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贵州有150多种报纸
在全国抗战的形势下,贵州报纸风起云涌,多达150多种。抗战期间,有政府机关、部队的报纸,有党派、社会团体、学校的报纸,有报人创办的民间报纸,还有从外地迁来在贵州复刊的报纸,背景复杂,风格不同,特色各异。报纸类型多样,有日报、周报、旬报,有晨报、晚报、画报。许多报纸都有副刊,除《文艺副刊》而外,还开辟《社会服务》《教育论坛》《时事论坛》《经济》《知识》《儿童园地》《青年》《妇女》《工人》等专刊。省城贵阳有三四十种报纸,几十个县城都办有报纸,有的县办了几种报纸。
中央军进入贵州后,1935年第二路军创办了《革命日报》,以“阐扬三民主义,提高军事教育,刊登新闻,灌输文化,推行政令”为宗旨,王力航、叶浩如、李大光先后任社长,每日发行1000份,大半供部队赠阅。1936年由贵州绥靖公署接办,同年8月改由贵州省政府主办,扩充为对开版,辟有《朝暾》《晴岚》《大众史地》《文化抗战》《革命军》《新垒》《心理周刊》《妇女与儿童》等副刊,每日发行1600份。1940年1月1日起,更名为“贵州日报”,是吴鼎昌、杨森、谷正伦任主席期间贵州省政府的机关报,历任社长为金诚夫、方秋苇、胡兰畦、向雷峰、胡骑、张宣泽等,直到1949年11月。版面扩充为4版,第一版为报头提名和头条新闻,第二版为国内新闻及社论,第三版为国际新闻及贵州新闻,第四版为副刊及广告,先后辟过《大十字》《边铎》《社会服务》《国学》《农业》《科学》等副刊。1945年增办晚刊,刊期为日刊,对开4版。
《中央日报》(贵州版)的前身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辖的《武汉日报》,1929年创刊。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奉命迁到贵阳,改名为“中央日报”(贵阳版),12月1日在贵阳出版,仍受国民党中宣部领导,社长王亚明。办报宗旨为“阐明国策,宣达政令,反映民意,报道地方建设动态,维护正义,促进和平统一,为政府和人民间之桥梁”。1943年发行星期版,共出100余期。1946年增发下午版,又设《前路》副刊。1947年改组为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张廷休为董事长,王亚明、袁世斌、丁守镇、刘熙乙为常务董事,谷正刚为常务监察人,丁守镇为社长,庞伯鸾为总编辑。1949年发行《中央日报》农村版和军中版,最高发行量达1万份。
《贵州晨报》1935年创刊,为国民党贵州省党部机关报,萧蔚民、周达时、傅启学先后任社长。初为4开版两张,后增发画刊1张,发表国际社及本省照片,用铜版纸印刷,后扩为对开两张,辟有《每周文艺》《抗战民众》《社会旬刊》《怒芽旬刊》《突击》等副刊,发行量1500份。《力行报》1941年在贵阳创刊,由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和三青团贵州支团部主办,第一版刊登各战区逐日战报,第二版为欧洲反法西斯战讯专栏,其余报道国民党、三青团在贵州各县市活动,文艺副刊为《骆驼》、另有《贵州青年》《贵州妇女》专刊,发行量最高3000份。属于国民党方面的报纸,还有国民党中宣部主办的《民声日报》,二青团主办的《大路报》等。
军事机关、军事学校及驻军也办报级,继第二路军办《革命日报》之后,贵州绥靖公署办《青年阵地》,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办《新军日报》,陆军三〇五师办《铁军周刊》,青年军二〇五师办《新战士》,军训部第八补训处办《荡寇报》,贵州保安司令部办《贵州保安》,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四临时教养院办《正气报》。这些报纸主要在军队内部发行,对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发挥了一定作用。
1945年8月10日印发的《新华日报》号外
中央红军在贵州期间,出版过几期《红星》报,油印、不定期、4开版,有“社论”“要闻”“专电”“前线通讯”“捷报”“国外时事”及“扩大红军”“红星号召”“红军家信”“红军歌曲”“军事纪律”等栏目。共产党员秦天真等办《救国旬刊》、李策创办《生活与批评》,安顺中共地下党办《烽火》,共产党员吴学礼办《大众报》,中共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郎岱创办《民先队报》,《新华日报》在贵阳设立分销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大夏大学具有办报的传统,1924年创办的《大夏周报》在贵州继续出刊,“发扬立校及革命精神”,直到1946年迁回上海。1945年大夏政治学会又办《时论》,还有《天公报》。浙江大学办有《浙大日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办有《越光》,贵州大学办有《贵大通讯》,贵阳师范学院办有《院闻周报》等,反映了师生的抗战热情。
民办报纸兴盛一时,反映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文艺界的报纸,有《贵阳文艺》《艺风》《大众画报》《抗建文艺》《艺林报》,贵州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办有《抗敌画刊》和《抗敌》,谢六逸、蹇先艾、刘方岳、谢凡生等人发起创办的《民众旬刊》,“一面提供救国意见,以备政府采纳;一面唤起民众,以增抗敌之力量”。商界办有《贵州商报》《工商新闻报》《商务日报》《商情报》等。《贵州商报》1940年在贵阳创刊,由贵州省商会、贵阳县商会主办,旨在“灵通工商消息,促进经济建设”,因“攻击时政”勒令停刊检查。民族界办有《民族导报》《边铎月刊》,妇女界办有《妇女报》,工人办有《贵州工报》。《民族导报》以“激发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并恢复民族自觉自信力”为宗旨,《贵州工报》因“鼓动劳工利益,煽动劳动风潮”被查封。《民报》是民办报纸,1942年10月在贵州创刊,因刊载《贵阳发现大舞弊案》一文被查处,复刊后以“宣传政令,启发民智为主旨”,深得读者信仰,销路日增。1941年张士良等人创办《星报》,1945年,宣称“命名‘星’字之意有二:其一,星乃小之形容。当此抗战胜利年,全国同胞尤应团结一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争取国家民族之永远生存。其二,‘星’虽小而有光,本报为竭全力,在大后方为小型报纸辟一新纪元”。
抗战期间,不少报纸内迁,《武汉日报》迁贵阳改为《中央日报》(贵阳版),河南出版的《大刚报》,湖南出版的《力报》《大华晚报》和广西出版的《小春秋》《中正日报》《扫荡报》《正谊》周刊等在贵阳复刊。《力报》1936年在长沙创刊,长沙大火后先后迁往邵阳、衡阳、独山、遵义,1940年在贵阳复刊,它是一家民办报纸,几经改组,平刚为发行人,李思齐为社长,顾希均为总编辑,言论进步,抨击时局,力主正义,发表《战争七月如流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痛苦甚于抗战时期》《从京沪各报消息看最近战局形势》等文,被勒令停刊,并将李思齐、顾希均杀害。《大刚报》1937年在河南郑州创刊,1944年在贵阳复刊,它原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河南省合办的报纸,后改为民办,社长毛健吾,发表《请杀侯家源之头以谢国人》《论民主前途》《解除新兵的痛苦》等社论,刊登《陪都妇女界呼吁团结民主》等文,一再受到警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报纸,后为贵州省社会处接办。
晨报、晚报多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在贵阳有《贵州晨报》《贵阳晚报》《大汉晚报》《小春秋晚报》《贵阳朝报》《大华晚报》《黔灵晚报》《南明晚报》《黔阳晚报》《新世界晚报》《青年新闻晚报》《胜利晚报》等。《大华晚报》由衡阳迁来,《大汉晚报》由武汉迁来,《小春秋晚报》由桂林迁来。这些报纸多是民办,以“提高民间文化水准”为宗旨,内容广泛,生动活泼,不时评论时事。《小春秋晚报》《黔灵晚报》《贵阳朝报》等均因刊登“有损政府”的文章被停刊。《大华晚报》1945年在贵阳复刊,《复刊献词》写道:
办报遍及全省各县市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特点,县办报纸多达120种。遵义有《遵义周报》《新遵义》《遵义实验简报》,安顺有《安顺周报》《新安顺》《安顺新运旬刊》《安顺实验简报》,铜仁有《铜仁日报》《新铜仁报》《新东报》《黔报》,兴义有《兴义日报》《兴义通讯》《前进周报》《兴义抗日周报》《慧星》,修文有《修文三日刊》《新修文简报》《修文月报》,赤水有《赤水民教》《新赤水日刊》《虺江》《博望坡》,独山有《独山青年》《通俗周报》,榕江有《榕江民报》《榕江政训》,江口有《新政刊》《江口简讯》,印江有《印江日报》《印江月刊》,镇宁有《镇宁青年》《新镇宁》。偏远的民族地区也办起报纸,如《炉山民报》《新剑河报》《赫章民意》《赫章旬刊》《新台江》《新台江半月刊》《安龙旬刊》《新雷山》《新三都旬刊》《新紫云报》和罗甸《立人报》等。此外,还有《新镇远》《新黔西》《新清镇半月刊》《习水导报》《新岺巩》《新龙里旬刊》《新普安报》《瓷安报》《思南周报》《德江周报》《新黄平》《新道真》《桐梓工报》《平塘半月刊》《新玉屏报》《新贵定》《新仁怀》《新天柱》《新平越》《新湄潭》《新三穗》《平坝民报》《平塘半月刊》《后坪五日报》和毕节《暖流月刊》、镜屏《前锋月刊》、黎平《青年呼声》、惠水《立人报》、晴隆《民众》,金沙《民铎报》、盘县《正气报》,安南《半月刊》,都匀《宣报》、绥阳《青年导报》等。
报纸消息的主要来源是通讯社,抗战期间,贵州全省有大小通讯社20余家,主要集中贵阳,其次是安顺、遵义、盘县、瓮安、岑巩、思南,改变了过去贵州报纸所载国内外新闻主要是转载省外大报的状况,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贵州的通讯社,官办的少,民办居多。规模较大、机构健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中央通讯社贵阳分社,其次是贵州通讯社和平民通讯社,其余的通讯社存在时间不长,影响较小。
中央通讯社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掌握的通讯机构,成立于1924年,总社初设南京,后迁重庆,在国内各中心城市及国外的伦敦、巴黎、华盛顿、莫斯科、柏林、东京等地设有分社,消息来源最广。1935年9月1日,中央通讯社贵阳分社正式成立,设主任1人,下设编辑部、收报台、发报台、总务室和印刷所,编辑部设编辑、记者、译电、校对4组。历任主任为萧蔚民、潘绍昂、李良侗,分社每天抄收总社ABP电讯6000—10000字,发省市新闻稿约3000字,是贵州各报消息的主要来源。分社还通过记者采访各地区、部门的内部新闻,不定期地用“参考电”发送总社,转送国民党中央。中央通讯社贵阳分社从成立到1949年11月11日,前后14年。
在贵阳的通讯社共11家,除中央通讯社贵阳分社外,还有大黔通讯社、平民通讯社、黔光通讯社、南明通讯社、贵州通讯社、贵大通讯社、贵州省社教通讯社、黔民通讯社、民国通讯社、社会新闻社。大黔通讯社1935年8月成立,发起人徐毓芬、丁谟,以“宣传政令、促进党务、军事、政治、财政建设和教育等之发展”为宗旨,设社长1人及编辑、总务两部,编辑部有总编辑1人及记者若干人,总务部负责文书、会计、庶务、校对、发行、保管各事,1936年2月因“屡发不确定之‘剿匪’(剿共)消息”被查封。平民通讯社1936年3月成立,由《民众日报》同人创办,经费由私人赞助,贾如东、涂文祥、朱梅麓、李超然先后任社长,谭镜寰任总编辑,有记者2人,后奉命撤销,停止发稿。黔民通讯社、民国通讯社、社会新闻社皆为民办,时间不长。
安顺有4家通讯社。潮声通讯社1946年11月1日开始发稿,次年7月21日内务部核准发给登记证,社长兼发行人为杨国昌;军医通讯社由陆军军医学校主办;安顺县办过黔西通讯社、贵西通讯社。兴义办有中国农工通讯社兴义分社、兴义通讯社。盘县办有盘江通讯社。遵义县办有黔北新闻社,发行人胡滋椿,1940年4月开始发稿,刊登国内外新闻及本地消息、副刊、广告。瓮安县有瓮安通讯社。岑巩县有苓巩通讯社。思南县有思南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