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水族敬霞节文化内涵探析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7993字

水族敬霞节文化内涵探析

一、引言

水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和龙江上游地区。远古时期,水族先民由南方迁徙到现在聚居的都柳江和龙江流域,面对莽莽森林,荒芜土地,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劳动尝试,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山区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对于种植水稻及自然界中神秘莫测的灾害现象,水族先民不能理解,并把这一切都视为神灵和鬼魂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结果。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产生了万物有灵信仰,并逐渐形成各种崇拜、祭祀和禁忌等生产习俗。水族的“过卯”(祭田)、“敬霞”(祈雨)、“过端”(祭祖、庆丰收)等具有浓郁的农耕祭祀文化的节日习俗正是原始社会时代生产方式的折射。这些节日“除了庆贺与自娱之外,更多的是包含祈求神灵以消灾祈福的内容,企图通过祭祀天地,以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1]

目前,对水族敬霞节文化的探讨,学者们侧重于从水族历法、传说、庆典、娱乐等角度进行阐释。相关成果主要有:潘朝霖、韦宗林主编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 [2] 潘朝霖《猪与水族雨水神“霞”》。 [3] 潘朝霖的《猪与水族雨水神“霞”》中认为,水族“敬霞”与猪有不解之缘。可见,在敬霞节习俗研究中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仅仅是某个方面而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农耕祭祀文化内涵认识的不足。2009年7月笔者有幸目睹了三都杨拱乡水枚村12年一祭的敬霞节全过程,从中感受到独特的农耕祭祀活动的神秘性和向心力。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敬霞节中的敬霞节农事祭祀仪式进行论述,并解读其文化内涵。从这一角度去研究,既可以弥补水族稻作农耕祭祀文化研究的不足,又可以了解水族稻作农耕的历史。这对于弘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敬霞节的释义及主要仪式

(一)敬霞节的释义

“霞”是水语“水神”的意思,它是一块被视为神灵的人形石头。“拜”是崇敬与顶礼膜拜之意。因此,拜霞也叫“敬霞”,目的是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 [4] 敬霞是在贵州南部月亮山区周边的三都九阡地区及与之相连的荔波、榕江部分地区水族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这一活动的特点是:仪式神秘,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敬霞活动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祭祀活动曾一度被禁止。但人们对霞菩萨——水神的崇拜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恢复这一民俗祭祀活动。从民俗学角度看,敬霞是原始先民岩石崇拜的典型现象,它的原始形态与衍变,是研究水族民俗活动文化内涵的“活化石”。水族认为,这些岩石坚硬稳固,其中具有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对它们的崇敬和祭祀,可以得到它们的庇佑。

作为祭祀“雨水之神”的敬霞节,并非每年一度,而是因地域及氏族的差异,有2年一祭、6年一祭或12年一祭不等。2年一祭的多在丑、卯、己、未、酉、亥年举行,如荔波的水岩霞;6年一祭的多在丑、未年举行,如三都的杨拱霞;12年一祭的多在子年举行,如三都的九阡霞、水龙霞等。 [5] “敬霞”的具体时间由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来推算,择一吉日举行。时间大多选择水历九月、十月间(相当于农历五六月)的酉日进行。因为水书认为‘酉日’属水,在这一天敬霞求雨是上好的吉日。

(二)敬霞节的主要仪式

1.神秘祭祀——敬真霞

由于霞是水神,它恩赐雨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本地农业的丰收。因此,各霞组织对自己的霞石都要严加保护,以免被其他地区盗走而失去庇护。据说,霞菩萨特别灵验。只要哪个地方得到霞石,就会得到彼神的保佑。相反,失掉霞石,农业生产灾害不断,不会有好的收成。所以平常霞石都被埋藏在地下,不让其他人知道,以防被盗意外的发生。因此,各霞组织平时将霞石秘密地埋藏在一户老实可靠的人家中,决不让无关的人知道,就是本霞内的一般成员甚至藏霞石家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为了保护真霞,又要隆重举行敬霞祈雨活动,人们采取通过两次敬霞来解决这一难题。于是产生了第一次敬真霞的简单仪式和第二次敬假霞的复杂仪式。

敬真霞是秘密进行的。时间一般在敬假霞的前一天深夜,由水书先生及霞组织各股寨老,届时来到埋藏霞石的人家,悄悄叫醒埋藏者,将霞石挖出(或只挖出头部)。在它的前面摆上酒、肉、豆腐等供品,由水书先生念上咒语祭祀一番,继之用几斤米酒淋到霞石上,然后分食酒肉,并将霞石重新理入地下。如果觉得原来埋藏霞石的地方不安全,还要另选地方埋藏,祭真霞的仪式到此结束。由于霞石藏身之地知道的人不多,加上间隔时间太久,也有找不到霞石的事情发生。1984年三都九歼地区某宗族曾有恢复敬霞活动的动议,后因找不到36年前的霞石而只好作罢。 [6]

2.公开祭祀——敬假霞

与敬真霞相比,敬假霞的祭祀庆典是公开进行的,规模庞大,场面热烈。敬假霞的祭祀庆典由各股公推一寨老主持,各股选派一名代表(多为寨老)参加。敬霞当天,各股村民在寨老的率领下,敲锣打鼓,抬着供品,组成宏大的祭祀队伍有序地进入敬霞场地。为保证公平得到霞神保佑,各股按照安排的秩序在祭桌两侧摆放供品,有猪肉、米酒、糯米饭、豆腐和鱼等。供物的数量及品种均须按事先商定的出,各股一样多,不可擅自增加,这是怕霞神偏心,多给某股恩泽而使其他股受损。这种祭祀供品公平性原则实质上是水族原始社会平均主义思想的遗风。同时,在祭祀坛的旁边插着一根带叶长竹竿,竿顶站着一只经专门训练的红公鸡。

吉日的午时,当主祭者宣布祭典正式开始时,众人高呼,鞭炮齐鸣,鼓声阵阵,欢声雷动。然后众人肃立静听,以表示对霞神的虔诚。由执坛的水书先生手执水书致敬霞的咒语:“祈福禳灾,求雨水调和。”咒语念毕,水书先生拿起酒杯把酒泼洒在地下,同时手抓几把大米撒向前方。

未时,水书先生呼风唤雨,并让公鸡啼叫三声。此时天上就会象征性地“飘雨”,于是人们合伞脱帽,齐声欢呼:“下雨罗!”准备接受沐浴,以此祈祷风调雨顺。紧接着,主祭者高喊:“霞尼某(即母猪)入场。”两名年轻后生一前一后将一黑头母猪抬到祭堂前的稻田中,期间,有一名男青年手执松枝不断捅戳母猪的阴部,并把母猪推到稻田里。随后数名青年男子跳进水田里,进行戏猪、捉鱼活动。

水族戏猪仪式,其隐喻为:生肖猪在地支中是“亥”,属水。水、黑色、母猪,三者均属阴性。在水中戏母猪,是“阴盛”之举,利于生育,是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象征。 [7]

仪式的最后,各股轮番用酒淋霞石,并欢呼:“菩萨醉酒罗!菩萨打滚罗!”直淋到霞石倾倒为止,表明霞神愿意停留在这个地方,仍然保佑当地百姓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然后各股将肉、酒、糯米饭等供物分发到户,敬霞活动即转入群众喜迎宾客,合家团聚的内容。

三、农耕祭祀的内涵

农耕祭祀仪式,表现了人们的稻作农事信仰,而这种信仰主要是人们对创造有关农事诸神的崇拜。关于人造神,恩格斯曾精辟指出:“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8] 就水族而言,人们奉祀的农事神有雨神、谷神、雷神等。人们在从事种植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风调雨顺时,获得大丰收;遇到自然灾害时,就欠收乃至颗粒无收。于是人们对某些自然力产生感恩和畏惧,对大自然中的雷、风、雨予以人格化加以崇拜。水,是农耕尤其是稻作农耕的命脉。当农作物生长所需水主要靠天上下雨时,为能旱涝保丰收,遇旱情时,人们祈雨,于是,雨神应运而生。从水族农耕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民俗活动包含着浓厚的民间祭祀过程和自然崇拜理念,有着丰富的农耕民俗文化内涵。

(一)祭祀的构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原始人用神秘的观念把一物和另一相关的事物或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通过神秘的因果联系来实现人与神的关系,以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和人的生殖繁衍,两者之所以能统一起来,是因为人类的繁衍具有和农作物生长的相似性,原始先民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也就有生殖繁衍,万物之繁衍与人类生殖是同一回事。“原始人认为两性关系对于植物具有感应影响,从而有些人把性行为作为促使土地丰产的手段。” [9] 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礼记·郊特性》从这种观念出发,认为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模拟、表演生殖的过程,能够促使万物繁衍,获得丰收,从而创造了以人或动物的交媾来刺激自然界降雨的巫术。

在敬霞的仪式中,在水书先生祈雨或祈祷后,便命打扮成乞丐的年轻人抬着霞尼某(母猪)在祭坛前的稻田间走过,并不断用树枝、松针戳母猪生殖器,使其嘶叫。接着他们把母猪放到稻田里,然后趴到母猪身后做人猪交媾动作,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于是,人们纷纷抓起田中烂泥扔过去,不一会,这两位年轻后生的全身上下粘满了泥浆。这两名后生突然丢开母猪向人群冲去,受到惊吓的人们慌忙四处逃避,要是躲避不及,身上被泥浆粘污,也不许责骂他们。 [10] 水族先民之所以用黑母猪为求神祈雨表演物体,是因为母猪是多产的动物,与之交媾,就是希望“感应影响”植物丰产。这是原始先民一种共同意识的象征,是原始先民以模拟巫术祈求土地丰产的一种遗存。

类似的求神祈雨形式,外国也有表现。“中美洲的帕帕尔人在向地里播种时,在向地里播下种子的前四天,丈夫一律同妻子分居,目的是要保证在下种的前夜,他们能够充分地纵情恣欲,甚至有人被指定在第一批种子下土的时刻同时进行性行为。”“爪哇一些地方,在稻秧孕穗开花结实的季节,农民总要带着自己的妻子到田间去看望,并且就在地头进行性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作物成长。”“中非的巴干达人非常强烈地相信两性交媾与大地丰产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他们的妻子不能怀孕的话,他们一般是把她休了,认为她妨碍了丈夫园中果树的丰产”。 [11]

由此可见,这是原始人类思维的共同特征——天、人、物可以交感互通。水族先民们在敬霞等节日中的祭天祭地,以示对天的祈求和感激之意。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水族先民们能与自然始终保持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

(二)祭祀的灵物——石神崇拜

居住在龙江上游地区的水族,之所以选择自然崇拜象征物——“石神”,缘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落后所致。水族所生存的区域为群山包围,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雨水少而干旱多,灌溉工具又落后,长期过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水族先民认为,石神能祛灾赐福,保证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了农业丰收,只好求助于石神保佑。“霞神”于是成为人们心里祛灾赐福的保护神。

关于敬霞节的由来,传说在远古时候,一位老人下河捞鱼虾,捞了半天毫无收获。老人对天祈祷:“仙婆啊,请保佑我和我的子孙吧。”祈祷以后,仍然没有捞到鱼虾,却捞上一块像人形状的石头。老人扔掉石头,一起网却又捞上这块石头。老人气愤了,把石头扔得远远的,不料一网下去,捞上来的还是这块石头。这一下老人奇怪了,猜想这石头一定有神灵,石头真的开了口,让老人带领儿孙顺水上迁。老人听从了石头的话,果然找到了土肥水美,鱼虾丰富的好地方。因此,人们非常感谢这块神石,认为这块生活在水中的石头是水神的化身,就把它当作本地的保护神,尊称它为霞菩萨,定期对它供祭,祈求它保佑风调雨顺。 [12]

把石作为神来崇拜和祭祀,并非中国水族才有,外国也同样有,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英国人类学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描述了外国一些民族和族群对石头祈雨的神秘性:“石头常常被认为具有一种带来雨水的性质,倘若将它们浸入水中或洒上点水,或作其他适当方式的处理就可带来雨水。在萨摩亚人的一个林子里,有一种石头被当成雨神的代表珍藏着,一旦早灾出现,祭司们就带着这块石头列队来到一条小河边,将它浸在水中。在新南威尔士的塔塔蒂部落,求雨者将一块石英晶体打碎并喷向天空,而把剩下的晶体用鹤的羽毛包起来一起用水浸湿,然后将它们珍藏起来。”“当新不列颠的苏尔卡人想求雨时,他们把石头用某种果子的灰烬涂黑,拿出去和其他某些植物与树芽一起放在太阳底下。然后将一小把细枝浸入水中压上石头,同时念一段咒语,在此之后,雨就将降临。”“在日本的相模湾地区有一块神石,每当往神石上泼水时就会把雨水召来。” [13]

(三)祭祀的共享——义利平等

敬霞活动的开展,有着严密的组织,这种组织被称为霞组织。霞组织一般由12个村寨组成,每个村寨就是霞组织的一个单位,称为“股”。每个霞组织都由寨老担当负责人,负责对敬霞活动的组织、筹备、协调工作。敬霞活动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均由各股筹措均摊。如有的股负责喂养祭祀用的雄鸡,有的股负责准备竹编的大祭桌,有的股负责搭建祭坛等。霞组织的各股之间往往还有血缘关系,平常相互之间还有互助的义务。如果哪一股有事,其他股一般会出面相帮,特别是受到外姓异族攻击的时候,股内必然一致对外,共同御敌。

敬霞的供品由各个组织(股)负责提供,其中猪肉是必不可少的。猪肉的数量有讲究,一般每股60千克。猪肉摆上祭台之前,各股敬霞的猪肉重量都要经过严格的过秤核实后,才能摆上祭台,任何股都不能搞特殊,绝对不允许有超重多献现象的发生。人们认为,如果所供奉的猪肉多于其他股,霞神会根据所献猪肉的多少来决定雨水的分配,多献者多得少献者少得。雨水不均匀,农业收成就会受到影响。晚上,各股将酒、肉、豆腐等供品拢在一起打平伙(聚餐),欢庆敬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14]

从水族敬霞仪式过程中,可以折射出水族原始社会的缩影:水族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不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且也平均分配劳动果实。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水族这种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已逐渐淡化,但并未完全消失。至今水族地区在狩猎的时候,仍保存有“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遗风。意思是说,打到猎物时,即便是路人看到也要分一份给他。这是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劳动所得的一种延续。敬霞的猪肉重量必须均等,生怕霞神偏心给祭品丰厚的村寨多施雨水。因此,为了避免雨水分配不公的出现,确保雨水的平均分配,等额猪肉献祭的原则就必须严格遵循。显然,水族敬霞中以等额猪肉献祭的习俗是水族原始社会时期平均主义观念的遗风, [15] 也是人们注重现实功利的观念反映。

(四)祭祀的目的——祈求丰收

水族敬霞节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有明显的神秘文化色彩和民间信仰成分,人们祭祀天地、神灵祖先,是为了达到驱恶避瘟、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水族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在各种自然灾难面前总是感到无能为力,充满着恐惧感,于是幻想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以弥补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祟拜等现象。这些现象至今仍保留于水族节日文化中,这是古代人的共同心理愿望,古爱尔兰人深信:“如果国王们遵从祖先的旧规,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满圈、鱼满河塘,而水果树枝都由于果实丰产负荷太重不得不加上支撑。” [16] 从现时来看,水族地区社会生产力还比较滞后,期盼风调雨顺、祈求丰收的心理愿望与神秘的农耕祭祀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四、结语

著名学者潘光旦说:“纵观宇宙,上自星象的形成,下至人类的繁殖,自其动者而观之,无处不是‘变’,自其静者而观之,无处不是‘异’,自然历史家名此种现象曰:‘变异’”。 [17] 变异无处不在,文化自不例外。由此可知,水族农耕祭祀文化也同样是在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中传承与发展。

水族先民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由于山区自然的屏障,交通的滞后,信息的闭塞,在落后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只有依赖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于是,以农耕祭祀仪式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民俗活动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了,并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地沿袭下来。至今,这种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民间大众的意识之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农耕祭祀仪式及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如杂交水稻等品种的引进,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普遍使用,粮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于是,人们长期依赖于自然神恩赐才能生存的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的变化,即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尺度,出现了年轻人争先恐后外出打工和利用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服务等现象。

在政府主导下,农耕祭祀仪式文化呈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应该说给水族人民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农耕祭祀仪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弱化。由于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加之现代大众文化的猛烈冲击,使农耕祭祀仪式文化因无人传承而正在逐渐衰变。应该说,政府想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的思路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民族文化主体得到发挥,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其民族性、特色得到充分展示,建立和健全民主官辅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格局,而不是使丰富的民族文化流于形式或越俎代庖。正如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所说:“历代俗民的生存愿望与生活需求是民俗得以产生、传习、保存、应用的基本动因,只要人们的生存愿望得不到实现,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不停顿地动用各种民俗形式表达这种愿望和需求”。 [18]


[1] 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辩[J].贵州民族研究,1998(1).

[2] 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 潘朝霖.猪与水族雨水神“霞”[J].贵州民族研究,1999(1).

[4] 潘朝霖.水家祈雨活动“敬霞”试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5] 罗春寒.神秘的水族敬霞节[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4).

[6] 罗春寒.神秘的水族敬霞节[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4).

[7] 罗春寒.神秘的水族敬霞节[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4).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672.

[9] (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211页.

[10] 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书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12页.

[11] (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209页.

[12] 何积全.水族民俗探幽[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297.

[13] (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15页.

[14] 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书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11页.

[15] 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书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13页.

[16] (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36-137页.

[17]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4.

[18]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32.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