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浅析
贵州天柱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显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至今仍称为“文化沉积带”和“文化聚宝盆”。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会讲苗语、侗语、酸汤语、汉语4种语言,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保留了许多文化的原生态形式。天柱各族人民一直在为传承保护和发展本地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而努力,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一、天柱概述
天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清水江下游,黔东与湘西结合处。全县面积2201平方千米。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川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天柱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是“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和“中国观赏石之乡”。天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拥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被专家学者誉为“人类疲惫心灵休息的家园”“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县总人口42.51万人,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7%,是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市之一。天柱民族节日众多,有注溪社节、“三月三”“四月八”、祭牛节、吃新节、“七月半”、斗牛节、土黄节、侗(苗)年节、庙会等,其中四十八寨歌节为天柱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柱境内有大小歌场40多个,以阿婆坳歌场、渡马二十坪歌场、邦洞歌场、坪地歌场最为有名。民间傩文化技艺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蜚声中外。
天柱文化具有多元性。这里的文化多元,是文化变量不是特别鲜明,具有多样文化的互融。天柱自古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江浙文化传入黔东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逐渐形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天柱宗祠文化、族谱文化、碑刻文化、木商文化等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苗侗文化与汉文化的完美结合。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美丽富饶宝地的天柱各族人民,从古到今传承着尊老爱幼、注重培养人才、国事家事皆关心的优良传统。
由此,天柱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柱四十八寨歌节作为一种传统节日文化遗存,是体现天柱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具有如同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这里笔者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十八寨歌节作为天柱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发展的着眼点,在吸收专家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总结与探索。
二、四十八寨歌节概述
1.四十八寨
四十八寨是一个地域的集合名称,分布在清水江的中下游,四十八寨歌节是黔湘边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缩影。四十八寨歌节歌场众多,歌曲内容、唱腔及种类丰富。据调查统计,该歌节包括四大区域、四大唱腔以及著名的四大歌场。四大区域是:苗族聚居区、侗族聚居区、苗侗杂居区、清水江流域区。四大唱腔是:河边调、高坡调、青山调、阿哩调。四十八寨歌节中最著名的是四大歌场,即中寨四方坡、竹林龙凤山、茶亭四乡所、靖州四鼓楼,这四个歌场年代最久远,歌节场面最隆重。四十八寨歌节主要分布在贵州天柱的竹林、盆处、远口、社学,锦屏的三江、茅坪,以及湖南靖州大堡子、三秋的大部分村寨。四十八寨具体指的是:竹林、杨家、秀田、棉花、梅花、花里、新寨、楠头、高坡寨、地坌、凯寨、龙塘、麻阳、平茫、偏坡、中寨、抱塘、九福堂、侗腊溪、三门塘、地冲、大冲、坌处、凤阳寨、凸洞、地良、木杉、石洞、水洞、注溪、溪口、清浪、茅坪、三江、豪江、云洞、乌坡、合冲、令冲、大堡子、岩寨、岩湾、同乐、坳上、清山脚、鸡田、坪地、渡马。
2.四十八寨歌节缘起
四十八寨歌节历史悠久,经历了古代部落首领时代至三国、两晋的孕育发展期,至清雍正时期达到顶峰,明代至民国为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再兴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走向衰落,几经兴衰更迭,曲折发展。该歌节的发生、发展,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不能轻率地妄下断语。因此,对四十八寨歌节的历史渊源,我们只能从流传在当地的古歌记载中判定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流传于四十八寨的歌场起源《流离歌》唱道:“当初古人杨武王,武王手内开歌场。武王留下这条路,如今才得这般齐。”《流离歌》还载有:“歌场聚会不是今朝才兴起,自古留礼代代相传到如今。前人留下花盘古,如今才得这般齐。青山缈缈前人修路后人走,河水悠悠前人架桥后人行。一年四季四大歌场有根古,歌场礼仪不是今修是古留。”
四十八寨歌节由于分布范围广,包括的村寨多,各村各寨均有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歌手、歌师传授歌曲。由于所处村寨的不同,在传承上就有各种山歌调式、各种唱腔,但四十八寨的人都能听懂,也会这些唱腔。部分村寨还有自己的村寨起源歌,因而在歌场对歌时只要唱出一两句,别人就会知道你来自哪个村哪个寨以及你的姓氏。
3.四十八寨歌节主要内容
四十八寨歌节期间,无论是哪个民族、说哪种话语(侗语、苗语、酸汤话、汉话),歌场集会时借用侗语歌唱、交流。歌场集会以唱山歌为主,山歌分为一般山歌和玩山山歌两大类。一般山歌主要是反映侗族劳动生产、生活知识、历史知识的歌谣。如在过去,还有不少是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尤其是反映妇女生活的山歌,具有极高的历史、民俗研究价值。北部侗族方言区的侗族人民大都从事农业,兼营林业。在大量的山歌中,有不少是表现劳动生活、传授生产知识的歌谣。因此,山歌也是侗族人民生产生活技能传习的一种工具。
四十八寨歌节的玩山山歌主要是苗族、侗族青年男女在进行玩山社交活动时所唱的情歌。自古以来,苗族、侗族就有自由恋爱的习惯,青年人通过玩山及对唱山歌相互了解、交流感情、选择配偶。他们在劳动之余,或在节日、赶集日,人人盛装而来,聚集在僻静的山坡上、树荫之下,以歌谈心,以歌为媒。
歌场唱歌一般以村寨或家族为单位组成“歌堂”,歌堂以侃古歌为主。这一类的歌按有无完整故事情节分为叙事歌、抒情歌;按时间界限分为古歌、新歌。歌堂侃歌除了唱侗族传统内容的歌外,还有大量的以汉族历史故事为内容题材的套歌,如“唱三国”“唱说唐”“穆桂英挂帅”“唱毛洪玉英”“唱洛阳桥”等。歌堂侃歌主要是以歌交朋结友,以唱歌的方式比文才、比口才。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套传统的歌词和白话。
唱古歌、叙事歌和新歌是歌场对歌最大的特色。叙事歌是侃古的内容之一,通过对人对事的故事情节的叙述,激情满怀地歌唱一个故事。在叙述故事情节中,也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成分,把叙事与抒情高度结合,浑然一体。古歌,即唱古代的人和事的歌。古歌以摆古、叙事为主。新歌,即唱新时代的歌,唱新时代的新人和新事。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歌师、歌墩,其所会山歌之多,且出口成歌,尤其对侃三国、凤娇李旦、毛洪玉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历史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歌熟记于心,无一漏句,令人叹为观止。四十八寨歌节是北部侗族方言区先民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面貌具有活化石般的价值。
三、四十八寨歌节文化的原生态价值性及多元融通性
1.原生态价值性
“原生态”本意指科学研究意义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则催生出了极富价值内涵的“原生态文化”概念。在当今急剧展开的全球化背景下,由中国首倡的原生态文化概念,以其重视传统及回归本真之取向,强调自然与人文生态相协调,关注基于地域空间上的文化共生关系。今天,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贵州文化元素。四十八寨歌节是天柱最大的文化“富矿”之一。
四十八寨歌节无论从创造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上,都表现了不同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自古以来,四十八寨人民对周围丰富的生态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利用周围生态环境进行刀耕火种、采集与狩猎活动。因此,周围丰富的生态资源被视为“衣食父母”,勤劳的四十八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合理利用原生态资源、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原生态多样性,建构了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的重要基础。如在大量的歌节山歌中,有不少是表现劳动生活、传授生产知识的歌谣。此外,四十八寨人民基于一种朴实的自然生态观念,把森林、土地、河流、人等放在一个共生的、相互关联的和谐原生态系统中,由此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并与原生态环境建立了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四十八寨歌节的价值观与本地原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实现四十八寨歌节带动该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2.多元文化融通性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因而每个人都具有文化。天柱因“石柱擎天”而得名。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始,历代封建王朝积极推行移民实边、“与越杂处”政策,设郡县进行统治,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在强大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明代之前史家对天柱笔录甚少,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但从一些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中,可以窥见天柱开发的印迹。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天柱第一任县令朱梓在天柱东北角建新市镇(今瓮洞镇),筑宫殿数十间,募土著,聚客商,往来鱼、盐、木材泊舟于此,使之逐渐成为入黔第一港,文化汇聚于此。
天柱过去交通险阻,地处偏僻,使汉族、苗族、侗族文化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交融、渗透,又由于这种文化交流是以民族压迫为前提,苗族、侗族人民总是以本民族原生态环境下的地理优势所带来的灵活方式进行反抗。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移民政策、派遣官兵守护的同时,迁移汉民与其杂处而试图改变其思想。具体表现为:封建王朝全面推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及儒家文化;汉族的经济技术的传入以及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佛教、道教随儒家文化相继进入天柱,伴随着寺庙、庵堂建立,同时与苗族、侗族的原始宗教相交融,并渗透到苗族、侗族的伦理生活中;天柱苗族、侗族有语言无文字,汉文化传入后,借用汉字来记录苗族、侗族的诗歌、民歌成为必然,推进了天柱的发展。天柱传统文化是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等的复合体的呈现。当苗族、侗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渗透与大量传入,使苗族、侗族、汉族在封闭状态下交互融合的同时,更多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质。由此,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以及与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天柱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天柱各民族交往过程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正是在涵化的过程中,天柱各民族交往达到特定社会条件共生的状态。涵化理论与共生理论为多维度研究天柱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系。各民族文化交往、发展,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将之交融消化,变成本地区文化新的组成部分。天柱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实际上都是过去天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因素凝聚之结果。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的发展是在天柱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过程中实现的。
由此,天柱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构成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原生态价值性和融通性人文景观。鉴于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是一种适应四十八寨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经过代代沿袭相传的文化,对该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十八寨歌节具有了解历史、教化后人、凝聚该地区人民的向心力、鼓舞该地区人民积极向上、净化灵魂以及推动民族节日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功能。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四十八寨歌节的原生态价值性和融通性对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及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外来文化不断深入,一些民族传统节日淡化,场地越来越缩小,过去那种几万人、几千人参与的场面不复存在,加之外出务工者不学唱歌,所以四十八寨歌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在无声无息中消失的危险,其形势极为严峻。
四、四十八寨歌节文化的危机
四十八寨歌节由于受荆楚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形成了苗族、侗族、汉族相融合的独特节日文化。面对全球多元文化以及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四十八寨歌节正在该地区年青一代人中面临现实的流失和淡漠化。如该地区的语言、服饰、歌词等濒临失传。笔者调研发现,四十八寨歌节发展比较缓慢,传承后继无人。对该地区歌节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是刻不容缓,政府部门已经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四十八寨歌节保护对该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四十八寨地处偏僻、多山,山清水秀但交通不发达。歌节是该地区人们长期实践生活的精华,保护四十八寨歌节有助于保护该地区人民的利益,使该地区的原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保护四十八寨歌节文化有助于增强该地区人民的社会竞争力,为该地区人民争取更好的原生态生存条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有助于四十八寨歌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第三,保护四十八寨歌节有助于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四十八寨歌节包含内容丰富,以歌节传承、发展为特色的节日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力繁荣发展该地区的歌节文化,是增强四十八寨所涉及周边地区的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天柱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十八寨歌节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四十八寨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冲击,保护四十八寨歌节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挑战。天柱群众在科技信息的高速传播下,文化兴趣发生转移,从而导致四十八寨歌节生存空间缩减。另外,苗族、侗族人民对本民族节日文化的自觉还不够强,对本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如果遭到不适当的开发保护,任意改变四十八寨歌节的内涵以迎合时尚,就会严重扭曲、损害四十八寨歌节的本来意蕴,就会加剧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毁灭。
鉴于四十八寨歌节保护的目的,笔者将从立法保护、整体保护、活态保护、旅游保护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四十八寨歌节的文化保护。
1.立法保护原则
立法保护是保护四十八寨歌节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是指从政府层面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从当前贵州立法实践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1年5月1日已经正式施行,此条例的实施对保护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当前人们对四十八寨歌节的淡化,现代科技文明的涌现,电影、电视、电脑等不断进入四十八寨地区,外界的多元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媒介迅速进入四十八寨,使原来封闭的村寨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逐渐淡化。如四十八寨的各个村寨的人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以玩山唱侗歌来谈情说爱,到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淡化”。现在多数青年已不会讲侗语、苗语,也不穿本民族的服装,更少见过去那种玩山以及对歌的独特恋爱方式。在四十八寨各村寨,大多数男女青年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更别说唱侗歌、苗歌。由于节日文化保护跟不上,阻断了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的传承,现在民间传承人的老化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均,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人才出现严重断层。由此可见,贵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四十八寨歌节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整体性保护原则
为比较和分析起见,习惯上把四十八寨歌节各项活动分解成看起来分离的各个部分。这种区分是武断的,因为四十八寨歌节是系统的,所以始终如一地保护文化的某一方面,也有必要保护其他方面,歌节的各个方面必定合理地整合在一起。整体性保护是指我们在对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遗产实施抢救和保护时,要完整保存歌节文化的原有形态,防止割裂节日文化自身或将其从与之存在相联系的四十八寨各自的文化空间中剥离出来。因此,整体性保护原则至少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中各组成部分实施整体保护;二是对四十八寨歌节所生存的文化空间实施整体保护。
四十八寨歌节是一个综合性的节日文化载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节日文化形态,它不仅包括歌节的对歌、服饰、歌舞、技艺、斗鸟、斗牛等形式,还包括节日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融合、伦理教化、宗教情感和审美理念等文化内涵。正是歌节包括这许许多多的内容,丰富了四十八寨歌节这一文化载体,共同构成了四十八寨歌节所不可或缺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核。这些内容作为四十八寨歌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四十八寨歌节重要的传承载体和文化展现,具有同源共生、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性,是四十八寨歌节的节日文化共同体。因此,我们在保护四十八寨歌节时应当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不能只重视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中的某一部分。目前,有的歌场只重视玩山对歌方式,已经显露出了割裂同源共生的倾向,这是值得警惕的。
整体性保护原则的另一个要求是四十八寨歌节所生存的四十八寨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四十八寨歌节的节日文化表达方式有规律地进行,它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组织节日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简而言之,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空间就是节日文化生存发展以及传承的空间。
强调保护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就是强调对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村寨的保护。这一原则的强调是由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本身的活态性决定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要求我们在对节日文化进行保护时,不能只顾及节日文化本身,而必须对节日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
3.活态保护原则
活态保护原则是指利用民间社会固有的传承力,保持四十八寨歌节的持久生命力,将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苗侗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苗侗民族个性、苗侗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它依托于人的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节日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由此可见,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作为苗侗民族的精神创造,它是一种活态生命的存在,是“活的生活文化”。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存在,是一种逝去的历史或文化的“残留物”,而四十八寨歌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深深扎根于天柱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历史中,作为一种活态的生态文化传承,体现天柱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特质和价值。
当前,在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中的一些做法,忽视了活态保护原则的重要性。如一谈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十八寨歌节的保护,往往以拍摄多少盘录像资料、出多少本书作为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尺度。通常工作中这种量化标准的反复出现提醒我们,要想保护好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应当在保护的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真正树立这样一种活态保护的观念:将四十八寨歌节文化遗产搜集并记录下来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想让这些活生生的节日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弘扬下去,促进当地群众的经济文化发展。四十八寨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全部的生命力存在于孕育它的苗族、侗族人民之中,并在精神、情感和日常行为上与他们融为一体。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四十八寨歌节文化才具有强劲的生命活力。因此,能否真正地使四十八寨歌节在其原有节日文化空间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弘扬,是否真正地促进四十八寨地区人民经济文化的繁荣,这应当成为判断是否得到科学保护的最佳尺度。
4.旅游产业保护原则
侗族文化专家邓文敏教授说:民族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先行。四十八寨歌节作为天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天柱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今后带动天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自治州党委、政府采取党政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推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文化发展,这给天柱发展四十八寨歌节生态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平台。四十八寨歌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原生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具人无我有的唯一性。原汁原味的四十八寨歌节体现出来的歌节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舞文化、技艺文化等,为天柱旅游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内涵,是吸引大量游客到天柱旅游的驱动力。对四十八寨歌节的相关旅游产业联合进行区域性保护,使歌节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得以整体性保护,探索出天柱四十八寨歌节旅游的有效保护模式。
打造四十八寨歌节旅游可以影响和提升天柱的经济文化发展,成为天柱提升在黔东南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融入文化普同化的全方位展现。同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又处于原生态保护区的前沿,经济社会发展也随着民族文化的研究深入向前推动,这种“双重性”的时代机遇发展特质,塑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兼容性”。在四十八寨歌节活动中注意挖掘本地区原生态文化内涵,突出展示其独特的个性色彩,同时依托侗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质来塑造独树一帜的四十八寨歌节形象。或许通过四十八寨歌节等一系列特色民族节日旅游活动,能给天柱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增添另一种发展活力及机遇。
同时,我们应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四十八寨歌节的保护还包含着诸多悖论。保护的概念本身首先就是一个悖论。保护的原本意思就是维持原状态,让它停留在某一时空。这里悖论出现了,运动是绝对永恒的,四十八寨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会往前走,必定会有新形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对待四十八寨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六、结语
文化基本上是确保一群人持久幸福的维持体系,只要它以其成员发现的合理实现方式确保社会的生存,它就可以被称为成功的。因此,在全球化背景及多样性的传统节日文化面前,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天柱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对四十八寨歌节内涵与节日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创新性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四十八寨歌节在当下语境中不断寻求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不断调适、强化着其所承载的节日文化传承功能,使得丰富的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和历史遗产在更广阔的空间得以保存、传承和创新。为此,在天柱形成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营造全民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保护与传承、发展四十八寨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人人都要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为我国多元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