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水族端节与古代“吉亥祀先农”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8131字

水族端节与古代“吉亥祀先农”

在我国,有很多民族另有自己的年节。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的年节是尔德节、古尔邦节、茂鲁德节。这三个节日既是回族的民族节日,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节日。还有藏族、傣族过的也不是农历传统的春节。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藏历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馃子(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寓意。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农历七月中旬举行,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关门节要持续3个月左右,到农历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就习俗而言,在贵州南部及东南部的水族人中,大部分也不过春节,端节才是他们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水族人称“得乌呵”的切音,也有称“多”,其音当来于华夏古音“端”。 [1] “端”者,即始即终,新年之首旧岁之末也。按其独特之水历推算,水族新年之肇在农历九月第一个亥日(按韦家端节起算),水书先生谢朝海等称,此期阳气下降归于土中,而阴气开始从土里上升,形成秋冬二季。也就是说,水族过的年节,是按阴阳交替的特殊日子过的。水书先生王品魁也称:“亥日为阴阳最调和之日,于是亥日最宜祭祖。”为什么呢?按水书的阴阳五行,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二性,包括人也有。阴阳就是虚和实。实者,阳人,虚者,阴人(鬼魂)。亥日阴阳调和,指的是特别利于人神、人鬼“对话”、赠礼及祭祀之日。

水族端节选在“亥”,其间文化寓意极其深刻。《说文》载:“亥,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也。一人男一人女也……《春秋传》曰:‘亥有二首……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段注:“其下从二人,一人男一人女,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猪是地支亥的属相,亥居地支第十二位,止于北方,属水,主黑色,属阴。所谓接者,交合也。亥者,牝牡交媾也,云雨也,儿孙繁发也。水族用亥日过端节,正是来于上古社会的猪崇拜、生殖崇拜。

一、水族的端节

在中国,端节这一来自远古的文化习俗已经基本亡佚,据考,唯有长期居住在南方“十万大山”之中的水族同胞和日本还保留着这种习俗。据载,如今日本还有个节日,也用旧历十月的亥日进行祭祀。开始时,此节只在上层阶级中流行,后来流传至民间,变成农耕祭礼,以至成为秋收时之祭奠。日本十月的“亥祭”也不止一次,一般把第一个亥日当作武士的祭日,第二个亥日为农民的节日。水族民间也分批选亥日过端节,奇怪的是,水族长期居于南方,为何南方他族未过此节,而唯水族独传此俗呢?这只有一种解释,即水族先民在古代或为中原望族。

据传,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命许福等人踏遍千山万水去寻找,因没找到长生药,许福等人知道性命难保,于是悄悄带上600童男和600童女出逃日本岛。当时日本岛已有土生人居住,许福给他们带去了中华文化,所以,日本的习俗文化与中国十分近似,不仅一些文字像中国字,而且一些节日也很像水族端节那样来于古华夏之祭典。

水族自古选在农业秋收之时过端节,分明也是庆丰收及祭祀发明农耕的神农或稷的节日,所过的9个端节用的均为亥日(据传三都塘州潘家的端节原来也是亥日)。亥为猪龙,而传说中龙却是专向天下司雨的神。水族端节不吃也不祭送猪肉类,而只祭送鱼虾类,这种传统的祭祀法寄意于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据此推知,水族端节当为古代祭祀先农习俗的遗存。《唐书·礼乐志》:“吉亥祀先农。”说的就是古人习惯选一个吉利的亥日(通常是秋收季节的亥日)来祭奠先农们。如今,居住在南方的水族同胞,却也专门在秋收季节且指定用亥日祭祖。水族怎独传此种酷似古代祭祀先农的习俗呢?先农为何许人,难道他与水族先民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吗?

端节不吃也不祭送猪肉,并选亥(猪)日过。足见水族人如今仍很崇拜猪。猪与龙有关联。封、彭相通。彭即龙,徐州古称龙州,又称彭城。封豨即龙豨、彭豨。笔者以为猪文化远早于龙文化,如今龙文化日炽而猪文化淹没于后世。龙即是猪(豕)也。龙文化继猪文化之余绪,今人皆振振有词:吾辈乃龙之传人。然未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猪之传人。绵绵几千年之中华文化至今还是选择猪作为主要肉食来源,并视水族端节禁食猪肉之习俗为“落后”,更甚者视猪类为恶为蠢的象征。悲呼!今之人怎忘中华文化本源滥觞于猪文化呢?真可谓“数典忘祖”也。

二、历史上的“先农”

在我国历史上,谁才能称得上先农呢?据古书记载,一是神农,二是后稷。神农氏,即炎帝(亦有称炎帝之父),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大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他是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史有“神农尝百草”之说。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传炎帝神农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水族为共工后裔,与龙定有关联。

后稷,周的始祖,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稷为何许人?传云:“列山氏始为稷,谓柱。”《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柱为稷,夏氏以上祀之。”沈钦韩在《春秋左传补注》亦云:“《祭法》云,历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农即柱。”《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诸书所说神农氏之子即稷,亦即柱。他在炎帝神农氏刀耕火种的基础上,发明了立柱定居和深耕种植,故从夏代以上人们便把他视为宗主稷神祭祀,并为后世所传诵和记入史籍。由此可见,水族端节于秋收时节择吉利的亥日祭祖,当是来源于夏代的祭祀神农父子的习俗。

《左传》曾经指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意思是说祖先的神灵不愿享用异族人所供奉的牺牲,人们也不该祭祀异族的祖先。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证实水族与神农有亲缘关系。

据载,祭祀先农和亲耕之由来,可以追溯到周朝。传周人始祖“后稷”被其母姜嫄四弃,弃于巷;弃于林;弃于水;弃于野。但他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天赐他种子(他发现了大自然中一种植物的种子),发明了种庄稼,他成了周始祖,也成了稻神。因而周人每至秋收季节都要膜拜和祭奠他,史称“祭典”。《诗经·大雅、生民》篇,第七、八章云:“……获之迭迭,积之主熟粟……妇子宁止,杀其纯牡,续古之人。”意为秋收果实一仓仓地堆着,男女老少已略空闲,杀只牲畜,以祭种稻祖先,以续古人之遗风。但记载中没有提专用亥日进行祭祀,也没提及只允许祭鱼。所以说水族端节习俗中的鱼祭或许还要早于周代。

又传商人祭王亥,奉其为先农,王亥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王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为人使役。《管子·轻重戊》中“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的记载,就是指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马供人使役的故事。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这样写道:“传说相土(王亥)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还有记载说,商的祖先‘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说明他们很早就过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服牛乘马,已为专利了。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故在商人的眼中,王亥成了他们最崇拜的先农,每年必祭,以求雨顺风调。但商人是否也用亥日祭奠王亥,我们无法考证。

三、吉亥祀先农

据考,我国历代王朝均有重视农业崇拜先农的习俗,乃至明清时代还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中轴线以西,建有先农坛建筑群,供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祭典,并列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亲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亦称为籍田礼)。其仪式为:皇帝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集中到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转至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古人为什么要选亥日祭祀先农?他们或许认为大部分的亥日都是吉日,故有“吉亥”之说。据考,我国隋初沿用周制,那时便法定孟冬季节专用亥日蜡百神,腊宗庙,祭社稷。但也不排除,秋收到时,古人还对这一时期的亥日通通进行推算,然后择吉利无凶的亥日进行祭祖活动。据考,古代先民不仅选亥日祭祀,且善选亥日铸鼎。

铭器《吴彝》:“隹二月初吉丁亥……隹(穆)王二祀。”有学人推知穆王初吉应为乙亥,而铭器却记为丁亥,用“丁亥为亥日吉日”,不知是择错了日子还是鼎文记载有误。总之说明其时先民习惯用亥日祭祀。

《弋其卣》丙:“乙亥在六月,隹王(帝辛)六祀。”学人推:此器合帝辛四年即公元前1154年天象。是年正月戊午、二月戊子、三月丁巳、四月丁亥、五月丙辰、闰月丙戊、六月乙卯朔,二十一日为乙亥。

《商尊》:“隹五月辰在丁亥,帝后商庚姬贝卅朋。”据张汝舟、张闻玉教授推考,此器合帝辛四十七年即公元前1111年之物。

《周师旦鼎》:“隹(成王)元年八月丁亥。”经考证:此器为成王元年(公元前1104年)之物。是年建丑,正月己酉365分合朔,八月(中月)丙子98分合朔,定朔为丙子05时57分,丁亥是八月十二日。

《散季》:“隹(成)王四年八月初吉丁亥。”张汝舟、张闻玉教授考证此器为成王四年即公元前1101年之物。是年建丑,正月壬戌19分合朔,八(申)月戊子692分合朔。初吉即朔日初一。此月定朔为戊子426分,铭器记为“丁亥”失朔426分。

《大鼎》:“隹(成王)十又五年三月既(死)霸丁亥。”张汝舟、张闻玉教授考订,此为成王十五年即公元前1090年之物。是年建子,子正一月朔戊子610分,二月朔戊午169分;三月朔丁亥668分,即死霸即朔日初一丁亥。

《虢季氏子缦盘》:“隹(昭王)十又一年正月初吉乙亥。”张汝舟、张闻玉教授考订,此器为昭王十一年即公元前1031年之物。是年丑月(正月)定朔乙亥。

《师簋》:“隹(孝王)元年九月既望于丁亥”。学人称此为孝王元年即公元前928年铭器。是年建子,正月丁未,二月丙子,三月丙午……九月壬申,既望即十六为丁亥。

再有《散季簋》:“隹(孝)王四年,八月初吉丁亥。”《散伯车父鼎》:“隹(孝)王四年初吉丁亥。”《史伯硕父鼎》:“隹(孝王)六年八月初吉乙巳。”《师嫠簋》:“隹(孝王)十又一年初吉丁亥。”《大簋》:“隹(孝王)十又二年二月即生霸丁亥。”《留鼎》:“惟(懿)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大鼎》:“隹(懿王)十又五年三月既(死)霸丁亥。”等等。

以上诸例引人深思,古人为何非要用亥日祭祀或铸鼎呢?《尔雅·释天》云:“太岁在亥曰大渊献。”古人为何称“亥”为大渊献?皆因渊者,藏也;献者,近也。万物深藏,屈近阳,故曰渊献也。郝懿行《义疏》云:“大渊献者,《占经》引李巡云:‘言万物落於亥,大小深藏屈近阳,故曰渊献。渊,藏也;献,近也。’按:近当作迎。”也就是说亥为万物彻底归藏之日,利于迎阳敬献祭物。《说文》亥部:“亥,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也。一人男一人女也……《春秋传》曰:亥有二首……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亥字由“二人”组成,一男一女,阴阳调和也!猪是地支亥的属相,亥居地支第十二位,止于北方,属水,主黑色,属阴。所谓接者,交合也。亥者,牝牡交媾也,云雨也。《元史·祭祀志》:“黑帝位亥。”“黑帝”指的是猪龙,是北斗崇拜和猪崇拜的结果。结合水族端节专用亥日祭祖且不能祭供猪肉的习俗,更加证明水族端节正是古人崇北斗之遗风,是“吉亥祀先农”习俗的延续。

《礼》:“阴礼卑后,必居其末,亥者辰之末,故《记》称元辰,法曰吉亥。又据五行之说,木生于亥,以亥日祭先农,又其义也。”“木生于亥”,暗指稼禾茂盛与否全在亥,即在于雨水,而雨水则在于猪龙。可见,水族端节择亥日祭祖,定是华夏上古文明的又一遗存。

四、吉亥享先农

据古籍记载,我国历代帝王也习惯于春初亥日“籍田”,所谓的“籍田”,就是天子、诸侯供支付祭祀祚费用的土地,规定天子千亩,诸侯百亩。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由天子和诸侯亲自先耕自己的那份田地,称作天下耕田之始,尔后靠征用民力耕之。办法就是,天子和诸侯亲自执耒在籍田上“劳作”,天子三推,诸侯五推,卿大夫则是九推,这叫做“籍礼”,以此来表示天子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籍田制,从西周以来,已经成了惯例,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这种仪式才被迫中断。直到汉文帝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又开始恢复。也称“亲耕享先农”或“籍田享先农”,由于在亥日进行,故常称“吉亥享先农”。

《文献通考·卷八十七·郊社考二十》载:“……元辰,谓郊后吉亥,享先农而耕籍也。又《六典》及《礼阁新仪》亦皆先言上辛祀昊天,后言吉亥享先农。伏望改用来年正月上辛后亥日享先农。”汉文帝制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躬耕,以给宗庙粢盛。”《旧仪》:“春始东耕於籍田,官祠先农以一太牢,百官皆从(先农,神农也)。”《五经要义》亦云:“立坛于田所祠之,其制度如社之坛,赐三辅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帛。种百榖万斛,为立籍田仓,置令、丞。榖皆以给天地、宗庙、群神之祀,以为粢盛。”“章帝元和中,正月北巡,耕于怀县。其籍田仪:正月始耕,常以乙日祠先农,及耕于乙地。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以享(耕日,以太牢祭先农於田所)。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推数如周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是月,命郡国守皆劝人始耕。”

“齐武帝永平中,耕籍田,用丁亥。时有司奏,正月丁亥可祀先农。此来并用立春后亥,王俭以为亥日籍田,经记无文。”何佟之云:“《少牢馈食礼》云:‘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於皇祖。’郑以不必丁亥,今但直举一日以言之耳。禘太庙礼日用丁亥,若不得丁,则用己亥、辛亥,苟有亥焉,可也。汉文用此日耕籍祀先农,后相承用之,非有别义。”班固序亥位,亦云:“阴气应无射,该藏万物,而杂阳阂种也。”太常博士黄积厚言:“孟春吉亥日享先农,望下有司条举行之,以酒脯一献之,礼仪视风师。”后人为何也用亥日,正如黄积厚所言:“亥既水辰,含育为性,播厥取吉,其在兹乎。”奇怪的是记载上提到的“吉亥享先农”多在初春时节进行,而水族端节却为何在秋收季节过呢?我认为这会不会是神农炎帝时,宫中或民间曾最先用亥日祭“水稻神”庆丰收,并以“五谷归藏”的秋末为年节,以“阳之终端阴之始端”的农历九月为“端节”。至于为何用亥日,那是崇拜猪龙,希望来年风雨相宜,再夺丰收。祭“稻神”为何要用鱼而不用其他肉类呢?那是因为亥与水有渊源之故。抑或因此节来于渔猎时代之故。而后来的帝王们却沿用亥日祭神农,但不是过年节也不是庆丰收,而是把祭祀变为动力,故选在春季,以激发民众勤耕勤种。

五、阴阳学与水族端节

阴阳学千年不衰,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她诞生以来,已经哺育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经络学、儒学、道学等传统文化,她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代表着人类科学的未来,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大荟萃。现代物理学讲动态平衡,自然界讲生态平衡,人体要保持平衡,宇宙也同样需要平衡,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保持平衡。水书先生称:每年农历九月的首个亥日阴阳最平衡。故选此日祭祖过节,称为端节。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大一生水》篇云:“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可见,阴阳升降与万物有关。如冬天“阴升阳降”,大地寒冷。秋实之季(特别是农历九月第一个亥日),阴阳升降至“平衡点”,人鬼(祖先)最相宜也。

水族过的端节是从农历八月开始,是寒露时节。这期间,万物随着寒气的增长,逐渐萧条衰落。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也逐渐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盛,一切植物由养叶美枝转为养根,庄稼归仓收藏,动物渐渐进入冬眠。水族的节气活动也顺应自然界的变化,独以阴升阳降的阴阳之端为年节,并称为“端节”。现在的春节不知从何时起改称为年节,仅这个“年”字看,几乎没有“始”“末”的信息了,而从水族的这“端”字看,始终蕴涵有一种“开始”与“结束”的交替,这才是华夏古文明的象征。过端节的习俗非常独特,不仅分期分批过,且初一早上敬供的只是鱼、瓜、果等素食。水族年节一般从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每逢“亥日”(六十元甲子交替之亥不能过)各姓氏分批轮流过。过去曾有9批,如今也还有7批,除去三都塘州一带的“潘家端”过午日以外,也要历时72天才结束。

水族在端节除夕这天和初一赛马前不吃荤。但初一这天赛马结束后,家家户户必备丰盛的酒菜,举办盛宴,不仅要有牛、猪等肉类,还要有鱼、虾、豆腐、瓜果、糯米饭,其中最珍贵的佳肴就是“鱼包韭菜”,其制作工序复杂、精细,味道鲜美可口。韭菜在水族民间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是韭菜有“久”的谐音,寓意长久、久有。又传说是为纪念古代一位老人,他用9种不同蔬菜和鱼配制了一种增强体质的佳肴,曾为水族人民祛病除瘟立了大功。

由于地理原因,南方人不怎么喜好养马,唯独水族人却恰恰相反,不仅爱养马,而且在端节这天还要举行赛马活动,专家称,这是水族先民从大西北带来的上古习俗——“挤马”。无独有偶,南方气候不甚寒冷,但水族妇女却十分钟爱长毛皮祅,将其视为最珍贵最能显示身份地位的衣物,应该说,这种心理的形成,不是定居于南方之后才有的,而是水族先民在西北高寒地区生活时养成的习俗的欲望反应。

伊斯兰民族不吃猪肉,是依《古兰经》中之规定行事;水族端节不吃更不祭送猪肉,不排除也有猪崇拜的原因。

水族历法规定,要以农历九月第一个亥日为新年之肇,此时是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果实,秋季正式来到。选亥日庆丰收,祭稻神。亥属水,水在坎位在北方,亥为猪为雨神,这也完全是承传古华夏对北斗崇拜和猪崇拜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称,亥为万物成了种子,准备再孕育新的生命。水族选这样的日子为岁首,看来实在是符合万物的生与息之规律与阴阳的转换之法则。水族民间传,用阴气交阳气之日祭稻神祭祖,来年风调雨顺。

不知是否水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然规律,掌握了日月之运行,了解了时令的变换法则,还是水书二十八宿推断的作用,水族世代相传,由端节期间的晴雨表可以估计来年庄稼的收成状况:一亥二亥三亥雨蒙蒙,来年撒秧栽秧水不穷;四亥五亥雨蒙蒙,明年庄稼犯害虫等等。

由此看出,水族人过端节,是与自然生态相吻合之节,是与阴阳交换相关之节,是古华夏庆丰收、祭祀先农的传统佳节的遗存。


[1] 韦章炳.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