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佛山大学教授龙建刚先生在《苗学呼唤大学者》一文中记:“几个月前,我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一个橡胶园里看见一群正在劳作的亚洲人,走近一看,那些树上居然悬挂着我熟悉的芦笙。哦,同胞!他们是三十年前从老挝移民此地的苗族。得知我是中国来的同胞,他们当即吹响芦笙,把我拥回家里,并唤来更多的同胞通宵达旦地歌唱和攀谈。如此景象,石头也会流泪!”“苗族是一个典型的跨国民族——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澳洲,整个世界都可以听到芦笙的旋律。” [1] 这是一幅为之动容的画面!苗族无论在动荡迁徙的岁月,还是安居乐业的年代,离不开的是芦笙,放不下的是芦笙,视芦笙为生命,芦笙早已融入了苗族先民的血液!这就是苗族,这就是苗族芦笙!
一、苗族的象征
苗族热爱芦笙,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在传说中芦笙是苗族的母亲;在古代战争中芦笙是战斗的号角;在和平年代,在日常生活中,芦笙是逢年过节、丰收喜庆、婚丧嫁娶、谈情说爱、迎亲送客时用以表达情感的工具。从古歌、传说到日常生活无不留下芦笙的烙印,苗族离不开芦笙。《阚子》说“楚笙冠中国”,说明苗族先民不仅吹芦笙天下第一,而且也反映了苗族芦笙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具有长久性、广泛性、深入性、独特性。难怪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说:“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有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芦笙。有了芦笙,便有了芦笙文化。苗族芦笙文化中的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词、芦笙音乐、芦笙舞蹈、芦笙表演、芦笙堂、芦笙节等等,都表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艺术审美情趣,是天下苗族认同的精神家园。所以,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苗族的象征。
二、苗族芦笙文化交流分期
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苗族芦笙扮演了重要的外交角色,她是和平的使者,是团结的化身,是友谊的桥梁。苗族芦笙不仅盛行于贵州,流行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等省区,而且已走向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走向了世界。芦笙不但属于苗族,属于中华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关于苗族芦笙文化走出苗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认为可分为4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初
早在18世纪前,我国的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以后,又促进了其他自由簧乐器的产生。1810年,法国乐器制造家格列尼叶制成了风琴;1821年,德国布希曼发明了口琴,次年又发明了手风琴。1902年,日本著名学者鸟居龙藏博士到贵州考察40天,拍摄170余张照片,采集了16件民族文物如芦笙等,现藏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处。
2.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60年代
新中国成立不久,实行民族平等,苗族人民翻身做主人,以少数民族(包括苗族)舞蹈家和民间艺人为代表,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走出苗乡,走出国门,与邻邦沟通交流,联谊示好,架起友谊桥梁。1950年,东丹甘被选拔为“西南各民族国庆观礼团”成员,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的观礼和游行,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表演芦笙舞,向毛主席敬献芦笙,表达苗族人民的深情厚意,也由此立下改革芦笙、宏扬芦笙的志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还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解放军代表团。他是最早将芦笙艺术从边疆传到内地和最早传向世界的芦笙演奏家。1951年,苗族舞蹈家金欧、吴廷杰带着苗族芦笙舞《斗鸡舞》,到朝鲜慰问中朝将士,受到中朝将士和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金日成说:“中国苗族芦笙舞是团结、友谊的化身,它象征着朝中人民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战斗情谊。”此外,金欧还曾到苏联、东欧各国访问演出,很受欢迎。1954年,苗族舞蹈家、芦笙手杨正兴、也火等人,在波兰华沙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他们的芦笙一响,就迎来各国朋友的掌声,“苗族芦笙舞”把联欢节推向了高潮。1956年,贵州著名民间芦笙手杨炳芳、张文友等人,带着苗族芦笙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他们上场表演,全场掌声不断,深受各国友人和苏联人民的好评。1957年,苗族芦笙演奏家、舞蹈家金欧随周恩来总理到东南亚各国进行友好访问。金欧的芦笙表演,受到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年,贵州普定的熊永林、水城的张文友、雷山的杨炳芳等艺术家由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率领,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联欢节,他们表演的苗族芦笙舞蹈赢得各国朋友的热烈掌声。苗族芦笙手被外国艺术家赞誉为“民间天才的舞蹈大师”“不可思议的民族艺术家”。 [2]
3.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80~90年代末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以民族歌舞团体为代表,参加世界各国艺术节,充分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1979年,日本民族学者代表团抵贵州访问及收集民族展品。贵州为日本民族学博物馆提供苗族男女服饰、苗族乐器芦笙和铜鼓等。1982年,贵州仁怀的王志良随中国民族民间体育代表团出访苏联,他精彩的芦笙舞被苏联录制成电影纪录片在苏联各地放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苗族舞蹈家吴廷杰,曾到朝鲜、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访问,他把优美的芦笙舞传到了五湖四海。1988年7月,应国际民间艺术节总部组委会的邀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吴廷杰、杨林等带着芦笙舞《芦笙节》等节目前往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三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深受组委会的好评和各国友人赞赏。国际民间艺术节的主持人(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秘书长)法格尔称赞:“中国苗族的芦笙舞不但有着浓郁的民族性,而且有很广泛的世界性和时代性,很有东方的艺术魅力。”“其出神入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国际艺术水平。” [3] 1989年,应加拿大和美国世界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以贵州省民族歌舞团为主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前往加拿大和美国参加世界艺术节。艺术团表演的苗族舞蹈《芦笙场上》和杨昌树的芦笙独奏一出场,就掌声不断,受到热烈欢迎。1989年6月,以苗族青年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一行13人,应邀参加为纪念华盛顿州建州10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苏联、日本、德国四国艺术节,代表团表演的芦笙舞轰动斯波坎市,深受外国友人和美国人民的好评。1992年6~8月,贵州民间艺术团带上15个苗族芦笙歌舞节目,赴荷兰、比利时参加30多个国家艺术团参加的国际民间艺术节,苗族芦笙演奏家龙世忠、李成富、杨胜德、杨光磊、吴正祥等演奏的芦笙和跳的芦笙舞,西欧观众称赞说:“中国苗族文化既有歌又有舞,还有自己的民族乐器(指芦笙),非常独特。”“如果没有中国艺术团的到来,我们的艺术节是不完全的。”《林堡日报》评论说:“这次中国贵州民间艺术团给观众的印象是,穿的服装很漂亮,尤其是他们的精彩表演,可以看得出他们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他们把中国贵州超过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表演出来,真是个奇迹。”芦笙艺术给国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 [4] 1994年10月,美国苗族同胞,手捧芦笙,不远万里,飘洋过海,走向中华国土参加国际文化研讨会,向同胞作了精彩的芦笙歌舞表演,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4.第四个时期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贵州迎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创富民兴黔的新时期。贵州在积极打造“芦笙节”“多彩贵州”等品牌的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999~2012年,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芦笙节吸引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游客数以万计,芦笙节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沉淀,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使中外游客为之倾倒。芦笙节一年一届,越办越红火,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众人魂牵梦萦的一个重要节庆,成为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 [5]
2005年,贵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丹寨的苗族锦鸡舞、贵定的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和长衫龙、纳雍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苗族芒筒芦笙(丹寨)、苗族芦笙舞(雷山、关岭、凯里、榕江、水城、乌当)、苗族跳场(花溪)、苗族采花节(盘县)、甘囊香苗族芦笙节(凯里)、苗族跳花节(安顺)、都柳江苗族鼓藏节(榕江)、苗族翻鼓节(丹寨)、苗族吃鼓藏(从江)、谷陇九月芦笙会(黄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花溪、丹寨、凯里)等先后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芦笙舞在“多彩贵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台江姊妹节、雷山苗年节暨鼓藏节等重大节日上都有上佳表现。《多彩贵州风》是一台贵州的大型民族歌舞诗,以享有盛誉的苗族反排木鼓舞、苗族锦鸡舞《春暖花开》、苗族男子群舞《岜沙邦哟生》等20多个节目组成的舞台艺术精品《多彩贵州风》,整体地反映了贵州民族文化遗产底蕴之丰厚和多样性,向世人展示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引起了世人对贵州的关注。2006年1月22日,新版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在贵阳隆重推出。2006年9月~2007年1月,《多彩贵州风》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成都、温州、兰州、深圳等全国20个重点城市进行了巡演。2007年,《多彩贵州风》赴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韩国、法国演出。2012年2月在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Bruce Mason Centre(布鲁斯梅森中心),《多彩贵州风》绚丽亮相,即刻赢得异域观众的青睐与掌声。《多彩贵州风》在海内外商演逾500场,观众达50万人次。以芦笙为代表的贵州原生态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各族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芦笙文化为提高贵州知名度,树立贵州崭新形象,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富民兴黔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结语
纵观苗族芦笙的历史,笔者认为,苗族芦笙经历了创造、传承、交流、改良、发展的过程。芦笙在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中,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神奇和精彩,苗族芦笙“轰动世界”,国外人民赞不绝口,苗族芦笙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苗族的象征”“世界民族的艺术”! [6] 因此,要让苗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芦笙文化既是苗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苗族芦笙走出山门,走出贵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先后在国内、国际获得了许多大奖,为贵州、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与此同时,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走出去,请进来,创造了中国芦笙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子,显示了苗族芦笙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充分发挥了和平、友好、团结、友谊的桥梁作用。苗族芦笙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得益于苗族人民对芦笙的热爱和民间艺术家对芦笙文艺的执着守护,得益于以金欧为代表的苗族芦笙舞蹈家、以东丹甘为代表的苗族芦笙演奏家、以余富文为代表的苗族芦笙改良家、以杨昌树为代表的苗族芦笙教育家对苗族芦笙文化的继承、弘扬、传播和创新,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得益于伟大的时代!
[1] 龙建刚.苗学呼唤大学者[J].苗学研究,2010(3):卷首语.
[2]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苗族文化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397-402页.
[3] 杨光全.论苗族芦笙文化的国际地位及开发对策[C]//马伯龙,杨昌树.金芦笙.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3页.
[4] 李葆中.凯里的国际名片——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J].当代贵州,2012(14),403-406页.
[5] 李葆中.凯里的国际名片——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J].当代贵州,2012(14).
[6] 杨光全.论苗族芦笙文化的国际地位及开发对策[C]//马伯龙,杨昌树.金芦笙.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