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卫生事业大有进步
抗战前贵州没有掌管全省卫生行政的机构,卫生事业由民政厅办理。1938年2月建立贵州全省卫生事务筹备处,何辑五任筹备处主任。4月17日,正式成立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是为第一个主管全省卫生事业的专门机构。该委员会隶属于贵州省政府,掌管全省卫生事业的设计、管理、指导、调整及全省卫生行政之监督、指导、经费支配、卫生人员训练、甄用、考核等事项,卫生委员会实行委员制,孙希文、何辑五、周诒春、李宗恩、杨崇瑞、朱章赓、姚克方为委员,何辑五任主任委员。7个委员中有4人是医学专家,孙希文、杨崇瑞、姚克方去职后,又聘张孝骞、姚寻源为委员。委员会下设秘书、技术、视导3室及第一、二科。1941年7月,遵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省卫生处组织大纲》,裁撤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成立贵州省政府卫生处,隶属省政府,受卫生署指导,主管全省卫生行政及技术事宜,承办省政府关于卫生事务的一切政令,先后由姚克方、施正信、贾智钦任处长。处内设第一、二、三科及秘书室、技术室,以后又增设视导室和统计室。附属机构有省立医院、省立医院第一分院、省卫生材料厂、省卫生教育委员会、省卫生试验所、省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省防疫总队。
为了培养卫生行政人员,1936年成立贵州省卫生行政人员养成所,设置公共卫生、细菌概要、内科概要、外科概要等课程,曹经沅、孙希文先后任所长。1938年5月,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由南京经长沙迁贵阳,姚克方、朱章赓先后任所长,办有公共卫生医师班、护产班、卫生佐理员班、防疫卫生人员训练班,1941年4月与卫生署卫生实验处合并,改组为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9月1日正式设立中央卫生实验院贵阳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训练所先后由朱章赓、姚寻源任所长,办有公共卫生医师班3班,护士、助产士班3班,卫生检验员2班,环境卫生员1班,药剂员1班,共培训学员139人。1943年8月,中央卫生实验院将贵阳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移交贵州省政府,改组为贵州省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隶属于省政府卫生处,设有公共卫生医师训练班、护产士训练班、公共卫生佐理员训练班(包括检验员、药剂员、医护员、环境卫生员、生命统计员、口腔卫生员等),卫生专业训练班根据需要设立,姚克方、石茂年、沈铎、程本礼、谷逸民先后任所长,1946年并入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
在培养卫生人员的同时,加强卫生教育。1937年7月,在教育厅下设立健康教育委员会,负责办理学校卫生教育工作,首先在贵阳各学校施行,1938年5月撤销,将此项业务划归贵阳卫生事务所。9月1日,由省卫生委员会、省教育厅及省会教育界代表、公共卫生专家组成贵州省健康教育委员会,把健康教育扩大到全社会,指导和办理全省健康教育,训练学校卫生队,举办中小学教师假期健康教育讲习会,编印健康教育刊物,办理民众健康事宜,主任委员由公医专家朱章赓担任,并在各县设立健康教育委员会。1942年10月,健康教育委员会改组为贵州省卫生教育委员会,隶属于省政府卫生处,业务上受教育厅指导,由卫生处长、教育厅长担任正副主任委员,姚克方、施正信、贾智钦先后任主任委员,欧元怀、傅启学任副主任委员。卫生教育委员会设总务股、学校卫生股、社会卫生股和会计室,负责全省学校卫生教育与社会卫生教育的设计,实施,编制教材、宣传品及卫生设备标准,组织训练学校卫生队和民众卫生队,举办中小学教员文书教育讲习会及各种卫生训练班,学校卫生工作实验,举办卫生教育展览,各县市皆设立卫生教育委员会。卫生教育的刊物很多,健康教育委员会出版《健康教育》,卫生署卫生人员训练所出版《卫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出版《卫生报导》,军医学校办有《卫生勤务》《中国营养学杂志》等等,贵阳医学院、湘雅医学院、省立医院院刊也宣传卫生教育。
1938年,卫生署卫生实验处、卫生署卫生人员训练所迁贵阳,1941年合组为中央卫生实验院,仍隶属于卫生署,李延安、朱章赓任正副院长,主要办理流行病预防实验、妇婴卫生指导、卫生工程、环境卫生、疾病诊疗检验,并附设贵阳产院,1942年改为贵阳市立产院。卫生署卫生实验处还与贵州省政府合作,于1939年建立贵州省卫生试验所,从事疾病、细菌、寄生虫检验、给水、毒物、化学药品化验,对各县卫生院的检验工作进行管理。1944年,贵州省卫生实验所与贵州省抗疟所合并,改组为贵州省卫生实验所,设有病理细菌实验组、地方病实验组、化学药物实验组,并附设地方病实验站、药物实验种植场和生物药品制造室,姚克方、谭世杰、施正信、赵丕文先后任所长,1948年改组为贵州省立卫生试验所。在此期间,各县纷纷建立卫生院、卫生所,1942年全省有县卫生院8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32人。
抗战期间,贵州的防疫工作有很大进展,疟疾、霍乱、天花、结核病的防治成绩卓著。1938年湖南霍乱流行,蔓延到贵州,7月,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成立贵州省临时防疫处,朱章赓任主任。检疫总队驻贵阳,在三桥、图云关设检疫站,在玉屏、镇远、盘县、安顺、桐梓、独山等地设防疫站,并在贵阳、安顺设防疫医院。贵州省立(临时)防疫医院设在贵阳,院本部设北天主堂,由省立医院院长陈崇寿兼任院长,下设两个分院,有病床180张,诊治霍乱病人1074人,死亡210人。霍乱防治告一段落,防疫处及防疫医院于10月撤销。1939年5月,重庆、沅陵、晃县等地又发生霍乱,又恢复贵州临时防疫处及防疫医院。防疫处在松坎、玉屏、独山、盘县及贵阳的三桥、图云关设置6处检疫站,成立12个防疫队分赴各检疫站及公路干线沿途各县,发现霍乱病1000余例,普遍注射疫苗,收治病人817人。防疫医院恢复后,贾魁任院长,8月底结束。1940年成立贵州省立传染病院,由省立医院拨房屋1栋作病房,张崇德、张学诚、姚克方先后任院长,1943年奉命撤销,收治传染病人业务由省立医院隔离室办理。
疟疾在贵州颇为流行,1938年贵州卫生委员会建立防疟队,郭景升任队长,驻扎安龙,在册亨、贞丰、兴仁、兴义一带调查疟疾流行状况,实施疟疾防治工作,同时进行寄生虫病调查研究。1939年防疟队迁到贵阳。1940年11月成立贵州省防疟委员会,李宗恩为主任委员,朱章赓、张孝骞、杨济时、刘延蔚、林绍文、甘怀杰、杨鼎铭、戴天佑等为委员,负责拟订全省防疟计划,审核防疟经费预算,决议由防疟队组织实施。防疟队迁贵阳后,于1941年改组为贵州省抗拒实验站,同年7月扩建为贵州省抗疟所,隶属于贵州省政府卫生处,郭景升、唐晟初、陈国杰先后任所长,所内设总务室、会计室和技术室,在册亨、罗甸、榕江、三都、镇远、铜仁、遵义设立7个抗疟站,负责调查各地疟疾流行因素、疟疾区人口与发病率、死亡率、疟疾引起的经济损失及传染疟疾的蚊虫生态环境状况,设计抗疟工程,实施抗疟防治及抗疟宣传教育,1944年与省卫生试验所合并,改组为贵州省卫生实验所。省卫生处成立后,1942年在每个行政督察区设立1个防疫队,起初与当地卫生院合在一起,后来独立出来,1944年成立贵州省防疫总队,统辖全省7个防疫队和5个检疫站,负责防疫、检疫的指挥、监督、考核及防疫药品的采购、分发,总队长由卫生处长兼任,有工作人员110人。1946年将各行政督察区防疫队、检疫站撤销,防疫业务由各地卫生院办理,而将总队与驻贵阳的第七防疫队合编为省卫生防疫队,专管省城防疫事宜。
抗战前贵阳无卫生行政机构,卫生工作由省会警察局行政科卫生股管理。1938年5月成立贵阳卫生事务所,隶属于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所长范日新。卫生事务所设防疫统计课、环境卫生课、医务保健课及护士室,专管贵阳卫生事宜。1941年贵阳设市,将贵阳卫生事务所扩组为卫生局,隶属于贵阳市政府,从此有了贵阳市的卫生行政机构。卫生局负责管理生命统计、传染病防治、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工厂卫生、卫生教育、医务保健及颁发行医执照、药政管理等事宜,首任局长张崇德。原属民政厅的贵州省立戒烟医院,1938年改为贵州省会戒烟医院,改属贵州省卫生委员会,同年7月将贵阳县戒烟所并入,专管省城戒烟事宜,有病床200张,并附设烟民习艺所。原贵阳贯城河工程处,1939年改为省会给水管理处,1940年改为贵阳给水管理处,初属贵州省卫生委员会,1941年7月由贵阳市政府管辖,管理省城贵阳的饮水供应,主要是井水及自来水,设有若干水站。1940年1月,由贵州省卫生委员会、贵州省会警察局、贵阳卫生事务所、贵阳市政工程处、贵州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社、贵州日报社、贵阳社会服务处、三青团贵阳支团部、青年服务社、贵阳县商会等联合组织“贵州省会清洁管理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管理省会市容和环境卫生,设清洁队打扫街道及处理垃圾,改造厕所及处理粪便,设督导员监督各区公共卫生。1942年接收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贵阳产院,改为贵阳市立产院,办理贵阳市区妇婴卫生事宜,1945年设有门诊部、助产部和护理部,有病床30张,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贵阳市妇幼保健院。1947年,为预防天花蔓延,省立医院、贵阳医学院、省立疗养院、贵阳市卫生局等单位召开临时防疫会议,于1948年2月成立贵阳市天花防疫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宣传天花预防常识,实施强制接种牛痘,掌握天花疫情,对患者住所进行消毒、隔离。
抗战期间,贵州医疗机构有较大发展。1938年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成立后,建立县卫生院5所、卫生所28所,1940年全省有卫生院81所,医务人员432人,其中,医师118人,护士169人。贵州最早建立的贵州省立医院由省卫生委员会管理后进行改组,增加X光机及电疗设备,将混合诊疗制改为分科诊疗制,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牙科、理疗科及检验室、药剂室、护理室、病人服务室。医务组下设内科(包括普通内科、小儿科、皮花科、精神病科)、外科(包括普通外科、矫形科、泌尿科)、眼耳鼻喉科、妇产科、牙科、病理检验室、药剂室。1942年全院有医务人员94人,有病床100余张。贵阳医学院的主要医师多在省立医院兼职,先后担任院长的朱懋根、陈崇寿、贾魁、范日新、张崇德、张学诚、姚克方、秦申如、杨正宣、张舒麟、邹子度等都是抗战期间来贵州的医学家。1937年设立贵州省立戒烟医院,1940年改为贵州省立医院第一分院,1944年改为贵州省立疗养院。1939年卫生署卫生实验处设立贵阳产院,后移交贵州,改为贵阳市立产院。1940年由省立医院分出贵州省立传染病院,1948年设立贵州省立结核病防治院。先后在贵阳设立威清路、南明路、民教馆、南通路、舒家寨、头桥、图云关、三桥、太慈桥、中山门、民权路、三民路、科学路、红边门、中正门、禹门等卫生所。国立贵阳医学院1941年成立附属医院,首任院长杨济时,后来发展为贵州著名的医院。
外地迁来贵阳的医院不少,陆军医院1935年迁到贵阳,设址于大南门外昭忠祠(原虹桥贵阳第二人民医院),有病床100余张,长于外科手术,吴怀廉任院长、朱懋根为医务主任,1937年迁重庆。原陆海空军第五总医院(167后方医院)1939年迁到贵阳图云关,与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合作,改为卫生人员训练所实习医院,1945年改为联合勤务总医院,1947年改称联勤总部第四后方医院贵阳分院,1949年为人民解放军接管。原在南京的中央医院1938年迁到贵阳,不久迁到陆军医院旧址,与湘雅医学院合作,设有住院部和门诊部,有病床200张,科室比较齐全,湘雅医学院院长张孝骞兼任内科主任,外科专家沈克菲任院长,还设有X光科、护理部、检验科、手术室、药房,1941年改为中央医院贵阳分院,1946年迁回南京。1942年西南公路工务局迁贵阳,1945年与西南公路管理局医务室合并,建立贵阳东山医院,后改隶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十运输处,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贵州省交通医院。1940年迁到贵州安顺的陆军军医学校设有附属医院,住院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花科病房及手术室、X光室、化验室、药房,有病床200张,各科主任均由大学部教官兼任,除供学员实习外,对外开展医疗业务,并在安顺轩辕宫设门诊部。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贵阳图云关,预备大队在图云关、贵阳市区、扎佐演习场、镇远俘虏营设有诊疗所。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发展,1938年中华医学会在贵阳建立支会,1942年改组为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其宗旨是研讨、促进医学科学,提高医师道德,保障医师正当利益,联络会员感情,举办学术演讲和报告会,姚克方、贾魁、李宗恩先后任理事长,有会员146人。1939年成立中国护士学会贵州分会,1942年又成立贵州省护士公会。医师的资格由贵州省中西医审查委员会考核认定,西医审查委员有邓光济、但秀孚、罗晓暄、高选民、何啸庸、陈乾生、刘运柏、高炳森、傅文卿、黄础英等人。1939年成立贵州省医务生甄别委员会,办理全省医务甄别事宜,李宗恩为主任委员,朱章赓、沈克非、孙孝宽、乐景武、张孝骞等为委员。1942年,在贵阳开业的西医诊所共44家,著名的有吴孝柏诊所、朱懋根诊所、闵之笃诊所、吴怀廉诊所、王执中诊所、赵逸群诊所、乐景武诊所、邓岩漱诊所(日本人)、鲍德耀(德国人)诊所、孙孝宽诊所、陈闻达儿科诊所、罗文刚牙医诊所、江海中牙医诊所等。1941年成立西药业同业公会,有西药店23家,著名的有西南药房、大公西药房、健华药房、公达药房、亚洲药房,还有新洲制药厂。
中医在贵州发展较早,抗战中也很有特色。1931年贵阳便成立了中医师公会,有会员88人,主席贾绥之。贵阳设市后,改为贵阳市中医师公会,唐希泽为会长。抗战期间,省内外中医云集贵阳,1945年以贵阳为基础建立贵州省中医师公会,其宗旨是“研究中医医药,增进公共福利,并谋中医药事业之发展。”各县市中医均为会员,推选唐希泽为理事长,袁家玑、陈真一、张致安、陈穉尧为常务理事,王聘贤、程云深、龙仲衡为常务监事。1932年成立贵州省会中西医审查委员会,以冯松生、梁希伯、严伯寅、何莲波、贾叙五、兰耀武、何献琪、张小楼、石玉书、徐性真等10人为中医审查委员。1935年省民政厅为了“慎重中医开业”起见,成立贵州省中医检定委员会,民政厅长曹经沅为当然委员会主任,聘请名中医为委员,负责拟定中医试题,组织阅卷、举行口试、评定分数,考试内容主要是中医经典,考试合格者发给及格证和开业执照。1939年,贵州省卫生委员会遵照卫生署《修正中医审查规则》的规定,组织贵州省中医审查委员会,刘作民为主任委员、韩恕、戴天佑、范日新、王聘贤、陈祝尧、唐希泽、江公铁、庹俊生为委员,举行笔试和口试,考查合格者发给开业执照。
为了弘扬中国医学,1929年在北平成立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副馆长施今墨。施今墨是贵阳人,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1932年在北平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1936年,中央国医馆委派何献琪筹建中央国医馆贵州分馆,于1937年1月正式成立,设址于双槐树(今护国路)。馆长由财政厅长王澄莹兼任,牟贡三、梁少甫为副馆长。国医馆的任务,是研究中医中药,整理中医药典籍,研究改进中医,并参照华北国医学院创立国医研究所,设内科、妇科、幼儿科、外科,聘请教授11人,招收中医学员,成为贵州最早的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教育机构,推动了贵州中医发展。国医馆开办了3期中医培训班,共培训60余人,贵阳中医师王祖雄、金承先、夏森柏、孙幼峰、贾林景、何亮钦、李继民、李荣光等都曾在此培训。
抗战期间,贵阳是中医荟萃的地方,贵州名中医唐希泽、梁希伯、汪藕航、陈真一、程云深、王聘贤、袁家玑、石玉书、陈慈煦、张叔骏、陈深阶等云集贵阳,江西名中医江公铁、许玉鸣,广西名中医柳正耆、洪子寿,广东名中医黄宽海、冯昌亮、梁深石等也来到贵阳。1946年前后在贵阳开业的中医师97人,著名的如叶云章、陈穉尧、程云深、陈真一、袁家玑、方以正、张致安、汪藕航、梁希伯、王聘贤、唐希泽、贾文钦、石玉书、张夔、张叔俊、张子英、钱受谦、洪子寿、陈深阶、许玉鸣等。中药业也很兴盛,1930年成立国药业同业公会,1943年开业的药房、药材行56家。同济堂是贵州百年老号,创办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唐炯、于德楷合资经营,聘请黄紫卿、唐省吾、唐茂宏等为经理,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为经营准则,并制造各种丸、散、膏、丹,名中医唐希泽、何献琪等坐号应诊。德昌祥也是老字号,创办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刘辅臣(运昌)与杨德轩合资经营,采购“地道药材”,销售云南白药、山西龟苓膏等成药,又建有药厂,以“妇科再造丸”最为驰名,王聘贤在此坐号应诊。著名的还有生生药房、五福堂、协济药房、国泰药房、大春药房、普济药房、觉仁药房等。定丰药材行是贵阳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在云、贵、川、湘采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