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试析水族端节的文化内涵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5076字

试析水族端节的文化内涵

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全国水族人口约43万人。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水历岁首建戌),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的年末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至今保留着血缘氏族部落年节庆典遗风浓郁的特色,因此被称为世界上延时最长、批次最多、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节日。

一、端节基本现状

端节是水族最主要的民族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民族节日之一,历时约两个月。端节起源虽无可考史料,但从依据水历和水书推算过节日期,以及从有关迁徙传说等情况推断,端节是水族悠久的稻作文化节日。端节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水历把岁首放在戌月,称水历岁首建戌。以地支纪月,如: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过完。按照水族传承谱系规定:第一批端节主要集中在三都的丰乐和都匀的阳和、基场、奉合一带;第二批主要集中在三都的拉佑、马联、苗草、水东、群立一带;第三批主要集中在三都的恒丰、廷牌、三洞、中和、水龙、安塘,以及独山、榕江、丹寨、雷山一带;第四批主要集中在三都的塘州,以及榕江一带;第五批主要集中在三都的三洞、地祥、都江,以及榕江、从江一带;第六批主要集中在三都的牛场一带;第七批主要集中在三都的扬拱一带。据了解,端节最初是以父系血缘氏族关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节日习俗文化现象。其批次顺序不能颠倒混乱,也就是说,大哥先过节,然后到二哥过,再到三哥过……过节时间连续,具有严格的民族约束力,个别地方在自愿的基础上作了调整,此说明以端节为年节的这部分不同血缘氏族的水族同胞在历史上已构成了部落联盟。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添加了地域性异氏族成员,逐步演化为与地缘文化相结合的端节文化特征。

二、端节文化特征

水族同胞所欢度的民间节庆最为隆重、最盛大的当数端节。除了三都境内的大部分水族端节的节日气氛浓厚以外,其他地方只有过节习惯,是看不到其节庆浓郁特色的。三都境内有约20万人的水族同胞过端节,节日覆盖全县20个乡镇136个行政村。端节气氛凸显的是三都境内的水龙、中和、三洞、塘州、廷牌、周覃、恒丰等。端节最为突出的习俗活动,就是祭祀和赛马。

1.端节的祭祀特点

祭祀,是水族端节神秘而庄重的活动之一。端节祭祀有如下几种:一是家庭祭祀。家庭祭祀中,有“祭希劳”即神龛祭祀和“祭希登”即牙巫祭祀等。“祭希劳”,是水族所有节日中,最气派最庄重的祭祀,端节的祭祀,是唯一把供桌从神龛下挪动出一定距离或挪进堂屋中,供桌上摆满了供品,如:鱼包韭菜、素豆腐、蒸南瓜、蒸茄子、糯米饭、干辣面盐蘸、花生、葵花、米花糖、柑橘、柿子、梨子、地萝卜等素菜和瓜果,供桌上还相应摆满了酒杯、筷子,还有酒壶、剪刀,供桌边上有烟斗、烟叶,桌下放置有火种、镰刀,桌边还用竹筐、竹箩、竹箧等竹器装上寿衣、银饰、水书。顺着房梁方向在桌边上前后各摆一排凳子或椅子。很特别的是,其他时候的祭祀,都是烧香、烧纸,可是,端节祭祀,不但把供桌挪出神龛,而且不烧香、不烧纸。“祭希登”,主要是祭母性的神,其供品也有鱼包韭菜、素豆腐、蒸南瓜、蒸茄子、糯米饭、干辣面盐蘸、花生、葵花、米花糖、柑橘、柿子、板栗、梨子、地萝卜等素菜和瓜果,品种数相应减少,除相应的酒杯、筷子、酒壶、剪刀以外,桌下只放置火种。有的还祭六畜,也就是在饲养六畜的地方设一个临时的供桌,在供桌上摆上相应的供品。有的还在室外祭天地或屋外神,也相应设一个临时的供桌,在供桌上摆上相应的供品。这些临时设的供桌下不放置火种。端节期间,不管家庭哪里的供桌,在祭供时,都不燃烧香纸。“祭希劳”和“祭希登”的祭祀是从除夕晚餐到初一午饭之后,其间这两个供桌上绝不能放置其他荤菜,等到赛马返程之后,才把这两处供桌拆席。二是家族祭祀。家族祭祀一般由寨老组织,每一年在端节到来之前,由寨老组织各农户代表约在某一家庭里简单商议,看看今年由哪几户或多户共同筹备供品。商议决定后,在初一清晨,就在村寨内宽阔地设席,其供品有如家庭“祭希劳”一样,还要增加五谷、农具、鱼具等祭祀用品。在家族祭祀时,可以烧香烧纸。此祭祀在午饭之前,由家族全员参与。祭祀结束拆席后,各农户尽邀宾客到家中共用午餐,午餐主要是品尝鱼包韭菜和其他素菜及各家庭自制的窖糯米酒。赛马返程之后,各个家庭才能主客共同享受端节的荤菜,尽情享受端节餐饮的乐趣。三是赛马道祭祀。赛马道的祭祀是在端节到来之前,由寨老们议定,由村寨哪几个人负责筹备供品,由哪几个人负责设席,由哪几个寨老组织族老、寨老集中举行祭祀,选定司仪、祭师等。这个祭祀的设席时间,一般是在初一上午10点钟左右,由设席人带着3~5个碗及相应的筷子,将事先找到的青竹和芦苇,把芦苇打成草标与青竹捆绑在一起,插在赛马起步的赛道中央,然后在距青竹草标不远处的赛马道上,铺上一把新鲜的草,在草上自左至右,依次盖上3~5个碗及摆上筷子,就此初次设席结束。到了正午时候,马坡上聚满了四面八方的人群,由寨老组织参与赛马道祭祀的人群,带着祭祀器具及供品,到初次设席的地方,摆上祭祀所有器具及供品,这些供品有鱼包韭菜、素豆腐、糯米饭、新鲜的糖果,摆上适当的酒杯、筷子,在酒杯里斟满酒。祭祀席旁边围满了参与祭祀的寨老,司仪开始主持祭祀活动,祭师口念咒词,进行祭赛马道活动。

2.端节赛马

赛马,是水族端节最隆重的体育竞技活动。水族民间有一句俗语称道:“待客无酒不成席,端节不赛马不算有节庆活动。”水族端节赛马,水族称“挤马”。端坡(也叫马坡、年坡)上的赛马活动,一直以来场面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来的宾客,人山人海,不分族别,都是前来观看赛马的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不约而同欢聚端坡。最典型的算是塘州端坡和三洞端坡,每年在端坡上欢聚的人约有5~10万人(下雨人少,天干人多)。前来赛马的骑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长幼尊卑、不分村寨姓氏家族;参赛的马匹,不分大小高矮。赛马道,绝大多数是斜坡或陡坡,赛马的竞技加上速度是唯一获胜的标准。所有骑手骑着马匹在赛马道内举行竞技比赛,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每一个端坡,在赛马之前也要举行一个简便的祭典。寨老要在端坡上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隆重祭祀开辟端坡的祖先。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祈求保佑端坡赛马活动平安无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典完毕,由寨老骑着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后,方宣告赛马开始。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坡上的赛马道里互相冲闯拼挤,在抗争中向前挤并向赛道的坡顶冲去,谁先到赛道的坡顶,谁就是胜者。

随着文化的多元与发展,现在有些端坡也有一些赛马活动前的凑兴节目,如水族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对歌等活动。端坡,是水族端节赛马的特殊场所。端节轮流时间、端坡地名及过节的人群、分7批过节的情况如下:

(1)丰乐端节(或称套头端节)[农历八月(水历十二月)第一个亥日]。端坡:平寨端坡(丰乐)。过节的有丰乐的蒙姓、韦姓、胡姓等姓氏水族居住的村寨,以及普安的羊基中寨、亚耶的吴姓和都匀的基场、阳和的大部分村寨(基场端坡,赶戌日)。

(2)水东端节[农历八月(水历十二月)第二或第三个亥日]。端坡:内水东端坡(水东小学附近)、新各端坡(马鞍坡)、群力端坡(群力附近)、拉佑端坡(姑奴)、苗草端坡(奴挠)、马联端坡(马联附近)。过节的有水龙的拉佑、马联,大河的苗草,周覃的水东,三洞的群立、古城的韦姓。

(3)廷牌端节[农历九月(水历正月)第一个亥日]。端坡:姑考端坡(廷牌)、姑告端坡(廷牌)、岜果端坡(廷牌)、高逢端坡(廷牌)、恒丰端坡(恒丰)、板告端坡(三洞)、旁寨端坡(中和)、丘寨端坡(中和)、水龙端坡(水龙)、独寨端坡(水龙)、交德端坡(都江)、巫邦端坡(打鱼)、羊猛姑欢端坡(塘州)、丁寨的里寨端坡(塘州)、安塘大寨端坡(塘州)、麻念端坡(塘州)、下约端坡(塘州)、坝街端坡(坝街)、羊甲端坡(羊福)。过节的有廷牌,恒丰,三洞的板告、良村、桥村,合江的甲倒等村寨的韦姓村民,独山的天星、农力及周围的韦姓村民,中和的庞寨、西洋,水龙的水龙、独寨,塘州的阳猛、安塘、丁寨、灯光、下约,九阡的韦姓,都江的上江、甲雄,坝街,打鱼的平甲、排尧、大坝、介赖巫虾、排炮、巫不乡怎雅。以韦姓、王姓、张姓、杨姓、莫姓、韩姓等为主。

期间,过酉日的有羊福的排外、党虾,丹寨羊甲的韦姓、王姓,端坡在羊甲。过戊日的有羊福的排引、孔荣、丛木、石板等寨的韦姓,坝街的里高、西引、羊瓮的部分杨姓、潘姓、李姓,端坡在坝街。

(4)塘州端节[农历九月(水历正月)第一个午日]。端坡:塘州老端坡(塘州姑多,格八坡)。过节的有塘州的雄寨、石旺、塘州、梅育、拉下、拉海、中化、水平、塘赖、安塘的潘姓、王姓、韦姓、袁姓、欧姓、江姓,九阡的上水迭、板甲村系吕,上江的摆鸟、水坳的潘姓、杨姓、石姓,普安羊基一带的各羊、弯寨的潘姓村民。

(5)三洞端节[农历九月(水历正月)第二亥日]。端坡:三洞大端坡(三洞达便路边)、兰领端坡(三洞帽合山附近)、地寨端坡(水龙)、祥寨端坡(水龙)、姑早端坡(水龙)、拉旦端坡(中和)、松寨端坡(中和)、河寨端坡(中和)、姑引端坡(中和)、板庙端坡(中和)、巴卯端坡(三合的巴卯附近)。过节的有三洞的达便、水根、寨罗、定城、板闷、善哄、板南、板劳、梅山、板厘、板龙、古城,中和的中和村、松寨、拉旦、姑劳、姑引、甲化、庙良,水龙的地祥片区的地寨、祥寨、伟寨、孟寨、科寨,都江的上江附近的所有水族村寨,三合牛场的巴卯,拉揽的懂术,九阡的石板寨、鸾董、巴凯、水用,丹寨的高县排村,独山的交也(群力)等地的潘姓、杨姓、陆姓、石姓、王姓、蒙姓、韦姓等。

(6)牛场台寨端节[农历九月(水历正月)第二个未日]。端坡:梅蛇端坡(三合的台寨附近)、行赏及夭寨端坡(三合的夭寨坡)。过节的有三合的龙台、三纳、行尝等村的王姓、陆姓、潘姓、刘姓等。

(7)水昂端节[农历九月(水历正月)第三个亥日]。端节期间只有寨内活动。过节的有九阡的姑成、板甲,杨拱的水昂、水碾的石姓。

水族民间流传着端节赛马天的天气与来年预测歌谣。如:“套头端节,不计天干与下雨;水东端节有小阵雨,来年好撒秧;廷牌端节有小阵雨,来年好栽秧;塘州端节有雨,来年多有瘟疫;三洞端节有雨,来年烂稻草烂冬;牛场端节、水昂端节不计雨和晴。”

三、结语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的三都。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水历十二月至二月)。

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谷熟也”的本义。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水字写为“”,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古时候把一年分为热季和冷季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著特点。水历年终十二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节,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从端节举行的时间、祭祀活动的形式及供品的种类,充分体现了农业稻作文化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族端节是反映农业文化庆典的少数民族节日之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节日,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风情,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2008年、2010年、2014年在三都县城和三洞端坡组织举行了场面热烈隆重的“贵州三都·中国水族端节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有赛马、斗牛、赛龙舟、下水棋、斗高跷、扭扁担、龙狮表演等,参加人数万人。端节活动不但增强了民族意识和凝聚力,它还保持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团结。2006年6月,“水族端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