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关于百里杜鹃地区满族颁金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2404字

关于百里杜鹃地区满族颁金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满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曾经在中国民族文化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也曾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老文明的满族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和消失。因此,抢救和保护满族文化,民族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满族简介

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总人口10708464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以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二、百里杜鹃地区满族概况

百里杜鹃地区满族人口目前有2976人,主要聚居在金坡乡附源村,有“贵州满族第一村”之称。该村坐落于附廓水库旁,全村460户人家依山傍水而居,其中满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8%,满族文化浓郁,是典型的满族村寨。村里有著名浮雕文物“满族花坟”、声名远扬的满族名菜“八大碗”、武举人陈氏的弓弩、付氏的匾额、颁金节等等,皆是附源村满族文化的特色代表,其中,颁金节是满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民族节日。来自北方的满族成为百里杜鹃地区众多民族中的一员,与清初的两次军事行动相关。

满族攻入中原后,明王朝残部和大顺军踞守西南,聚合了反清势力。康熙三年(1644年),贵州各地再次起兵反清。康熙四年,清廷令吴三桂率领云南、贵州各镇守兵讨伐水西土司安坤。平定水西后,部分满族清军留在了今黔西、金沙、大方交界处,聚族而居,垦荒事农。这是进入贵州腹地的第一批满族。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清并公开称帝,战祸遍及西南十数省。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遣绥远将军蔡毓荣总督各路官军平定云贵,以绿营步兵为前锋。绿营兵是清朝常备兵之一,成员满汉混杂。据载,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所派的旗兵、绿营兵多至40万。绿营步兵在贵州境内的平远(织金)击败叛军,收复大定、黔西、毕节等地。因该军平叛有功,清廷给予优抚,又一批满族官兵及其眷属定居在黔西、大定两县交界处(其时未立金沙县),约有10余姓,居住直径60千米左右。这是进入贵州腹地的第二批满族。两批定居下来的都属于满族的镶红旗人士。这就是今天附源村满族的来历。

三、百里杜鹃地区满族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颁金”代表着吉祥和尊贵,由满语音译而来,与金银财宝无关,有“生”即“生机勃勃”之意,因此颁金节即满族的诞生日。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在这一天,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满族人纷纷聚在一起,组织起文娱、体育等活动,不仅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还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许多满族的艺术家还表演精湛的技艺,同时,还要准备奶茶、沙琪玛、打糕、金丝糕等满族特有的民族食品。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百里杜鹃地区的颁金节主要在金坡乡举行,每次参加节日活动的人数有4000多人。

四、百里杜鹃地区满族颁金节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节日文化底蕴不深。百里杜鹃地区满族历史距今约370年,但历经战乱、“文革”洗礼,满族语言、满族文物、古籍等受到严重损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普及,满族文化逐渐消失和弱化,许多文化挖掘只能通过传说、代代口碑相传进行收集、整理。

(2)节庆文化中的特色民风民俗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满族的占卜习俗、祭祀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闹春习俗、剪纸习俗、崇镜习俗、礼节习俗等文化非常丰富,百里杜鹃地区满族颁金节活动中民风民俗融入特色元素题材不广,节庆活动没有体现原汁原味的满族风情。

(3)传统的文化项目没有得到传承和弘扬。满族民间的传统文化项目丰富多彩,主要有插柳射箭、狩猎运动、闹春、铸魂等文化项目,这些文化项目由于缺乏传承和弘扬,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遗忘或弱化。

(4)特色歌舞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佳节、喜庆、婚嫁、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满族传统民歌,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是满族民歌的代表。满族民间舞蹈有秧歌舞、腰铃舞、喜起舞(宫舞蹈,又称文舞)、五魁舞、铜镜舞、单鼓舞等。近年来,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号角的吹响,挽救民族文化成为当前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工作,满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节庆歌舞文化的保护没有形成系统收集、整理保护。

五、保护与发展对策

(1)加强满族文化保护。建设满族文化陈列室,深入收集、整理、复制满族文化,充分展示满族的历史变迁、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服饰、工艺等文化,加大与东北满族的交流与沟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现有文化,增强满族文化底蕴,提升颁金节文化内涵。

(2)开发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使文化发展转变为经济发展。结合满族的特色文化、民间工艺等,开发文化产品、手工艺产品和特色餐饮服务业,让文化繁荣带来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带来经济实惠。

(3)培养满族文化传承人。引进满语教师人才,在有条件的中小学逐渐开设满语课程,组织编写满族文化读物,开设满族歌舞、满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项目,逐渐培养满族文化人才,让满族文化在校园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4)建设满族研究协会,加强满族文化研究。邀请专家、学者组成满族研究协会,对满族文化进行研究,广泛收集满族文化题材,邀请著名歌舞团结合颁金节进行精品剧目设计、编导,让颁金节文化形成一套融满族历史、民风民俗、传统民歌、传统活动项目、杂技等为一体的精品节庆活动进行开发和保护。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