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南的民族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7520字

黔东南的民族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

我国有着5000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在绚丽多姿的宏观大文化体系中,衍生了无数精彩纷呈的微观分支文化,诸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理学文化、科技文化、军旅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等等,浩如烟海,灿若星河。其中的节日文化,就是当今所指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传承至今的大小节日总数达6000多个。现在之所以称其为“传统节日”,其含义很明晰,说明各民族节日的产生,年代久远,世代延续,直到如今。这些节日是历代各族人民在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寻求精神寄托和享受中创造出来的,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各个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并长期延续的的支撑和纽带。经过千百年岁月洗礼和风雨涤荡的民族传统节日,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无限的、令人向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国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汉族、苗族、侗族为主的20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数量之多,内容之丰,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贵州乃至全国也是屈指可数、比较罕见的。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共筑伟大中国梦的今天,对如何了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何科学利用节日文化资源有效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课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取得实际成效。

一、异彩纷呈的民族传统节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辖首府凯里及雷山、台江、剑河、黎平、从江、榕江、镇远、黄平、施秉、锦屏、天柱、三穗、岑巩、麻江、丹寨等16个县(市),面积30337.1平方千米,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回族、彝族等20多个民族。这里苗岭与武陵山脉相连,山川雄奇秀美,素有“千里苗疆”之称,“歌舞海洋”之誉,堪称我国西南大地上的一片古老神奇而又青春焕发的土地。尤其使人赞叹的是,这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宝藏。

(1)民族传统节日的存量数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汉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现在传承下来的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大小民族传统节日数量约270余个。其中镇远、雷山、黄平、台江、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均达20个以上,而其他县也有10个以上,民族传统节日数量之多为全省之首。这一地区史源悠远,历代朝廷屯兵开拓,汉民移居与苗、侗少数民族大量聚集杂居融合,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影响,是民族传统节日数量居多的主要原因。

(2)民族传统节日的命名称谓。民族传统节日命名由多种情状缘由而定。如祭祀民族先祖、欢庆春播秋收吉利丰盈、朝拜祈求神佛、纪念民族英杰、颂扬忠贞爱情、祭奠传奇人物等等。节日的称谓主要由各民族自己的先祖亲赐,或由德高望重、睿智贤明的族人头领共同商定,也有的是在民间祭祀活动的流传中自然形成。绝大多数节日称谓只有一种,而少数节日称谓有二三种。所有的节日称谓形象贴切,朴实无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

(3)民族传统节日的合理分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川纵横,地形复杂,幅员广阔。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汉族人口占多数,多集中在镇远、施秉、三穗、岑巩、锦屏等县城镇地区。苗族人数次之,多聚居于凯里、雷山、台江、黄平、麻江、丹寨、黄平等县(市)广大乡村。侗族人数次于苗族,多集居于黎平、天柱、榕江、从江等县广大城乡。这样的分布构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大民族分布既集中又分散,既融合又独立,既自然又协调的中性格局。因而使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自然分布可遍及整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各个角落,如同波逐浪涌,此起彼伏,一年四季节日不断,持久连绵。

(4)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丰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名列贵州前茅,其节日内容与质量也丰富优质。例如镇远的元宵龙灯会,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出灯,元宵节达到高潮,有亮牌灯、扎故事、踩莲船、玩蚌壳、踩高跷、耍狮子、舞硬龙、跳花灯等10多项传统艺术表演,观灯者数十万人次。镇远的端午龙舟节,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距今300余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县城舞阳河上有20多只龙舟劈波斩浪,竞渡争雄,热闹非凡,观众达十几万人,是享誉中外的传统节日盛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凯里苗族甘囊香芦笙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举行,内容丰富精彩: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吹芦笙、踩歌堂、游方唱歌、斗牛、斗鸟、斗鸡、饮酒作乐等,节庆连续3日,邀请多国外宾参与,人数达几万人之多,现已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芦笙节。台江施洞“吃姊妹饭节”,源于民间传说,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过节,是施洞一带苗族青年择偶定情的传统节日,内容有敬拦路酒、游方、唱歌、吹芒筒、踩鼓、摆长桌宴、吃五色糯米饭等,参加者有万人之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凯里舟溪苗族情郎木鼓节,起源久远,由苗族先祖族人议定每年农历二月首亥日举行,节日期间苗民用深山婆罗树雕制成木鼓,寨主带着族人祭奠祖先,鸣炮拜谒;鼓头在场坝中央击鼓,族人围鼓起舞;男女青年对歌寻侣,赠物定情。节庆日吹笙踩鼓,歌舞升平,山寨欢腾,参与者超万人。天柱、锦屏、剑河交界处的高坝歌节,始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距今150多年,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为纪念肖、吴二公修建三星岩水塘和女歌手玉娘与情郎承祖的坚贞爱情而举行的3天歌会,侗族男女歌手上千人参加,远近村寨参加歌会的有数万人,赛歌3天选出“歌王”时,节庆达到高潮。榕江晚寨侗族琵琶歌节,产生于清朝中叶,距今近200年,是每年侗年和吃新节期间举行的盛大的“踩琵琶歌堂”活动:一是纪念创造琵琶琴的侗歌先驱索梅及其子进发;二是唱歌叙事、抒情、庆贺节日和祈寿求福。参加歌节者数以万计,歌节上那优美的和声、奇特的音律,犹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歌声不仅传遍黔东南,还飞到北京中南海和法国巴黎。黎平四寨斗牛节,始于三国时期,距今1000多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斗牛塘举行。节日期间斗牛伴随着吹芦笙、唱侗歌、踩歌堂等活动同时进行,最终斗出“牛王”,并在铁炮声、欢呼声和歌舞声中彻夜狂欢,直到天明,参与者超过10万人。除以上简述的几例外,民族传统节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还不胜枚举。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充分展示了“千里苗疆”悠远厚重的历史和耀眼的人文风采。

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和进步,要依靠自身艰苦的辛勤劳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和社会变革,同样要依靠各民族一代又一代艰苦卓绝的劳动和斗争。劳动和斗争形成生产力,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可以创造成果和财富,但更能萌生、启迪和增长人们的聪明才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汉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斗争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崇拜各自的图腾。他们为表达自己对祖先、神灵、英雄的崇拜意愿和深厚感情,自发聚集起来,在族人头领的主持下,身穿盛装,杀猪宰羊,鸣放鞭炮,以特定的季节或时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继而开展本民族自创和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以示欢庆,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这种自然产生的节日文化,是这一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极高的象征性、愉悦性和观赏性;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有着经久不衰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只有我们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含义和重要性有了切实、正确的认识,才能提高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节日这一劳动和智慧结晶的自觉性和坚定信念。

(二)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

我国有56个民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20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精神。各民族精神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在各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得到充分体现。镇远、台江、施秉、三穗、岑巩等地的汉族人民过元宵节玩龙灯,舞龙者冒着炮火烈焰,高举长龙,上下翻滚,毫不退缩,表现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雷山、台江、剑河、黄平等地苗族人民过节酷爱斗牛,斗牛士引领雄壮威猛的水牛驰骋斗牛场,相互冲撞厮杀,表现了人牛合一、冲锋陷阵的拼搏精神。凯里、麻江、丹寨等地苗族节庆中,有不少是传颂男女情侣的爱情故事,并为此定期择日过节纪念,表现了苗族青年追求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侗族多歌节,侗家人酷爱弹琴唱歌,用歌声倾诉心声,用歌声表达情感,用歌声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胸怀宽广、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民族传统节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精神作为支撑,才会连绵不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且变得越来越精彩和完美。同样,随着民族传统节日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就能进一步改变和升华;就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就能满怀信心地投身于深化改革的洪流和现代化建设。

(三)民族传统节日是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示

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里面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节日中展示得淋漓尽致。镇远端午龙舟节各街龙舟队要进入青龙寺烧香磕头,恭请僧人诵经拜佛,祈求神佛保佑赛龙舟一帆风顺,兆丰年国泰民安。黄平飞云崖“四月八”苗族芦笙节,成千上万群众先到土地庙焚香烧纸敬土地神,入大佛殿向如来佛叩首祈福,然后才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这就是传统节日中的宗教文化。雷山郎德苗寨节庆日,苗家姑娘身着节日盛装站在寨门前迎宾唱歌敬酒;三穗苗族每逢节日,男女青年都要摆上拦路酒,向客人献上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和悦耳动听的祝福酒歌。这些就是传统节日中的礼仪文化。台江施洞苗族龙舟节,先要杀猪宰羊鸣炮,然后男子站着挥桨划母子独木船,以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安康;锦屏婆洞六月林王节,苗民为纪念反抗明朝廷欺压的苗族首领林宽,过节时包粽粑、捉鱼、打豆腐、烧香放炮,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这些就是浓厚、典型的祭祀文化。凯里苗族特别喜欢过斗牛节,有“逢节必斗牛”的传统习俗;台江翁你河畔有苗族姑娘“夜嫁”,男青年“日娶”的习俗;台江施洞苗族姑娘备办酒菜佳肴,蒸煮五色糯米饭,真诚招待意中情人的吃姊妹饭的习俗。这些奇特的习俗形成了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另外,汉族春节制作糯米粑、腌肉、香肠,春社做社饭,端午节包粽粑,中秋节吃月饼;苗族逢节要制作酸汤鱼、腌鱼、腌肉、姊妹饭;侗族过节饮糯米酒、烤香猪、食牛羊瘪等等。这些众多的各具民族特色的食品,充分显示了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的魅力。由于以上多种文化元素长期渗透、感染和影响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汉族、苗族、侗族等各个民族,才能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对民族传统节日产生无限热爱和崇尚之情。

(四)民族传统节日是荟萃民间艺术的珍贵宝库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各个民族有针对性的、自发的、群众性的喜庆活动,而且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民间艺术。汉族元宵节的龙、狮、蚌、船、灯的编扎艺术,端午节龙舟的龙头、龙尾的木雕艺术,春节男女青年挥舞花扇彩绸翩翩起舞的花灯艺术;苗族节日中的盛装刺绣艺术,蜡染艺术,芦笙、木叶吹奏艺术,踩鼓、反排舞艺术,古歌、飞歌、情歌演唱艺术;侗族节日中的服饰挑花艺术,手绣艺术,琵琶、牛腿琴制作艺术,侗族大歌、琵琶歌、叙事歌多声部演唱艺术,侗戏艺术;土家族唢呐吹奏艺术,傩戏艺术,上刀梯杂技艺术等等。这些原生态民间艺术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为民族传统节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丰富了节日内容,增添了节日气氛,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三是愉悦民众身心,提振了民族精神,鼓舞了民众热爱生活、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和斗志。总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民间艺术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古朴绚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和财富。

三、民族传统节日的实用价值

(一)民族传统节日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经济建设结构中,快速推进发展第三产业是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关系到经济结构总体格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事关经济改革成功与否的大事。这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年经济改革实践中得到验证。第三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以改善民生为主的服务性行业。20世纪70年代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全自治州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调整和突进,到2013年为止,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全自治州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以上,猛增了30余倍。究其原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3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上千万人次的集会,吸引和刺激了本地、省内外以及国外观光者等各个方面的消费,不仅增加节日举办地城乡群众的个人收入,增加了服务行业经营者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市县乡镇的财政收入。更令人欣喜的是,各地为民族传统节日服务的第三产业如鱼得水,迅速跟进,蓬勃发展。以镇远端午龙舟节为例,每年国内外到镇远观看龙舟赛者有10多万人,70多家宾馆、客栈、旅社等上万个床位满足不了观光者住宿要求,只好驱车到邻县施秉、三穗城里食宿。凯里甘囊香芦笙节,本地、周边及国内外观光者达数十万人,节日期间的食宿也同样紧张,宾馆、饭店、旅社等全部爆满,当地现正在加速新建更多的宾馆、饭店,以适应节日的需求。上述二例足以证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在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中所起到的功能和成效是实际的,而且是主要的,切不可小觑。

(二)民族传统节日对旅游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改革全面深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全国一样,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逐步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民族传统节日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富矿”,它支撑和助推着全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对建成贵州旅游大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表现有几个方面:其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纵览全局,认清州情,转移重心,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精心策划和开拓原生态旅游业。其二,高度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新兴的旅游业服务。其三,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和促进第二、第三产业,以形成共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其四,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使之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全国一样,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心,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找到了因地制宜,挖掘、整合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努力开创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新路子。据调查获悉,到迄今为止的20多年中,全自治州16个县(市)为大力发展旅游,各显神通,频繁出招,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宣传、推介旅游,奇思妙想打造各自的旅游品牌和名片。如:“千年古城,美丽镇远”“施秉杉木河,贵州第一漂”“黄平野洞河,神秘且兰国”“千户苗寨西江,举世闻名无双”“红色圣地黎平,侗族大歌故乡”“凯里国际芦笙会,苗族节日甘囊香”等等。这些富有诗意、生动形象的品牌、名片,都饱含着民族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成为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柱。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每年有280多个接待外来游客,人数达500余万人次。旅游纯收入从1993年的800余万元,猛增到2013年的120多亿元,增幅近26倍;为旅游服务的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第三产业创造了丰厚的社会收入,2013年达320亿元,是20年前的20多倍。基本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自治州经济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总体格局。毋庸置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旅游龙头的有力支撑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资源。

(三)民族传统节日极大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各族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农民对文化生活有更多的渴望和追求。但从现实来看,农村仍存在“四少”问题,即经费投入少、文化设施少、娱乐活动少、精神享受少。就是在这种文化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民族传统节日便成为民族地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弥补了“四少”所带来的不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成千上万个村寨,每年约上千万人次参加各种大中小型民族民间节日庆典活动,而且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或祭祀活动。节日期间,参与的各族民众既是观赏者,也是表演者。他们互动互助,自娱自乐,相映成趣,生动活泼。他们唱歌、跳舞、吹笙、弹琴、划船、赛马、斗牛、斗鸡、斗鸟、荡秋千、爬刀梯、唱侗戏、跳花灯、演傩戏等等,可谓形式多样,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利用节日佳期,交朋结友,寻侣定情,纯真浪漫,得到情感的释放和精神的满足。中老年人也能在节日中消除辛勤劳作后的疲惫,在歌舞升平和开怀畅饮中获得尽情享受,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由此可见,民族传统节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动所无法取代的。

(四)民族传统节日有力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地处高原山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民族性、地方性的色彩十分浓郁。二是节日的周期较长,形成亘古不变的规律。三是不少节日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为世间所罕见。四是参与节日活动的人多势众,牵动周边四邻,使节日成为盛大的群体聚会。因上述特点产生许多正面效应:节日的神圣和庄重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驱逐了人们的邪念;节日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凝聚了人心,转化成战胜天灾人祸的力量;节日的参与者从四面八方涌向节日主办地,不仅是各族民众的大集会,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精神和思想的大融合;节日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增进了解,加深友情;节日的狂欢不仅使参与者心情愉悦,身体康健,而且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总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复一年、连绵不断的节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各族民众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使千里苗疆绽放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绚丽之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是自治州汉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都应对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形成的节日文化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地进行呵护,并大力弘扬光大,为提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兴黔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的努力。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