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等师范学校有较大发展
1940年教育部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要》,规定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部分,要求乡镇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学校,小学由1941年的4931所增至1944年的10601所,在校学生719185人,急需培养大量小学师资。与此同时,贵州高等师范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国立浙江大学设有师范学院,私立大夏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和师范专科,还建立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为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师范教育引起社会重视,1942年规定每年3月29日起的一周为“师范教育运动周”,宣传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使教育界重视师范教育,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认识师范教育,鼓励学生读师范学校,坚定师范生和教师的教育信念。运动周举办师范教育广播演讲,《中央日报》《贵州日报》办师范教育专号,在师范学校举行师范生为国家献身教育事业的宣誓,召开师范教育的座谈会、演讲会。政府还发给师范学校教师休假俸金、优秀师范生奖学金及师范学校服务奖状。教育界还成立贵州省中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研究有关师范的各种问题,提出具体方案,送请教育厅核定施行。社会的需要与重视,推动师范教育发展。
贵州在清末虽已建立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和公立贵阳师范学堂,但直到1935年仍然只有两所师范学校,一所是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另一所是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贵阳师范学校肇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的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改为贵州两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贵州省初级师范学校,1913年改称贵州省立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贵州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因只收男生,俗称“男师”。贵师的首任校长尹笃生是清末留日学生,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抱定“以黔人之力,振兴贵州教育”的决心,聘请萧协臣、萧子有、杨孟辉、黄子久、官馥滋、黄进甫、刘尧冥等学有专长的名师任教,修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呈请学生实行公费就读,树立严谨、重教、勤学、朴实的学风。起初只有初级师范,学制四年,为便于学生实习,1915年创设附属小学。1916年第一期学生毕业,共23名。在他任职的9年中,共毕业学生200多人,遍布全省各县,川大教授张敷荣、贵大教授谭勤余、贵阳师院院长萧文灿都是当年贵师的学生,在全省很有声誉,学生争先报考。1920年尹笃生去世,桂百铸代理校长,1921年委任贵师第一期毕业生邵正祥为校长,在校内创办平民学校,后又办国语讲习所。1924年奉教育部令,改为六年制,前3年不分科,后3年分科,在校学生200余人。1939年疏散到清镇卫城,在当地办有简易师范班,1946年迁回贵阳。1950年与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贵阳师范学校,直到2004年并入贵阳学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从建校到2004年共办108期,毕业学生万余人,被誉为“贵州师资摇篮”。
1921年以原省立模范小学校址创办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改名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周步瑛和教务主任萧协臣都是清末留日学生,聘请王延直、王万杰、王起斌、陈昭令、孙云波、张云麓等名师任教,人才济济。初创时学制五年,1924年改为六年制,前3年为初级师范,后3年为中级师范,还开办了两期女子特别班,大力倡导妇女解放和女子入学。1925年女师第一期学生毕业,共58名,以毕业生黄先锦、周佩蘅、韦易、冷体琼、孟广运为女师附小教员。教学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及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外,还加开军事看护、劳作、工艺、农艺等课。1929年周步瑛受聘为成都大学教授,由张启瑞、谭星阁、钱慎哉先后继任校长。1934年停办初师,专办中等师范,1937年增办幼稚师范科及四年制简易师范科。1939年疏散到贵阳南郊青岩镇,以万寿宫为校舍,慈云寺为学生宿舍,办有师范5班、简易师范5班、幼稚师范1班。1945年迁回贵阳,1950年与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合并为贵阳师范学校。
1936年以中央边疆教育补助费3万元在青岩创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以原女师校长钱慎哉为校长,旨在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和基层干部,专收少数民族学生。1939年,教育部令将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迁往榕江、俗称“国师”。1946年由贵州省接办改为省立榕江师范学校,不久改为省立榕江中学。
1937年将全省分为6个中等学校区,规定每个中学区至少设1所师范学校,将省立遵义三中改为贵州省立遵义师范学校,将国立三中师范部和附属小学改为省立铜仁师范学校和铜师附小,增设省立镇远师范学校、省立盘县师范学校、省立都匀师范学校,1940年全省有国立师范学校1所,省立师范学校8所。1946年将国立黔江中学改为省立安顺师范学校,又先后设立关岭、炉山、松桃、凤冈、安龙等师范学校。遵义师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除普通师范班外,还先后办有体童科、社会教育科、简易师范科,附设蚕桑科。安顺师范学校原为国立,师资和设备条件好,且原先就有高等师范部,一直延续下来是安顺师专、安顺学院的前身。据1944年统计,全省9所省立师范学校共有89个班级,教职员284人,在校学生2280人,均为中等师范班。为使师范学校与国民教育密切联系,共谋改进提高,以师范学校为中心建立辅导区,1936年建立5个辅导区,1942年增加到9个辅导区,1949年为16个辅导区。辅导区师范学校的任务,一是召集区内的辅导会议,二是设置教育辅导员,三是指导教学实习,四是办理通讯研究,五是供给乡土教材及补充教材,六是开办暑期讲习会或短期师资训练班,七是发行教员进修刊物,八是办理国民教育的其他辅导事项。贵阳女子师范学校的辅导工作做得较有成效,组织了地方教育辅导委员会,聘请教育科长为教员,召开辅导委员会研究本学区教学工作方针,由女师附小教师举行3次示范教学,请贵阳私立小学校长和本校毕业生前来听讲,还两次到私立小学听课研究教学方法。
为解决保国民学校发展迅速而省立师范学校毕业生难以满足这些学校的需要,1943年提倡邻近几县联合创办一所联立简易师范学校,经费由几县共同负担。1944年,全省共办联立简易师范学校8所,计有第三区(兴仁专区)各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黔西、金沙、织金3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凤岗、湄潭、绥阳3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仁怀、赤水2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平坝、修文、清镇、息烽4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长顺、惠水2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龙里、贵筑、开阳、贵定4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剑河、三穗、锦屏、天柱4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共办有31个班,招收学生900余人。后因经费困难、意见不一而解体,有条件的县则建县立简易师范,如施秉县简易师范学校、德江县简易师范学校、罗甸县简易师范学校、威宁县简易师范学校、从江县简易师范学校等。这些简易师范属初级师范性质,毕业生一般只能教初小,勉强可补充保国民学校师资。有条件的中学附设简师班,清镇、麻江、织金、贵定、息烽、玉屏、平越、黎平、贵筑、安顺、正安、松桃、剑河、平坝、印江、凤冈、江口、仁怀、镇宁、惠水、桐梓、习水、道真、施秉、从江、长顺26所中学办有简师班,其中,织金、正安、镇宁3校各3班,玉屏、黎平、松桃、惠水4校各2班,一共35班,每年招生1220人。
在此期间,为了推进义务教育,1936年省教育厅在贵阳开办了义务教育师资训练班,共办了10期,每期3个月,受训学员100人,先后训练了1000人。受训的学员都是各县抽调的小学校长,带薪学习,来回旅费及受训期间的伙食费、书本费均由训练班发给,因有军事训练,还发给每人两套军装。课程有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儿童心理、教材教法、教育法规等。1941年开始实施国民教育,成立了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安顺、贵定、绥阳3县设立的省立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共开办6期,学员由黔北、黔东16县保送,开阳、晴隆、凤冈、炉山等县也设有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炉山、凤冈训练所后改为省立炉山师范学校。
抗战期间,省立师范学校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最多时达22所,1945年在校学生5184人,1937—1945年累计毕业师范生12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