学制三年,后增设高中,男女分部上课。1939年秋,由上海迁至南宁的部分师生来到贵阳,学生分别插入各班,同时将男女二部合并,有高、初中6个班级,学生150人。1944年黔南事变,大夏大学迁往赤水,附中留在贵阳,遂改称私立大夏中学。同年王伯群在重庆病逝,为了纪念故校长办学之功,1946年改名贵阳私立伯群中学,迁往大南门外马鞍山。“大夏”意为“光大华夏”,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办学,强调“师生合作”“自强不息”和“三苦精神”,要求教师苦教、职工苦干、学生苦读。从1938年到1949年,大夏(伯群)中学共毕业学生2000多人。

清华中学第十五级乙组毕业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大批学生流亡到武汉,清华大学研究生王万福、唐宝鑫提议创办一所中学收容流亡学生,得到在武汉的清华同学会支持,清华校友徐步墀、李振麟、索天章、冀吉甫、赵永昌、王仁达等人积极参加筹备工作,征得清华大学校长及董事会同意,取名“清华中学”。鉴于武汉形势紧张,不宜办学,决定在贵阳建立清华中学。时值原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大力支持。周诒春认为这所中学由清华校友集体创办,属于“私立”性质,不要政府津贴,可避免政府过多干预。但要在贵州扎根,必须有地方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参加,提议邀请何辑五、任可澄、李宗恩、虞振镛、章元善、吴泽霖、赵雨圃、程觉民等人为校董,以后又增补叶纪元、杜惕生、徐广迟、彭石年、单葆真、钱存浩等人。董事会公推周诒春为董事长,何辑五为副董事长,聘王万福为校长。经费主要由周诒春出面募集,先在贵阳、香港等地募捐,后又通过清华校友、重庆市长征募,又由清华教授朱自清出面向开明书店募捐中学用书。1938年5月正式建立贵阳私立清华中学,暂借龙泉街复圣祠作临时校舍,招收高中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各一班,有学生115人。1938年,在花溪大将山下花溪河畔购得一片土地,先修建两栋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下作教室和办公室,楼上作学生宿舍。以后请清华校友童嶲代作远景规划,设计教学楼、图书馆、礼堂、食堂、宿舍、操场,1943年以前大体竣工。清华中学设有高、初中8个班级,学生238人。在全省会考中,清华中学名列前茅,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考入名牌大学,清华大学在北平复校后,由贵阳清华中学每年保送5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免试入学。

周诒春是留美教育家,主张学欧美办教育,强调中学教育应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师资水平,数理化生物等课教师大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生,聘古典文学根底深厚的刘明水为国文教员,聘宋史专家程应镠为历史教员,聘油画家李宗津为美术教员,聘体育家黄淑慎为体育教员。周诒春的女儿周珊凤留美归来,儿子周耀康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都来清华中学任教。学生录取标准严格、宁缺毋滥;只收男生,每班不超过30人;由一名教师负责学生的课业、操行和生活;学生一律住校,平时不许外出,每晚集体复习,教师巡回辅导;考试制度严格,不合格的必须留级或退学,成绩优良的可领奖学金或减免学杂费;学生一律剃光头,穿校服,整齐清洁、讲文明礼貌。提倡诚实、爱国、自立、合群的“清华精神”,将校训刻在大杖上象征学校的荣誉。强调锻炼体魄,普及足球和游泳,每年校庆都要举行田径运动会,并规定这天是每年的第一个下水游泳日。清华中学声名远播,许多知名人士如爱国将领戴安澜、陈明仁,著名学者李宗恩、杨济时、朱章赓、萨本栋、罗尔纲、吴泽霖等人都把子女送到清华中学读书,隐居上海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把儿子梅葆琛、梅绍武送到贵阳考入清华中学,从南洋回国的华侨子弟也慕名报考清华中学。

民国时期清华中学举办的学校体育运动会

热心地方教育的人士,纷纷创办私立中学。华问渠、聂登龙、田君亮等人,1933年创办贵阳私立毅成中学,以浙江会馆为校址,聘请李淑元为校长,办有初中3个班级,1939年疏散到平坝坚持教学,1946年迁回贵阳。辛亥革命元老,曾任江西都督、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的李烈钧1938年创办贵阳私立西南中学,校址在贵阳西郊罗汉营附近的江西义园,开办时仅有初中,1940年增设高中,共有9个班级,学生300余人,李烈钧任董事长,王冠英、齐国屏、郑振汉先后任校长。1942年,盐商刘熙乙捐资在家乡创办毕节私立弘毅中学,特聘请乡人葛天回教授为校长,提倡科学、民主,创办《西黔日报》,成立弘毅剧团演出话剧,发展教育、服务桑梓。1943年,富商赖永初在贵阳创办私立永初中学,学校设在次南门外太慈桥附近赖氏宅地,赖任董事长,先后聘李毓芳、刘晴举、冯楠为校长,办有高中、初中7个班级,有学生近300人。三青团贵州支团部干事长黄宇人与季天行等人,1943年创办贵阳私立力行中学,有高、初中各3班,学生200人。以个人或数人合办的私立中学遍及全省各县,但多数为初级中学。

贵阳私立豫章中学九周年校庆

清末民初,各地会馆在贵州创办的学堂称为“客籍学堂”,民国年间属于私立学校。贵州的江西会馆颇多,办学之风很盛,因江西古称“豫章”,由江西会馆兴办的学校都冠以“豫章”二字。贵阳私立豫章中学创办于1939年,校址在贵阳威清门外李子园(今四中),董事会由会馆组成,邓文波为董事长,何元昌、陈训严、杜家瑶先后任校长,开办时只有初中,1945年增设高中,1949年有高、初中共11个班级,学生400多人,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私立完全中学。江西会馆还办有遵义私立豫章中学、安顺私立豫章中学和铜仁私立豫章中学,规模虽不如贵阳豫章中学,但在当地也是较大的中学,财力和师资比其他私立中学雄厚。四川会馆后来改称四川同乡会,1945年四川广安人杨森任贵州省主席兼贵阳市长时特别兴盛,以杨森的字命名,创办私立子惠中学。1948年杨森调离贵州,改名贵阳私立宏雅中学,有高、初中6个班级、学生200余人,1949年11月由贵阳市军管会接管,后改贵阳七中。两广同乡会在阳明路两广会馆创办两广中学,设有初中3班,学生140人,1952年将私立程万中学并入,改为贵阳第三中学。

教会创办的中学也属私立中学。先是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等地办有52所苗民小学,统称“光华小学”,1943年石门坎小学校本部增设初中、高中男女两部,有学生120人,《圣经》是学生的必修课,未经教育部门核准备案。原在湖南、湖北的几所教会学校抗战期间组成湘鄂教会联合中学,由湖南迁往贵阳、安顺、清镇等地继续办学,还有清镇的衡阳仁爱中学,1946年迁回本地。贵阳私立程万中学是天主教贵州教区主教兰士谦(法国人)1945年创办,建在和平路北天主教堂附近,由天主教堂出资,董事会成员由教会选派,杨公达、张永立先后任董事长,聘英锐良为校长。张永立在比利时耶文大学获数学博士,物理学教授;英锐良是留学法国、比利时的矿冶专家。程万中学虽是教会学校,师生中有许多天主教徒,但在校内不搞宗教活动,不开设宗教课程,学校除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外,开设法语课供学生选修,聘请名师授课,设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注重纪律和仪表礼貌训练,还建有学生军乐队,略仿欧美教育。1944年在省教育厅批准立案,起初只有初中部招收男生,1947年设女中部,194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男女分部的完全中学。全校共有12个班级,学生624人,最高时达1000人,是贵州规模最大的私立中学。1949年11月贵阳市军管会接管后,不允许教会办学,将师生并入贵阳第三中学。

抗战时期私立中学有较大发展,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中等教育的关注,原先有些私立小学发展为私立中学,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热心创办私立中学,在公立学校不足的情况下推动中学教育发展。私立中学资金不依靠政府,受政府的约束比公立中学相对要少得多,往往能形成不同的教育特色。

文化西迁到贵州 滚滚的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