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文化视野下的布依族“四月八”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5874字

文化视野下的布依族“四月八”

一、典型的稻作民族

布依族长期以来栖居于红水河和南盘江、北盘江流域,世世代代在这里演绎着生命和文明的延续、开拓、发展。这里地处苗岭和乌蒙山南麓,当中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坝子,布依族人民就依山傍水地生息于这些坝子上,“高山苗,水仲家”就是对他们生存环境的写照。该语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当地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自然风光旖旎,物产资源丰富。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布依族人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布依族是个典型的稻作民族,原始的稻作文化流光溢彩。布依族源于骆越人,《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舆地志》云:“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莫与俦《南齐以上都匀考》说“乌江以南是越地”。 [1] 许多史料都说明骆越人以垦食骆田有名。《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骆民。” [2] 骆田即山谷里或坝子里的田。说明布依族早在殷商时代就已进入农耕社会,从事水稻种植了。后布依族先民在迁移的过程中将种植水稻的技术留传了下来。布依族历史上被称为“种家”或“仲家”,“仲”与“种”都是擅长水稻种植之意。康熙《广西府志》卷十一《诸夷考》载:“种家,一作仲家,即沙人,亦善耕种……” [3] 道光《广南府志》卷三说:“白沙人,散居四方……每于暇日,男子俱往河内捞鱼,时当耕种,彼亦辛勤。”“黑沙人,散处溪河,男女俱耕种,亦知贸易。” [4] 这里的白沙人、黑沙人均系仲家的一部分。《黔南识略》云:“仲家,善治田。” [5] 基于以稻米为赖以生存的物质源泉,在布依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方式中深深刻划着农耕文化倾向的印迹,使布依族人民的意识形态如布依族民歌、神话、故事、传说等都浸润着稻作文化的因素。布依族故事传说《茫耶寻谷种》《阿祖犁田》以及古歌《谷种》等描述了谷种的来之不易和布依族地区原始农业概貌。

《茫耶寻谷种》中说:远古时候,世上没有五谷,人们吃的是兽肉、树皮。很远的西边天脚,有一个洞,里面有许多谷种。人们想去寻谷种,但是难度很大,还要冒生命危险。有一个叫茫耶的小伙自愿承担了寻谷种的重任,一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饱受了无数磨难。他的精神感动了神仙,神仙送他一匹马和一条小白狗,在白胡子神仙的指点下,他取得了金钥匙,拿到了宝剑、弓箭和灭火的扇子等宝物,战胜了毒蛇猛兽,平息了滔天巨浪,扑灭了熊熊大火,打死了守洞的两个洞神,取得了金灿灿的谷种。可是在距家还有九天九夜的路程时,他因劳累过度,倒下了,弥留之际,他把谷种拴在小白狗的颈子上,让小白狗带回了乡亲们的希望、人类的幸福。 [6]

古歌《谷种》中唱道:

二、独特的习俗

“四月八”,汉族称为“浴佛节”,布依语为“梭编”,布依族地区称为“牛王节”或“开秧门”,镇宁一带称“牧童节”,黔西一带称“开秧节”。 [8] 这一天,布依族人民都要做上四色或五色花糯米饭(黑、紫、黄、白、红),每种颜色都有寓意,如黄色象征秋天谷物,预示五谷丰登,紫色代表艳阳高照,白色蕴含纯洁,红色指示兴旺发达。制作黑色糯米饭是用嫩枫香树叶搓揉后泡水浸米制成的;黄色糯米饭是用布依语叫“路亚”的染饭花煮水染成的;红色、紫色糯米饭是用布依族语叫“麦尖”的紫草叶泡水染成的。这些植物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随处可见,在各种民族节日的各地集市上也有出售。这些植物有较好的医疗作用。如枫香树可治水肿、止水痢,祛风除湿、引气通络,治风湿、皮肤发痒等。 [9] 清蒸过后的花糯米饭,色彩艳丽,清香扑鼻,爽口美味。每到“四月八”,布依族小伙、姑娘就会包上花糯米饭去看斗牛、浪哨。

关于“四月八”的来历,有个传说:从前有个少数民族首领被仇家追杀,逃至一条街,在街上,他的马拉了一泡屎,被街上的官丁发现,官丁拽住他不放,要他把马屎给吃了,否则别想走。该首领见后有仇家追杀,现又被羞辱无法脱身,心里非常着急。正在危急之时,有个老太婆上前对官丁说:“你放他走,马屎我来扫”,官丁见是自己的邻居老太就放了该首领。被辱后怒气未消的首领暗暗发誓要血洗这条街,临行时他对老太婆说:“明年的今天,你及你的亲人要用枫香叶插在头上,可使你们免除灾难。”说完策马飞去。第二年“四月八”这天该首领果然带兵血洗这条街,见人就杀,只有老太婆一家头插枫香叶而毫无损伤,许多人见状,也赶紧在头上插了枫香叶,保全了性命。为了纪念这个日子,用枫香叶做黑糯米饭习俗产生了。

相传“四月八”是牛的生日,故名牛王节。在荔波、罗甸、紫云一带,“四月八”要用枫香叶泡水给牛洗澡,让牛休息一天,用花糯米饭放在水里搅拌后给牛吃。用鸡、刀头、香纸蜡烛等祭祀“牛王”。独山布依族至今还流传久唱不衰的《牛王节民歌》:“九名九姓独山州,南郊紫泉北石牛,年年四八牛王节,家家花饭摆门楼。” [10] 镇宁一带布依族要赶牛上牛坡草场给牛“洗礼”。独山、荔波、平塘、惠水、花溪一带的布依族,节前姑娘们兴高采烈地上山采紫荆藤、黄饭花、红刺根、枫香叶等染料来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喂牛,男女老少穿着盛装参加规模巨大的“歪咚绞”(布依语,即斗牛大赛),唢呐、长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少则几万人多则上十万人参加活动,热闹非常。 [11] 现荔波羊凤一带每年“四月八”这天,仍在举行大规模的斗牛大赛,邻近县份的“牛王”都会参加,奖金几千上万不等。牛的主人看中的不光是奖金的多少,更关注比赛中获得的奖项和荣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让这样的民间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当地政府还给受伤的牛的主人一定的经济补偿。斗牛这天,举办地的百姓提前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希望四面八方的来客齐聚一堂,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也要热情相请,认为客人越多越吉利,开了个好头,明年会更好。席间,主人频频举杯,以自酿佳醇美酒善待四方宾朋,共度良宵,一醉方休。从牛王节的隆重程度,不难发现布依族人民尊重牛、崇尚牛的“敬牛”习俗。

三、深层的文化寓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布依族自古就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民族,大米一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水稻的收成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状况。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条件下,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好坏感到无法把握,认为冥冥中有某种神在掌管农业生产,怀着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在每年的生产开始或结束时都会举行一定的祭祀活动,感谢某种“神灵”对他们的庇护,以求来年丰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欢。作为水稻中的精品,每逢年节用糯米来进行祭祀或庆祝就不难想象了。纵观糯米在布依族“四月八”及别的节日里的作用,不难窥探出这些节日活动里渗透着浓浓的谷魂祟拜意识。据说糯米饭是“米娘”的衣服,所以“四月八”这天要做花糯米饭喻为“米娘”衣服进行比赛,看谁做的糯米饭(衣服)艳丽多彩。在布依族地区,每年收谷后,每家每户都要举行“叫米魂”(供米神)活动,做法是:秋收完后,主家找一个能说会道之人来“叫米魂”,先将一碗糯米饭和一升米放在堂屋大桌上,将几尺白布一头搭在大门坎上,一头置于大桌的米上,用竹编一小楼梯放在大门坎上,“叫米魂”之人将一鸡蛋立于手心就开始念念有词:“米娘,你落在哪个地方?快快回家。你落在水沟边?你落在老鼠洞?这些地方都会糟蹋你,请你快快回来……”如此反复多次,如鸡蛋自然倒下,说明“米娘”已经通过楼梯进家归仓。

时至今日,在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仍然可见这种谷魂祟拜的影子:

(1)在布依族地区,产妇坐月,要搓“汤粑”,“汤粑”由糯米做成,据说糯米的魂多。

(2)小孩常哭闹,认为是自家米魂与孩子的魂不符合,要找“保爷”。找“保爷”后吃他家的饭,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3)每到新年,都要让孩子出去串门,吃百家饭,以别家米魂充实自己。

(4)小孩子生病认为是落了魂,要进行“招魂”,用1碗米或1升米找“巫婆”驱魔。

(5)人到晚年,体力不好,认为是自己所剩魂魄不多,于是叫亲朋好友每人带上几斤糯米来“祝寿”。

(6)在布依族地区,路上遇熟人,打招呼的第一句大多都是“吃饭了没有?”春节春联上都会赋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词语,说明生活中非常关心和重视谷米。

水稻的生长、丰收,除了谷种、水源之外,牛的作用不可忽视,牛被称为“农业之宝”。种植水稻离不开牛,否则效率十分低,而且十分辛苦。自从牛耕出现以后,大片土地可以耕种了,牛粪还可以作肥料,所以布依族对牛特别珍惜。正因为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加上牛力大无比,布依族人民也寄希望自己像牛一样有着强大的力量去征服自然,所以对牛产生了崇拜。主要表现如下:

(1)每到“四月八”,都要用枫香叶给牛洗澡,做花糯饭给牛吃。现在农村每到重要节日,如春节等,都要到山上去打草或煮谷子等给牛吃,表示也让牛过节,而其他牲口或家禽都没有这个待遇。

(2)在黔西南等地还流传着《白牛救主》的传说:从前祖先们逃难,逃到一个荒野地,树叶干枯荒凉,找不到水喝,大家渴得要死。突然带来的白水牛点头摆尾地向一座山坳走去,人们领会它的意思跟着它走,走到一个深沟里,发现泉水淙淙,流淌不绝,大家于是得救了。大家将这股水引来灌溉新开的田地,粮食获得丰收。 [12] 为了纪念这件事,在贞丰一带的妇女都带着牛角形头帕,祈求吉祥如意。

(3)在布依族地区的不少农村人家,大门边钉有一架枯牛头,系以红绫,用它来驱邪。

(4)许多村寨都有铜鼓,铜鼓上普遍刻有牛的图案。铜鼓主要用作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及丧葬等之用,说明布依族人相信牛有保佑村寨平安、消灾除魔之作用。

(5)现在荔波一带在丧葬中都还有杀牛的习俗。把牛送给死者到阴间使用,表示布依族对牛的重视。关于砍牛习俗的来历,布依族地区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早的时候,布依族有一种风俗习惯,凡是谁家的老人去世了,全村老少、远亲近邻,都要来分死者的肉吃,无一例外。后来一名叫得云的年轻人才移风易俗将分人肉吃变为砍牛,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杀牛祭祖的习俗。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之下,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陷入了没落、衰退甚至消失的境况。这一状况对布依族文化的演变同样适用。在外来文化或“异”文化的冲击之下,由于课堂里汉文化的多重影响,许多布依族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够,产生了文化自卑感,对本民族文化持漠视态度,致使许多鲜活的文化失去了“人”这个动态的传承载体后再也无从寻觅。布依族“四月八”当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在与别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现许多地方“四月八”仍在吃花糯米饭或进行斗牛大赛,但为何要举行这些活动以及节日的渊源,许多人已无从知晓。全球化并没有排斥多样化,反而要提倡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的力量之源,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多种文化的交织中得以推进的。因此,我们应以科学态度正视布依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悠久、绚丽的文化,努力促进布依族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与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贡献。要树立文化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在民俗旅游成为旅游时尚的今天,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民族文化的开发、挖掘状况关系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布依族事象中的文化因子,用民族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去浓化布依族地区文化氛围,创设一些优美景观中的人文资源,增强景点的文化娱乐性,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天人合一”,提升布依族地区旅游吸引力,为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持续发展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利用布依族人民重视谷物的习俗,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用布依族人民崇拜牛的情结,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外现形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所在,是维系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动力,是团结一个民族共同进步的精神支点。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就失去了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挖掘布依族“四月八”习俗中的文化内涵,对于培育布依族共有的民族精神,加强布依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促进布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黄义仁.布依族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42,46.

[2] 黄义仁.布依族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42,46.

[3] 伍长胜.布依族古今名称及其使用范围析考[C]//布依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35,37.

[4] 伍长胜.布依族古今名称及其使用范围析考[C]//布依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35,37.

[5] 伍长胜.布依族古今名称及其使用范围析考[C]//布依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35,37.

[6] 贵州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布依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68,69.

[7] 贵州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布依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68,69.

[8] 黄义仁,韦廉舟.布依族民俗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110.

[9] 刘世彬.布依族“花糯饭”食俗探微[C]//采风论坛:第三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0] 刘世彬.布依族“花糯饭”食俗探微[C]//采风论坛:第三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1] 马启忠.布依族“牛王节”略考[C]//布依学研究:之八.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67.

[12] 马启忠.布依族“牛王节”略考[C]//布依学研究:之八.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67.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