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论贵州生态移民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7483字

论贵州生态移民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

贵州生态移民工程较多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大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由于依托小城镇、工矿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区等是生态移民当下和未来的主要安置模式,或将会对贵州民族地区的移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导致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转型的过程中发生变迁。

一、关于贵州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考尔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而提出的一种移民概念。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生存需求与环境生产能力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生态移民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农村贫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突出。2001年,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解决贵州农村的贫困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联系起来,决定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即将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条件恶劣,以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与运行成本过高区域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到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发展致富。 [1] 贵州生态移民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1~2010年,称为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完成了9.61万户42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入住任务; [2] 第二个阶段从2012~2020年,称为扶贫生态移民,规划搬迁从最初的150万,调整到200万。据统计,2012年贵州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安置点为180个,搬迁101300人;2013年贵州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安置点为126个,搬迁151083人;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建设安置点为127个,搬迁42598户共15万人。 [3]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的决策部署,这些移民主要以依托小城镇(或集镇)、工矿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区等方式进行集中安置,迁出地与迁入地涉及全省88个县(市),移民涉及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瑶族、彝族、回族、仡佬族等民族。

二、迁出地与迁入地的传统节日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外貌特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瑶族、回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和沿袭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据统计,各民族节日集会从几十次到几百次,全省每年民族节日的总和达到上千次,规模从几百人到上万人不等,内容有各种传统的文体活动和交际活动,可分为生产性、纪念性、祭祀性和交际性四大类型,其中生产性的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如组织春耕,预测收成,庆祝秋收等;纪念性节日主要用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英雄人物;祭祀性节日则笼罩着巫的色彩,以祭祀先祖和人神共娱居多;交际性节日内容一是男女青年择偶,二是家族和寨村之间的联谊。

贵州生态移民工程较多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大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尤其是迁出地,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交通阻隔,长期与外界少有接触,封闭的环境使当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族节日相对保存着它的民族纯粹性。自2001年国家决定把贵州作为首批生态移民试点以来,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安排和部署,以及《贵州省2001-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总体规划》《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2012-2020年)》,移民工程中的部分迁出地和迁入地涉及下表中所列民族,他们大多保存着本民族传统的节日。

生态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统计表

(注: 迁出、迁入地节日名称民族活动内容 三都普安春节、端午、吃新布依族、苗族玩龙灯、打手毽、对歌、吹芦笙、爬山 三都周覃四月八、过端、过小年布依族、水族爬山、对歌、跑马、敲铜鼓、唱歌 三都九阡四月八、过卯、过端布依族、水族爬山、对歌、敲铜鼓 荔波瑶麓过卯瑶族敲铜鼓、跳打猎舞、跳芦笙 荔波甲良春节、过小年布依族、汉族斗牛、对歌 平塘克渡六月六布依族玩表、对歌 惠水长安赶表布依族玩表、唱山歌 惠水摆金赶秋坡、采菜节布依族唱山歌、谈情说爱、采摘野菜 长顺代化丢花包布依族唱山歌、谈情说爱 长顺敦操丢花包布依族唱山歌、谈情说爱 贵定云雾坐花厂、打牛场苗族绣花、吹芦笙、谈情说爱、斗牛 福泉仙桥会亲节、跳圆苗族对歌、跳芦笙、谈情说爱 凯里庐山跳老君洞、芦笙会、爬虎场 坡、歌会 苗族、汉族跳芦笙、对歌、赛马、斗雀、斗牛)

续表

(注: 迁出、迁入地节日名称民族活动内容 麻江谷洞看会苗族、布依族、汉族对歌比赛 麻江贤昌看会布依族、汉族唱山歌 麻江碧波看会苗族、汉族唱山歌 丹寨杨武春节看灯、过苗年苗族、汉族跳芦笙、斗牛、敲铜鼓 雷山丹江 芦笙铜鼓会、爬山节、吃新 节、芦笙节 苗族、汉族跳芦笙、铜鼓舞、对歌、赛马、斗牛 雷山永乐春节、六月六、铜鼓芦笙节苗族吹芦笙、斗牛、对歌、敲铜鼓 台江台拱元宵节、过苗年、敬秧节苗族、汉族玩龙灯、斗牛、踩铜鼓、跳木鼓、游方、敬秧 台江施洞 龙船节、吃姊妹饭、元宵节、 苗族 爬坡、斗牛、讨姊妹饭、游方、跳芦笙、踩 过苗年、敬秧节鼓、赛马、玩龙灯、划龙舟、敬秧 台江台盘吃新节、元宵节苗族玩龙灯、爬坡、斗牛、游方、跳芦笙 台江革一 元宵节、放敞牛、过苗年、敬 秧节 苗族玩龙灯、斗牛、游方、赛马、敬秧 台江老屯吃姊妹饭、龙船节、过苗年苗族 爬坡、斗牛、游方、跳芦笙、踩鼓、赛马、划 龙舟、踩铜鼓、踩木鼓 剑河久仰斗牛节苗族斗牛 剑河岑松姊妹节苗族踩木鼓、跳芦笙、对歌、吃姊妹饭 黄平新洲 白堡坡集会、龙船节、五里 墩集会、十里桥集会 苗族、革家赛马、吹芦笙、对歌、斗雀、吃糯米饭、赛龙舟 施秉马号玩龙灯、姊妹节苗族、汉族、革家 玩竹龙、玩草龙、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子、 唱歌、吹芦笙、踩鼓、讨姊妹饭 施秉城关小端午、吃卯苗族、革家、汉族赛马、划龙舟、斗雀、吹芦笙、游方 三穗桐林花灯节、三月三苗族、汉族、侗族玩龙、玩狮子、扎草把人送神 三穗瓦寨七月半、过苗年苗族、侗族、汉族看桃园洞、对歌 三穗雪洞赶丫杈坳侗族、汉族对歌 岑巩注溪跳地戏、娃娃场、注溪社坡苗族、汉族、侗族表演古戏和滑稽戏、做游戏、对歌 岑巩龙田龙船节、跳地戏苗族、汉族赛龙舟、抢鸭子、射击、表演古戏和滑稽戏 天柱邦洞四月八苗族、侗族、汉族对歌 天柱地坪赶歌场侗族、汉族集会对歌 天柱石洞斗牛侗族、苗族、汉族斗牛、对歌 锦屏敦寨六月六苗族、侗族晒老衣、晒谷子 黎平尚重苗年、斗牛节苗族、侗族吹芦笙、踩歌堂、斗牛 榕江崇义粽粑节、瓜节侗族吹芦笙、踩歌堂、斗牛、鱼祭祖、敲铜鼓)

续表

(注: 迁出、迁入地节日名称民族活动内容 从江高增吃新节、牛王节侗族唱侗歌、演侗戏、斗牛 从江洛香芦笙节、牛王节侗族唱侗歌、赛芦笙、祭祀牛王 从江加勉吃新节、喊禾魂侗族唱侗歌、赛芦笙、祭稻魂 遵义平正踩山节、歌节、春节、三月三苗族、仡佬族 爬花杆、跳芦笙、踢毽、谈情说爱、祭古、打 秋千、打蔑鸡蛋 遵义泮水踩山节苗族、布依族爬花杆、跳芦笙、踢毽、谈情说爱 关岭永宁跳花苗族跳芦笙 镇宁黄果树根今布依族赶表、吹唢呐 紫云火花三月三布依族人、牛共吃花米饭 普定白岩跳花节、跳场苗族 服饰比赛、弹四弦琴、吹唢呐、吹口弦、对 歌、跳芦笙 普定补郎跳花节苗族 服饰比赛、弹四弦琴、吹唢呐、吹口弦、对 歌、跳芦笙 修文古堡跳花苗族吹芦笙、跳场 平坝高峰跳花苗族跳芦笙、牵羊、对唱情歌 大方双山跳花节苗族跳芦笙、对歌 大方响水采花节、火把节苗族、彝族跳芦笙、对歌、点火把、游田埂 大方长石赶苗场苗族吹芦笙、对歌 黔西铁石跳坡苗族跳芦笙、谈情说爱 金沙安乐跳场苗族择偶、吹芦笙、对歌 织金桂果歌节水族对歌 威宁龙街赶花场苗族绩麻、吹芦笙、射弩 赫章妈姑花场苗族、彝族唱山歌、情歌 纳雍百兴歌节苗族、彝族择偶、吹芦笙、对歌 纳雍维新歌节、赶会苗族、彝族择偶、吹芦笙、对歌、玩游艺、跳芦笙舞 铜仁川洞四月八苗族唱山歌 兴义泥凼过大年、祭山布依族舞狮、玩灯、打磨秋、对歌、划船、斗木龙 兴义马岭赶浪英台、过大年、祭山布依族、汉族 赶表、舞狮、玩灯、打磨秋、对歌、划船、斗 木龙 兴仁巴玲踩堂舞、跳月苗族吹芦笙、撞鼓、集会、跳板凳舞、喝酒 普安楼下春节灯会布依族、汉族舞龙灯、狮灯 六枝新场圣祭节、古尔邦节、亡人节回族唱圣歌祝祷真主安拉注:部分资料参照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编印的《贵州省民族节日概况一览表》。)

民族传统节日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节日文化,它集民族风俗、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饮食为一体,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社会性、地方性、娱乐性等特征。

三、移民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及其表现

根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总结》,2001~2011年,搬迁的移民安置以开垦宜农荒地安置、依托产业发展基地(农产品基地)安置、调整耕地安置、与退耕还林结合安置、依托小城镇安置、置换式安置、山上搬山下安置、依托旅游业安置、其他安置9种模式为主。2012年起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模式则调整为依托小城镇、工矿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不可否认的是历经十余年的贵州生态移民工程,在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增收脱贫,降低扶贫成本,以及转变移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是当下和未来生态移民的主要安置模式,它或将对贵州民族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动摇移民固有的意识形态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导致他们的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演变,并由此带来社会适应性系列问题。生态移民传统节日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在不同的移民安置模式下,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或多或少地正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一些安置点已经初见端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日的活动内容被简化

任何一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当这个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节日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必然发生改变。从以上统计表中不难看出,移民传统的节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一旦原生态的环境遭遇变故,节日的活动内容、形式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如依托小城镇安置的部分水族和苗族,在他们传统的节日中有赛马和斗牛项目,当狭窄、拥挤的城镇不能为之提供足够大的活动场所,那么这个传统节日活动环节,至少在这个安置社区将来的节日循环中迟早要被弱化,甚至被取消或创新。又如,许多迁出地的传统节日往往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自娱自乐,当现代化的都市为移民提供种类繁多、与时俱进颇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时,传统节日中的某些活动项目将不再具有魅力,久而久之,节日活动项目会越来越少,内容会越来越简化。

2.节日的民族性发生改变

大凡拥有鲜明的民族性节日文化的民族,在节日形成和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祖祖辈辈在同一地域里,统一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形成了共同的生产、生活习惯;使用着相同的语言;接受着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拥有共同的民族心理等。反映在传统的节日集会中就形成了某个民族文化的表征,常被认为是这个民族或族群的显性标志。在移民工程中,虽然搬迁原则上是一个族群,或一个村寨的整体搬迁,但在迁入地往往还会有其他村寨的不同族群与之组合成一个新的生活社区。比如榕江古州的丰乐移民安置点,有来自崇义、寨蒿、八开、计划四个地方的苗族、侗族、水族、汉族移民,搬迁前他们的节日文化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固有的程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安置模式是依托榕江县城及周边的一些小产业园,移民的身份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或工人),过去世代务农而形成的与农事有关的节日开始遭遇某些尴尬,而四个族群将长期杂居,各民族节日文化或将相互渗透,从而使原有的传统节日所持有的民族特性变得模糊。

3.节日的地域性烙印变浅

地域性较强的节日文化应视为在一定区域范围、被该民族社会共同承认、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当节庆活动到来时,以村落为单位,村民们通过集体活动来强化地域归属感,有着显著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特色。如果安置新区内杂居着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就节日而言,在长期的人文交流和互动中,自然会融合、衍生出包含其他地域民族特质的节日文化,而移民前最初形态的原生性地域痕迹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的保存与共生。正如范立君在《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的变迁》一书中所说:“人口的迁移不仅引起文化诸要素在空间上的移动,也必然导致在植入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结果便是新型文化的出现,这是移民与区域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核心所在。” [4]

4.节日的继承性受到阻碍

所谓节日的继承性,亦即是它的稳定性,尽管节日集会并不是一层不变,尤其在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上,但无论怎样变化,那些被视为核心的部分始终被稳固地传承下来。按说无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各民族的节日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一样,都应该既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变异性。但移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及新的城镇化生活带来的刺激,使移民固有的传统节日在继承上受到一定阻碍,表现在汉化的以及西化的节日增加、传统节日中的表演形式发生改变、外出打工年轻人不喜欢或无法参与、节日的重心发生转移等等。

总之,安置模式下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保护,还关系到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移民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原因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外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的演变和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生态移民而言,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而安置模式则决定着变迁的程度和速度。短距离的就地有土安置模式,对于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因为迁出地与迁入地空间移动不大,迁出地与迁入地生产生活方式较接近,移民的文化心理调适比较容易,节日文化在相对的时间内就有可能持续保存。因为土地资源紧缺的缘故,这种安置模式的比例较小,更多的是依托小城镇、工矿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区等无土或仅有少量土地的安置模式,这些安置模式给移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使其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发生演变,并加速它的流失和衰退。为什么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导致节日文化的变迁呢?

第一,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节日文化的形成与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在贵州民族地区,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的文化积累,不同的地域环境所显示出来的节日文化各异。如依山而居的民族其节日内容就有爬坡的环节,傍水而住的民族其节日就有划龙舟的项目,占林而居的民族其节日就会跳狩猎舞。试想一个区域的节日文化(迁出地的)如果离开了原有的生存环境,或另一个区域固有的节日文化(迁入地的)被植入其他异质文化的东西,这样的节日文化(无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将面临着怎样的大改变?

第二,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贵州大多数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业社会,是农耕文化的表现,这就意味着许多节日的举行是要根据农事的规律、农作物生长的特点,以及祭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对象来选定节日的时间和地点。如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普遍流行的吃新节、斗牛,黔东南苗族、侗族流行的开秧门、敬秧节、喊禾魂、牛王节等节日。而生态移民的生产方式大多已走向非农化,各种安置模式下的移民搬迁将伴随着传统农耕方式的不同程度变迁或彻底转型,绝大部分农民或离开了土地,转而从事另一种自己不擅长的生产方式(如到工矿产业园区上班)来维持生计。这就是榕江依托小城镇的古州丰乐移民安置点,许多移民搬迁之后又回到迁出地种田的原因。无疑,这种剧烈的生产方式转型,对于迁出地移民生产性的节日文化冲击最大,因为移民离开了土地,没法将一年四季中的农事与节日联系到一起,尽管这些生产性的节日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最终它也不得不面临衰退和消失的命运。

第三,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在生活的环境与生产的方式均发生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后,移民普遍对下一步的生活感到迷茫,尤其是世世代代依赖于土地而生存的移民,他们没有了农忙与农闲之分,也不适应工矿产业园区按部就班的作业方式。在榕江和荔波的两个移民安置点,通过调查发现,有8%的移民搬迁后又回到了迁出地(主要是老人)去种地,32%的移民闲散在安置点,45%的移民选择外出打工,仅有15%的移民接受了政府安排的再就业技术培训,并在工矿产业园区上班。 [5] 而传统节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群众的参与性,这样的择业结构大大降低了传统节日的大众参与率,更何况安置点内部还杂居着其他的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安置点外部又与文化活动丰富的城镇相邻。长此以往,将导致迁出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处于弱势,继而衰退,传统节日文化的原生性或将遭到严重损毁。

五、小结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生态移民的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是实施大规模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所导致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并且还将继续的依托小城镇、工矿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区的集中安置模式,有可能将直接导致生产性节日的最终消失。因此,在迁入地的选择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区域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等一系列维系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引导移民调节好对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度,把各地移民点传统节日文化的演变和变迁程度降低到最小值。


[1] 王永平,周丕东,黄海燕,等.生态移民与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研究——基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调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参见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总结》(2011年12月13日)。

[3] 参见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2012-2020年)》(2012年6月24日)。

[4] 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吴莎,吴晓秋.扶贫生态移民文化变迁初探——基于对于榕江县古州镇丰乐移民新村调研[J].贵州社会科学,2013(6).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