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黄平芦笙文化论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2662字

黄平芦笙文化论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黄平县建有贵州省唯一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陈展贵州各民族的节日文化。“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在黄平县召开,再适合不过了。感谢贵州省文物局、黄平县人民政府主办这次论坛,感谢承办单位和具体参与筹备工作的各位同志。

一、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这是苗族喜爱芦笙的真实写照。明天我们就要去参加谷陇“九月芦笙会”,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节日。记得我1978年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就应邀第一次参加了谷陇“九月芦笙会”。那时候民族节日刚开放,场面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大,芦笙团队没有现在这么多,但就当时来说,场面也是空前的。人山人海、美女如云,笙声嘹亮、激荡山谷。美丽的服饰,悠扬的芦笙,欢乐的舞姿,悲壮的斗牛,有趣的斗鸟,还有那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狗肉汤锅,深深地震撼了我。我虽黄平土生土长,那还是我第一次参加谷陇“九月芦笙会”。时隔30多年,这次算第二次参加谷陇“九月芦笙会”。

我出生在一个苗汉结合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苗族文化的熏陶。我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选择终身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可以说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其中就包括1978年第一次参加谷陇“九月芦笙会”,它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苗族文化太深厚了,苗族同胞太可爱了。已经过去的36年,除20世纪80年代初调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工作几年外,我都在一心一意地研究苗族,先后出版《中国苗学》《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世界苗族迁徙史》《苗学通论》《战争与苗族》《苗学通论续论》等著作。

我们知道,芦笙和芦笙文化遍及苗族三大方言区。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在节日里,苗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苗族无论迁徙至哪里,就把芦笙带到哪里,吹到哪里。现美国有30多万苗族人,家家户户都挂有芦笙,每逢红白喜事都吹芦笙、跳芦笙舞。

二、苗族芦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与女娲。在中国,伏羲与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仓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仓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悉合,其妹即来就兄。”大概是说,上古时期涨了一次大洪水,世上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幸免于难,这两兄妹无奈只好结成夫妻,再造人类,繁衍人烟。据闻一多、马长寿、芮逸夫、凌纯声、侯哲安等诸多历史学家考证,中国史籍记载之伏羲与女娲,源自苗族的《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

苗族《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的古歌中唱到:“洪水滔天后,寨上断人烟,只剩哥相两,只剩妹相芒。”哥妹俩因坐于葫芦里而免于难。后来,兄妹俩通过滚石相合而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这一对葫芦兄妹,中部方言苗族称相两和相芒,西部方言苗族称智莱和易明,东部方言苗族称傩公和傩母。三大方言中都有一部分苗族直接称伏羲与女娲。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都是把伏羲与女娲视作自己的始祖来崇拜。清初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

传说芦笙文化便起源于伏羲、女娲。《世本》载“伏羲作琴瑟”“女娲作笙簧”。《说文》载:“瑟,庖牺所作弦乐也。”《广雅·释乐》载:“伏羲氏瑟长七尺二寸,上有二十七弦。”苗家世代传叙:“勒努、都妞制笙鼓。”黔北《芦笙文化》开篇为:“盘古开天地,洪水滔天……伏羲去西天取来火种,伏羲女娲制人伦……”

屈原在《招魂》篇中写有“竽琴狂会,填鸣鼓些”。王逸注《楚辞》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好词,其词必作歌鼓舞……男女共舞。”《宋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清徐家千《苗疆闻见录》记载:“苗有踩鼓之俗,每于平地,置鼓中央,以老妇击之,年幼男妇则皆周环行走,且歌且笑,亦蹈亦舞。”《贵州通志》载:归化苗“两男对跳,四五女联臂围之,满场凡数百围”。《贵阳府志》载:花苗“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绕村而舞”。湖南《永绥厅志》载:湘西苗族“男外旋,妇内旋,皆举手顿足,其身摇动,舞袖相连”。

三、打造“万人芦笙舞”品牌

芦笙文化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芦笙会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芦笙节日不仅遍及苗族三大方言区,而且海外苗族也过芦笙节。目前世界上有1200多万苗族人口,苗族发祥地的中国有950万,其余200多万分布在四大洲的十多个国家。中国的苗族约有1/2定居在贵州,贵州的苗族约有1/2定居在黔东南。苗族大本营的黔东南,规模最大的芦笙会有黄平谷陇芦笙节和凯里甘囊香芦笙节。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千米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2014年的9月1日,贵州兴仁举办苗族“万人板凳舞”展演,10060名身着盛装的苗家儿女在广场欢快地跳起了规模宏大的板凳舞,经公证人员公证,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申报基尼斯纪录成功,并当场颁发了认证书。受兴仁万人苗族板凳舞成功申报基尼斯纪录的启发,我认为,黄平苗族完全有条件主打苗族“万人芦笙舞”品牌,创造基尼斯记录。

兴仁苗族大部分是清朝时从黄平、凯里、雷山迁徙过去的,以从黄平迁去的最多,现在说的还是完全的黄平苗话,苗族板凳舞也是随着迁徙而带过去的。兴仁苗族还不足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黄平苗族20.8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7%。兴仁3万苗族能打造出“万人板凳舞”,创造基尼斯记录,黄平20万苗族也能打造“万人芦笙舞”,创造基尼斯记录。

吹芦笙,跳芦笙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黄平苗乡声不断舞不息,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且芦笙乐曲、芦笙舞蹈历经历史长河的千锤百炼,动作粗犷豪放,潇酒自如,舞姿优美大方,腾、挪、蹬、跳,急骤如风,出神入化。由黄平打造“万人芦笙舞”品牌,创造基尼斯记录最有基础,也最有可能。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苗族歌舞、服饰醉人。精心打造“万人芦笙舞”品牌,创造基尼斯记录,不但可以提升苗族的影响力,扩大黄平的知名度,还可以震撼中国,影响世界。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