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姊妹节文化内涵之探析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5366字

苗族姊妹节文化内涵之探析

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历史上由于战争和天灾或其他原因,几经迁徙,分居世界各地。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总人口1000余万人,其中贵州最多,400余万人,而在贵州苗族人口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又约占了其中的1/2。

尽管历史几经变迁,社会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在许多苗族居住地区,仍然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很多的文化品种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苗族乡寨里,其中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下面就苗族姊妹节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特点、特征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苗族姊妹节,是汉语对这一苗族传统文化的称谓。苗族姊妹节在施洞一带苗语方言自称为“垄嘎粮”,“垄”意为吃,“嘎”意为饭,“粮”意为了却姊妹、朋友、恋人之聚的心愿。“垄嘎粮”意为“吃姊妹饭”节,为方便和统一,以下均称为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从时间的选定到节日中的捉鱼、吃鱼、蒸煮五彩姊妹饭、踩鼓、“游方”讨姊妹饭等活动,都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苗族姊妹节具有广泛的空间和时间的特征

据苗族古歌记述,过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从农历的正月间至四月间,因地区、村寨的不同也分别选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过,但其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都是以男女青年会聚恋爱方式为主。故人称为“情人节”。

在贵州台江境内:革一、大塘、台盘一带,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日过姊妹节;坝场、平兆、革东、良田一带农历二月十五日过姊妹节;方召一带农历三月间自选日子过姊妹节;台拱、老屯、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过姊妹节,反排、巫梭一带农历四月间自选日子过姊妹节。以施洞地区为中心的清水江沿岸的苗族村寨的姊妹节,节日时间长(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有3天),规模大,观众云集数十万人,最具代表性,是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尽管台江苗族姊妹节,因各地区、各村寨而异,所选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同,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节日总体时间都选在春季。这一季节对于当地苗族社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农事而言,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各种谷物播种之初,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相对处于农闲之际,安排社会娱乐活动正是好时节,也是姑娘小伙郊游恋爱的好时机。《周礼》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当地的姊妹歌也唱道:“二月里来到,三月悄悄上。寒流促春风,屋角樱花开,红杏藏山中,里外闻飘香……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苗族姊妹节时间的安排,一是反映了苗族先民对人与自然生产、生活协调统一的有机结合的安排,二是反映了上古苗族社会仲春之时男女青年集体郊游婚恋情爱的安排。尽管历史发展历经数千年,但这一古风仍然沿袭至今。

二、苗族姊妹节具有广泛社群基础的妇女集体策划、集体组织、集体参与的社会特征

大多数民族节日活动,大都由男性组织策划,并由之对活动的地点、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进行选择、安排、控制。但在台江的苗族社区,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苗族姊妹节必须是妇女集体策划、集体组织、集体参与,而且不设定族内族外或年龄、性别的限制,只要愿意按照集体设定的礼仪、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参与,都是欢迎的。

由此可见,苗族姊妹节这一社会特征是由母系社会演变而来。在母系社会里,一切家政和社会事务均由女子掌握与控制,男人处于从属地位。现在的苗族姊妹节,一切活动均以女子为主体,男子仍然从属之。故苗族姊妹节是母系社会遗风的表现。

三、苗族姊妹节,具有以女性为主体,展示女性才能、智慧、美丽和寻求爱情的特征

苗族姊妹节这一习俗虽然由母系和母权社会演变而来,但从来都是以女性为主体,展示女性的才能、智慧、美丽和寻求爱情为特征的。

(一)备制五彩姊妹饭,是苗族姊妹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和标志

节日临近,姑娘们为制作五彩姊妹饭,三三两两邀约到山坡上采摘姊妹饭花和乌米叶等植物,并将其洗净,然后分别用大锅盛水,将捣碎或不捣的植物叶放在其中,或煮或浸泡出各种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的汁液来,再分别泡浸糯米一夜,使色彩浸透米粒,第二天再用清水洗去米粒表面的各色彩,以免互相沾染,再上甑蒸煮,这样芬香可口的五彩姊妹饭就制成了。她们认为:五彩中的绿色代表自己美丽的家乡,红色象征昌盛发达,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紫气东来,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因此,制作五彩姊妹饭是她们表情达意、馈赠情郎的特别礼物。除此之外,五彩姊妹饭也是家庭接待客人必备的美食,也是赠送客人的重要礼物。她们还认为吃了五彩姊妹饭,当年能避免蚊虫的叮咬。

(二)捉鱼、吃鱼是姊妹节的一项重要礼仪习俗

施洞苗族姊妹节即农历三月十五日当天,天刚放亮,姑娘们简装打扮,集体邀约到邻寨去,与寨子的后生们下田捉鱼打平伙(聚餐),无论哪家的田鱼都可以捉。下田捉鱼时,姑娘、小伙或戏水,或说或唱,相互戏谑,谈情说爱,之后如受小伙们之邀就到男生寨子煮吃,或回姑娘家煮食。当地的居民认为吃鱼象征人丁兴旺,昌盛发达。吃鱼风俗是苗族祖先对生殖崇拜和婚配的一种象征。鱼类象征活跃状态的男性生殖原理,水也是性的象征。可见姊妹节中姑娘与小伙捉鱼、吃鱼的风俗,是远古人类的性崇拜及生殖繁衍崇拜的遗风表现。

(三)姑娘们穿刺绣花衣、银饰盛装是姊妹节最重要的礼仪

节日到来,姑娘们个个穿刺绣花衣和银饰盛装,这是她们接人待物重要的礼仪,也是她们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与智慧的大好时机。

每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凡没有刺绣花衣和银饰盛装的姑娘,节前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前的更长时间,父母就为其忙碌准备起来。父亲忙着筹钱为姑娘打造银饰或购买银饰;姑娘和母亲则急着刺绣花衣。因为一套银饰盛装很昂贵,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多万元,有钱的人家,可以当年购买、打制,无钱的人家要靠几年的积蓄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置办。因而往往一套银饰盛装由母亲传给姑娘,再由姑娘传给下一代,旧了再翻新,但无论是翻新或新打制,都需要数月以上作准备。刺绣花衣也是如此,绣一件上乘的花衣至少半年以上。值得赞美的是:她们的刺绣花衣和银饰配件,技艺精湛、构图巧妙、色彩鲜艳、图案造型栩栩如生。刺绣图案造型丰富多彩,有的鱼纹样,有的龙纹样,有的花草树纹样,有的鸟、虫纹样,有的水纹和几何图纹样等。因为苗族没有文字,是苗族妇女用她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刺绣构图方法把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了下来。这些图案的文化含义有的反映祖先迁徙的线路,有的反映苗族祖先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有的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历史画面,有的反映了苗族男女青年爱情婚姻的美好生活,有的则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各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心里企盼等等。苗族这一文化景观被世人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所以,当地居民认为:自己的姑娘在节日中能穿一套刺绣银饰盛装就最为漂亮,最为合群,同时也最能体现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富有。没有刺绣银饰盛装的姑娘在节日中踩鼓就上不了场,认为自己不如人家姑娘漂亮,只好站在侧边观看。所以,一切都要赶在节日到来时为姑娘准备就绪。

(四)出嫁了的姑娘回娘家,是苗族姊妹节一项重要的习俗礼仪

凡出嫁的姑娘,在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到来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和自己的丈夫,带着孩子,或挑鸡、鸭、鹅,或挑肉、酒,或挑其他礼品在节日当天回到娘家来过姊妹节。这一习俗应源于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环太湖地区先民们情爱婚恋生活的历史。当地有一首民歌唱词大意是这样叙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姊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姊妹情。”此外,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又道:“原来苗族住在东方水天相连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生活困难,有一部分人要向西迁移。但是已经出嫁的姑娘不能回来,就把她们接回来同姊妹们一起捞鱼虾聚餐,团聚几天后,嫁了的回婆家去了,未出嫁的也嫁了,要迁的也走了。”姊妹节姑娘回娘家这种古风遗俗在历史发展中已固定成一种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台江地区从未间断过。

(五)踩鼓是女性集体参与谈情说爱的重要方式

在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日的这天,上午捉鱼回家后的姑娘们,主要的礼仪就是梳妆打扮。在母亲的帮助下,头戴银冠,耳配银环、银坠,颈挂银项圈、项链,身穿花衣配银片,手戴手镯,脚穿绣花鞋,打扮十分妖娆艳丽,个个亭亭玉立,从几十里外云集老屯寨参加第一天的踩鼓,第二天(农历三月十六日)又云集施洞的杨家寨踩鼓,第三天(农历三月十七日)再次石集偏寨踩鼓一天。

施洞地区苗族姊妹节之所以选定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举行活动,传说是为纪念金党、窝炯的婚恋关系而举行的。当地的民间故事是这样传说的:过去有一后生是杨家寨人,叫金党,一位姑娘是老屯黄泡寨人叫窝炯。两人是姨妈亲,悄悄地谈上了恋爱,后被女方父母发现竭力阻止,他俩往来十分不便,为冲破父母的阻挠,于是商量:第一天会面安排在距女方寨子不远的老屯寨并邀约伙伴一同前去踩鼓(这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十五日);第二天与第一天一样,又邀约大伙来到男方的寨子——杨家寨聚会;第三天相互送别到偏寨,眼看就要分别了,大家依依不舍,意犹未尽,于是就在偏寨再聚会一天。以后就年年照此惯例分别在这一时间、这一地点,举行踩鼓社交活动。现在这一活动吸引观众达数十万人。

施洞地区的踩鼓时间和地点虽然发生在当地,就其源流,这一踩鼓活动应源于长江流域、环太湖地区,在苗族迁徙史诗《溯河西迁》中有所描述。这种群体郊游,以舞交谊的活动,是上古社会群婚制的真实写照,正如《诗经》描述的“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一样,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合群欢生育繁衍的浪漫世界。

(六)“游方”讨姊妹敘是男女青年婚恋的直接方式

“游方场”是苗族每个村寨特定给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固定场所。“游方”讨姊妹饭是姊妹节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另一种方式。“游方”与讨姊妹饭在节日之中两者是结合一起施行的。节日期间每至夜幕降临,远方来的后生到姑娘寨子的“游方场”,吹木叶、口哨发信号,邀约姑娘们会集,双方通过情歌你唱我答、我唱你答、一来一往的演唱方式,互相沟通交流,合意者就建立双方的恋爱关系,不合意者就作为一般朋友认识交往。这是以个人参与集体谈情说爱的最重要方式。夜深人静,约会行将结束,小伙们就开始向姑娘们讨姊妹饭。此时姑娘们怀着种种心愿回家,或用竹篮,或用毛巾或用其他器具,把五彩姊妹饭装在其中,并放上有象征意义的相应信物标记,如:饭里藏松针,代表针线,暗示后生以后回赠姑娘绣花针和绣花线;挂竹钩,暗示用伞酬谢,挂几个钩就回送几把伞,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钩,则表示希望日后与姑娘来往;放椿芽,表示姑娘愿与后生成婚;放棉花,则暗示姑娘很思念后生;放芫荽菜,其意和暗示与椿芽相同;放棉花和芫荽菜,则表示急切成婚心情;挂活鸭,则希望日后后生回赠一只小猪给姑娘饲养,以备来年吃姊妹饭时,杀给大家吃,再度联欢;若放辣椒或大蒜,则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或绝交。这种讨姊妹饭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最含蓄而又直白的表达方式。此外,讨姊妹饭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凡是自家的客人行将散去或过去相好的情人行将别去时,主人会用器具装上五彩姊妹饭,但没有那种暗含信物,直接送给客人。

四、苗族姊妹节具有强化社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苗族姊妹节除以年轻男女婚恋活动为主外,它也是苗族社会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舞台。

(1)苗族姊妹节是自由、平等、团结、博爱等原始、客观的政治活动行为。节日活动中,无论是族内族外的人,认识与不认识的人,还是老的、少的都可以参加,都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和接待。如在踩鼓活动中,会的走到前面跳,不会可以跟着后面学,无论会与否都不会被人排斥。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一切来参与活动的人都得到尊重和保护,一切都是平等、自由、团结、博爱的。如:对不讲团结、不讲文明的人,都要受到谴责和反对。因而姊妹节在政治上没有排他性,故使社会秩序稳定、和谐。

(2)文化活动的表现。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口传身授的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这种口传身授的文化,主要通过节日聚会,或生产与生活的空隙、休闲中来交流、传播、传承的。如踩鼓舞蹈,可在姊妹节踩鼓活动中互相交流和学习,各种诗歌可以通过酒席中来传唱和交流,年轻人的情歌可以通过“游方”对歌来交流、学习、传承。各种民间的编织、银饰、刺绣、服饰制作等技艺可以在姊妹节活动中互相借鉴、传授、学习提高。

(3)社会经济活动的表现。集市最初源于各种聚会,姊妹节就是苗族社区最重要、最特殊的聚会之一。在过去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苗族社会里,集市是很难形成的。在台江施洞地区,正因为有了姊妹节,每年数万乃至数十万观众云集于此,各种物贸交易就是当今集市最早的雏形。现每逢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各种交易频繁,客观上直接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苗族姊妹节是古风遗梦展现最为充分的节日,是男女情爱奔放的节日,是“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