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高兰村苗族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2014年6月26日,正值炎炎夏日,我们的队员却是满怀激情。应罗甸县苗学研究会会长、罗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邦禄先生的邀请,在三峡大学吴正彪教授的带领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祖明副研究员、四川大学李国太博士与余红艳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白林文博士、三峡大学刘忠培硕士、贵州大学付前进硕士、江西师范科技大学马开宗硕士、北方民族大学张佳春硕士和笔者一起前往罗甸,对该县的逢亭镇纳平社区冗翁坪村苗族和沫阳镇平岩社区高兰村苗族展开田野调查。我们的计划目标是以实地调查记录的方式分别将这两个地方的苗族社会生活以单行本的村寨民族志形式呈现出来。6月27日,我们到达罗甸县城,住进望月宾馆。我们进行了分组工作安排,吴正彪教授、李国太博士、余红艳博士和笔者分在高兰村调查组,即有目的地对高兰村苗族展开田野调查,由李国太博士负责总牵头,拟定调查计划及实施方案。冗翁坪村调查组由祖明副研究员负责,组员由白林文博士、刘忠培硕士、付前进硕士、马开宗硕士、张佳春硕士等组成。6月28日早上,由罗甸县人大分别派车把我们送往调研地点,开始了我们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在进入调查点的第1周,我们高兰村调查组成员共搜集到照片4000余张,录音129段(时长约36小时),实地记录各种民族学文本资料近30万字。
一、高兰村概况
平岩社区以前是罗甸的一个乡镇,叫平岩乡,经过2014年4月的行政区划整改后,过去的平岩乡成为沫阳镇的一个社区,之前平岩乡的弯心村被纳入到高兰村,成为现今高兰村的一部分。
行政区划合并之前,高兰村只有6个自然寨,12个组,最远的组距乡政府驻地6千米,最近的组距乡政府驻地2千米,居住分散。全村只有285户1192人,其中少数民族116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耕地面积为78公顷,其中田地20公顷,土地58公顷,可开发利用荒坡100公顷,是全乡最贫困的村之一。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水资源奇缺,经济相对落后,村民的科技知识淡薄,种植方式传统,大部分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全年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有199户755人;755~865元的有75户377人;865~1100元的有8户29人;在1100元以上的有3户11人。农民人均产粮160千克,有30%的家庭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仍然靠国家发放救济粮来维持生活。经调查,整个高兰村285户1192人中贫困户有199户,无房户有3户,茅草房有24户,“叉叉房”有13户;全村缺粮半年以上的有58户,缺粮在3个月以上的有17户;全村共有水池水窖265口,沼气池25口。
行政区划合并之前的弯心村位于平岩乡人民政府的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千米。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8.7公顷,其中田地8.7公顷,土地40公顷;辖4个村民小组142户542人,其中党员9人。弯心村是当时苗族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寨,然而群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是当时平岩乡最贫困的村寨之一,也是省定的一类贫困村。
二、高兰村节日民俗
1周左右的时间,我们都是在平岩社区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陆光忠家住宿,每天早上在陆光忠主任家吃过早饭后,就拿着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笔记本等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到住处。就这样每个人每天都在忙碌着,寻找各自需要的题材、采访相应的对象,进行田野调查记录。我们先后走访了高兰村原妇联主任王玉芬、原平岩中心学校校长陆治才、平岩社区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陆光忠和村里的一些老人。根据这些采访对象的陈述,我们了解到高兰村苗族节日民俗的一些内容,详细记录如下:
1.春节
高兰村的春节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早上刚破晓就要起床敲锣、击鼓、放鞭炮、祭祖宗。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要进行大扫除、贴对联,还要做豆腐、做糯米粑粑和煮红鸡蛋(因为大年初一时邻居家小孩会来家里串门,这时候就要给他们红鸡蛋,预示着一年顺利吉祥),还要煮猪蹄,准备长命菜、糖果和红包。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后不能出去,而是在晚上12点时准时放鞭炮,放完鞭炮就睡觉。睡觉的时候门是半掩着的,不能关门,也不能关灯,因为邻居家的男孩会来串门,这寓意着招财进宝、开门大吉。当这些男孩子来敲门时,全家人要一起出门来迎接这些男孩子,并且送给他们红鸡蛋、糖果和水果。第一个来敲门的男孩子还可以得到这家人给的红包。
过春节还有很多忌讳。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洗脸水不能倒出去;女孩子不能出去玩,而要跟随母亲去山坡上做刺绣;初一时不能在家里梳头发,而是要去山坡上梳头发,要不然头发会掉光;初一时在家不可以大声喧哗,走路时要轻轻地小声小步地走,否则玉米就会倒;初一时不能吹火,否则嘴巴会翘起来;初一时不能玩过家家,否则房子就会倒等。
初一早上,大家吃完腊肉、粑粑后,一般家里的妈妈都会带女儿出去教她们刺绣。因为按照当地习俗,大年初一到初二是不能在家里拿针线的,所以妈妈们都会悄悄地告诉女儿静悄悄的不张扬的去田里或者是半山腰学刺绣,而且刺绣的时候在山腰或田里围着烤火的炭火堆可以边刺绣边说笑,然后爸爸在家做好饭后会去田里叫他们回家吃饭。女儿和妈妈回家吃午饭后继续去田里刺绣,直到爸爸来叫他们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后看会电视就睡觉。这是小姑娘们在这一天要做的事情。
初一除了刺绣,青年们也可以在这一天吹唢呐、芦笙、木叶,以及对山歌、跳舞、上山打猎等。如果有外来走访的男女青年,本寨的男女青年便立刻组织起来与他们对唱情歌。未婚者如果通过对情歌发现情投意合者,便可以当场互赠礼物,这被称为“丢凭记”或者是“放把柄”。经过之后的多次交往进一步了解后便可以获得自由美满的婚姻。
初二时,邻居们才会串门并且会互相去邻居家吃酒。但是这里的上学的孩子们不能喝酒,直到他们不上学了才寓意着踏入社会,才能喝酒。大年初三时,才能走亲戚,一般是去外婆家、舅舅家和姑妈家。走亲戚的时候,他们会带1壶酒、1~2个糯米粑粑,还有2个红鸡蛋(一般是带偶数个的鸡蛋,表示成双成对。也可以是亲戚家有多少个小孩就带多少个鸡蛋)。
2.开龙门
举行开龙门的仪式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八、初九或者正月十二日、十三日,具体定在哪一天是由全寨子的人共同商量确定的,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取辰”。在这一天之前要准备一只公鸡和一些香烛(买这些物品的钱是由全寨子的人共同凑钱购买的),然后请魔公在接近寨子的路口举行开龙门仪式。在仪式中,把公鸡在寨子的路口杀掉并燃香烛,同时魔公(一般只要是会念驱邪语的本寨老人都可以当魔公,而如果本寨没有的话,就需要去别的寨子里去请)会念一些苗语,大概意思是请祖宗保护寨子。至此,开龙门仪式并没有结束,接着魔公会到寨子里的家家户户去念“驱邪语”,大致的意思是:通过念驱邪语来驱除邪恶,以及解除木房子发生火灾等隐患。在魔公到家里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盆子,里面放上一根茅草、一点水和几枚硬币,硬币一般放1.2元钱或者是12元钱或36元钱或120元钱,代表着送“立事”,也就是送火星鬼,防止寨子着火。魔公念驱邪语的时候,会拿3炷香烛放在盆边,这时候香烛的烟冒上天,表示上天去求天地君,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寨子要把火星鬼送走,天地君要保佑这户人家不发生火灾,这一年都要风调雨顺。魔公念完驱邪语后,会用刚才盆里的水把点燃的火柴头浇灭,这就寓意着把火星鬼送走了。在魔公念完驱邪语离开之后,家人要把这个盆子踢翻,这样寓意这一年就会吉祥如意。直到魔公去完了寨子里的每家每户,才寓意着开龙门仪式正式结束。
3.了年
一般是在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过了年,在这一天,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做一顿好吃的饭菜,并且在吃饭之前举行“叫饭”仪式。“叫饭”就是在老祖宗的灵位前摆放一些好吃的饭菜(有些人家是去山上祖宗的坟墓前进行这种仪式),然后在祖宗面前念一些苗话,这些苗话的大致意思是:老祖宗啊,今天我们做了好吃的饭菜,你来家里吃饭吧,吃了这顿饭,我们的新年就过去了。“叫饭”仪式作为结束新年的标志,也意味着年规的取消。
4.清明节
一般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到山上采草药来把生糯米泡成红色或者黄色,然后再煮熟,还会染各种颜色的鸡蛋,之后,一起去墓地上坟。吃饭的时候,把酒、肉、饭放在堂屋的桌子上,以此祭祀自己的老祖宗,吃饭之前,家里的男女主人会用苗话说一些请老祖宗来吃饭的话。
5.耗子节
耗子节也叫“冬至节”,这是整个罗甸县苗族人民所过的节日中比较隆重的一个节日。高兰村的苗族群众,还有相邻乡村的红苗支系都过耗子节。耗子节也叫冬年,因为耗子节是每年农历冬月三十日过的“年”。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对山歌、吹唢呐等。这里的苗族人民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十月以后,当田里的稻谷,地里包谷、高粱、荞麦都已全部收获到家后,人们便开始进行耗子节的准备工作。苗族人民一般会到田边土角、房前屋后,大面积捕捉耗子,将这些与人抢吃粮食的耗子捕捉起来。从农历十月起到冬月末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人们都去捕捉耗子。每天捕捉得到的耗子,当天是不能食用的,要把耗子整理干净,晚上在家把整理好的耗子炕干。捉得的耗子越多越好。人们过耗子节一般是捕捉山鼠、竹鼠和小麻雀,由于这些鼠、雀是吃山上的粮食长大的,所以一般个头很大,大的能有30厘米左右长。到耗子节(冬至)这天,人们还要磨豆腐,然后将炕好的鼠、雀肉分别与鸡肉、鸭肉、豆腐等烹成佳肴,准备丰盛的酒宴敬祖待客。家家打糯米粑等,然后,停止一切劳动,全心投入耗子节的娱乐活动。
这种活动在红苗山区传承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耗子节的由来,据这里的老人介绍:据说,平岩苗族由西江迁徙而来,明洪武年间罗斛王乃起义,苗民众起从之,朝廷派大军镇压,苗民逃往深山。明清时期,徭役苛捐、兵燹匪患连年不断,苗民被迫迁入平岩山区僻居。几百年来,苗族人民在平岩辛苦耕耘,形成独具特色、民俗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由于红苗山区耗子太多而糟蹋了无数庄稼,古苗王才下令让苗人进行捕捉,消灭这些侵害苗人利益的天敌。大家都积极响应,拼命去消灭这些“害人虫”。那时,到冬年这天还要进行评比,按消灭耗子个数的多少进行奖惩。捉得最多的奖励谷物,捉得最少的惩罚交一定的谷物给捉得多的过冬年。就这样奖勤罚懒,坚持了数百年。群众都很恨鼠、雀,将其肉都吃掉,年年如此,时间长了,演变为传统节日,即“耗子节”。
到耗子节这天,苗寨里一片欢腾。男人穿着马鞍型衣褂,女人穿着秀丽的彩裙。每家每户把花了两个月时间捕捉所得的耗子肉都拿出来,同猪、鸡、鱼、鸭肉一起,祭供祖宗,在火炉边摆一大桌,与美酒同供,这种形式称“叫年饭”,以此祈祷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如今,耗子节面临着濒危状况,由于受汉族文化的侵袭、受布依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平岩苗族耗子节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耗子节出现“耗子”的数量越来越少,更多的年轻人丢掉了过耗子节的真正意义,传统文化面临失传。
当地政府已经采取的保护措施有:①加大宣传发动,每年都积极提倡过耗子节;②筹资对节庆广场进行了水泥硬化,添置了部分设备设施;③收集、整理了耗子节相关资料;④积极筹建民俗陈列室等。
7月4号晚上我们在高兰村吃过晚饭后,开始返回罗甸县城,到达罗甸县城望月宾馆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稍作休息后,我们又开了一个田野调查总结会。会上我们总结了本次调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余红艳博士提出大家在一起采访时,采访对象思路有点乱等问题。笔者提出调查之前应该先看地方志,了解基本情况,这样可以提高访谈效率。吴正彪教授提出,对于高兰村苗寨,自己将重点研究该村寨苗语的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律,以及苗族歌谣中的乡土文化。
尽管这次的田野调查时间上有些短促,但是也算是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一次实地考察与体验。当然,对于高兰村苗族民俗文化以及歌师所唱诵的史诗,不仅要记录、翻译、整理,更有必要把唱诵仪式、仪式中祭辞和场景歌谣等如实详细地分析和记录下来。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