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机构众多
抗战期间,贵州的科研机构众多。属贵州省的有贵州农业改进所、贵州省建设厅气象所、贵州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所及与贵州企业公司合办的贵州地质探测团,又设立贵州省立科学馆、贵州物产陈列馆、敬之植物园。敬之植物园1943年创办,以何应钦之字命名,园址东起乌当,南接威清门,西迄三桥五里关,北至小关、六冲关,包括黔灵山,关刀岩、狮子山、马鞍山等地,占地2万多亩,以八角岩为基本园地,建有苗圃、果树标本区、药用植物区、观赏植物区、经济植物区和图书馆,1949年由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浙江大学设有数学、生物、化学工程、农业经济4个研究所,数学.研究所所长由数学系主任苏步青兼任,出版了苏步青的《微分几何》和陈建功的《三角级数》;生物研究所所长贝时璋的细胞重建研究、罗宗洛的植物生理研究、谈家桢的遗传学研究、张肇骞的植物分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由化学工程系主任李寿桓兼任,有王进的中国化学研究、王葆仁的氨苯磺胺衍生物合成研究、张其楷的有机药物研究等成果;农业研究所所长由农业经济系主任雷勇兼任,出版《浙大农业经济学报》。陆军军医学校设有生物研究所、药品制造研究所、血清疫苗研究所、营养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有药圃300余亩,栽培药用植物;药品制造研究所生产酒精、安瓿、咖啡因及各种锭剂、酊剂、液剂、粉剂药品和化学药品;营养研究所出版《营养简刊》《营养研究专刊》和《中国营养学杂志》。
农林部在贵州设立许多研究机构。农林部直辖第一经济林场设在镇远,占地11652亩,以种植油桐为主,兼植杉木、乌桕、油茶、樟树,作为示范,推广经济林木。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茶叶公司合作建立湄潭实验茶场,集科研、实验、种植、生产于一体,建有大片茶场,后由中央农业实验所独办。农业部中央畜牧实验所川黔湘鄂四省边区兽疫防治总站设在湄潭,下设总务、防疫、血清制造3组,辖桐梓、凤冈、湄潭、绥阳、遵义5个兽疫防治站,1943年改组为农业部第一兽医防治总站,负责贵州省的兽疫调查、统计、兽疫情报、家畜家禽卫生指导、兽疫血清制造、畜产品检疫、兽医人员训练等事务,1944年扩大改组为农林部东南兽疫防治站,1945年改为农林部西南兽疫防治处,下辖昆明、长沙、贵阳(后改独山)、桂林等兽疫工作站,防治处设在贵阳油榨街。西南兽疫防治处与贵州农业改进所合办家畜医院及血清厂。农林部直辖国营第二耕牛繁殖场设在湄潭县鸡公山、土地垭、牛岗坡一带,占地5万亩,其任务是繁殖役牛、改良耕牛品种,1943年改为农林部直辖贵州湄潭耕牛繁殖场,1945年与湖南零陵耕牛繁殖场合并为水牛改良场。农林部1942年设立贵州推广繁殖站,将农林部第三国营农场(平坝农场)并入,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和良种繁殖,1945年由贵州农业改进所接办,改为贵州直辖区农场。农林部在铜仁六龙山设立六龙山屯垦实验区管理局,安排荣誉军人进行屯垦,占地50余万亩,1945年移交第六行政督察区农场。农林部农田水利工程处1943年在安顺设立黔西防旱督导站,负责安顺、兴义、毕节、大定等20县的防旱督导工作,1946年改组为农林部农田水利工程处第七工程队,迁往独山,负责八寨、麻江、都匀、独山、平塘、三合、都江等县的农田水利建设。农林部珠江水源林区管理处1942年设立红水河分区,调查红水河流域水源林、测量区划,进行天然林保护、补植、更新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办事处设在罗甸,以红水河上游漳江、盘江及曹渡河为重点建立保育林区,1945年撤销。中央研究院1939年建立遵义蚕桑研究所,利用中英庚子款发展蚕桑事业,研究所设在遵义南郊百艺厂旧址,聘蔡堡为所长,进行蚕种杂交实验,培育良种,研究家蚕组织胚胎、生理、生化及病理,鉴定各种生丝品质,开展桑树嫁接栽培试验,并办了两期蚕桑学习班,1946年迁往杭州。
经济部在贵州建有一些水利勘测、设计机构。1940年,经济部在贵阳成立第一水利设计测量队,先后勘测了安顺羊昌坝、定番鱼梁屯等灌溉工程,1942年划归珠江水利局管辖,改为第五测量队,进行乌当灌溉工程、中曹司灌溉工程、桐梓毛田坝、葫芦坝灌溉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1944年,珠江水利局由广州迁贵阳,在茅口、黄果树、威宁、湄潭、花溪设水文站,又在铁索桥、龙渡、关岭、小盘江设水位站,在贵州进行农田水利勘测,设计工程20余处,还调查了观音河、打帮河、南明河的水力资源。导淮委员会1937年迁四川綦江,1943年在贵阳成立第二测量队,先后勘测了威宁草海,沿河县大龙坡,江口县五里桥,松桃县构皮寨,余庆县后坝,湄潭牛场,思南县芭蕉溪、皇镇坝、官庄及毕节县响水滩、火烧堡等农田水力灌溉工程。1948年又应贵州省政府之请成立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第226测量队,施建桐梓蟠龙洞排水工程,飞福坝灌溉工程及威宁草海排水工程。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勘测总队在贵阳周围进行勘测,发现修文河口处落差集中,建议修建修水河水电站。中央水利实验处于1947年建立贵州水文总站,下辖贵阳、镇远、思南3个水文站及威宁、锦屏、三都、赤水4个水位站,对各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河道断面、水面比降及地下水进行测量,观察、记录。
1938年成立的贵阳市立产院
卫生署卫生实验处1938年设于贵阳,姚克方任处长,设有寄生虫学系、防疫检验系、化学药物系和环境卫生系,协助贵州省政府建立贵州省卫生试验所,附设贵阳市立产院作为妇婴卫生示范。1941年,卫生实验处与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合并,改组为中央卫生实验院,下设流行病预防实验组、妇婴卫生组、卫生工程组、卫生教导组、医事组、护理组,附设贵阳产院。在卫生署卫生实验处的推动下,1938年建立贵州省卫生试验所,1941年设事务、诊断检验、化学药物、生物制品4室,负责细菌血清检验、病理检验、生化检验、生物药品制造等工作。1944年与贵州抗疟所合并改组为贵州省卫生实验所,设病理细菌实验组、地方病实验组、化学药物实验组,附设地方病实验站、药物实验种植场、生物化制品制造室,1948年恢复为贵州省卫生试验所。1938年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成立防疟队,驻安龙,在册亨、贞丰、兴仁、兴义一带调查疟疾流行情况,实施防治。1939年队部迁贵阳,1941年1月改组为省抗疟实验站,同年7月改为贵州省抗疟所,郭景升为所长,技术室负责调查疟疾流行因素、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开展蚊种调查研究,设计抗疟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册亨、罗甸、榕江、三都、镇远、铜仁、遵义设抗疟分站,抗疟完成后,1944年并入贵州省卫生实验所。1942年省卫生处在各行政督察区建立防疫队,1944年成立贵州省防疫总队,由卫生处长兼任总队长,下辖7个防疫队和5个检疫站、1946年有工作人员110人,1946年将总队与第七队合编为省卫生处防疫队,掌管省城防疫事宜。中央国医馆1936年成立贵州分馆,设秘书处、医学股、药学股、推行股,从事中医、中药的研究和改进、推行、附设国医研究所,所内设内科、外科、妇科、幼儿科、诊断教授11人,还举办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