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南苗族鼓藏节文化生态与保护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8616字

黔东南苗族鼓藏节文化生态与保护

一、引言

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相传在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就在黄河、长江一带活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苗族先民在创造了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而且各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文化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学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宗教信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认为人死后有一个灵魂长期地存在着,保佑着他的子孙。于是,操各方言的苗族对自己的祖先有特别的礼仪,如吃饭前要先祭一下祖先,过节或有什么好吃的,要先祭供祖先等。且每隔一定的年限,还要举行隆重祭祖活动,如苗语黔东方言区的“吃鼓藏”,贵阳次方言区的“敲巴郎”,湘西方言区的“槌猪”等,都是祭祖的主要活动,以示他们不忘祖先。吃鼓藏是黔东南苗民最隆重的祭祖活动。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且比较隆重。虽然后来由于战败,苗族被迫进行了长时间、远距离、大幅度的迁徙。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历经不同程度的苦难,但他们始终将自己祖先铭记于心,坚持举办祭祖活动。在迁到苗岭地区定居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鼓藏节这一祭祖活动日益盛行。每次祭祖,他们都要倾其所有,杀牛若干。鼓藏节,苗语称“哝江略”(nongx jangd niel),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苗族古歌之跋山涉水》中唱道:

可见,苗族鼓藏节是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大型祭祖活动,但是,不同的宗族举行的时间不尽相同,不过他们都拥有严格的顺序。

二、鼓藏节的来源

鼓藏节,苗语黔东方言称为“nongx jangd niel”,汉语音译为“哝江略”。“jangd”在苗语中是一个祖先所繁衍下来的子孙的聚居地,意为鼓藏节中的“鼓”,即一个家族(大的群体称为一个宗族)。也就是一个或连在一起的几个寨子,一般都是一个乡镇或多个乡镇。对黔东南苗族祭祖活动,各地说法不同,有的称为“牯脏节”,意为“苗族同胞集中来吃牛的内脏”,有的说“祭祖”等等,这些都是不合实际的。对于苗族鼓藏节的来源有多种传说,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属流传于黔东南地区的鼓藏节的来源:相传在很多年以前,洪水滔天之时,大地被洪水淹没。苗族祖先姜央(苗语为“Jangx Vangb”)和妹妹躲在了葫芦里,方能逃生。最开始几年都是风调雨顺,但是接下来的年份就有大变,老天连续大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姜央就去问老天。老天说:“你大儿在放牛之时牛踩到了蝴蝶妈妈(苗语叫‘Meis Bangx Meis Lief’)的坟,她生气了才那样。”姜央便问其解决方法,老天让姜央回去杀头牛祭奠蝴蝶妈妈,那样蝴蝶妈妈才会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姜央回去按照老天的安排做了,结果有所好转。此后姜央每年都杀牛祭祖,同时砍一大节枫木来,中间掏空,两头用牛皮封上,做成了木鼓,击打鼓,用来召唤祖先之灵魂。但姜央发现,每年杀一头牛的话,他们的生产活动中就会有很多麻烦。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到一个轮回的生肖举行一次活动,也就是13年一次。这样既没有忘记祖先,又丢失不了那礼仪,之后也就形成了13年祭一次祖先的活动,所以就有了鼓藏节。从以上传说来看,苗族的鼓藏节,就是为了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发达,五谷丰登。

三、鼓藏节存在的文化生态

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他们经过4次大规模迁徙,才迁徙到了苗疆腹地——雷公山地区。而雷公山地区远离中央政府管辖,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环境极其恶劣。苗族先民被迫生活于原始森林中,以狩猎、采集为主。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当地气候多变,材料丰富。结合多方面的才能,他们建造了适合当地的建筑——吊脚楼。苗族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民族,不会因为某些变故而发生变化。在抵御外族侵略的过程中,他们依旧选择祖先作为信仰对象,相信祖先能赐予他们力量并保佑他们平安、健康。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良好环境能让他们发展,因此苗族先民在祖先神灵信仰的支撑下很快在西南这块土地上扎根并得到发展。为了感谢祖先神灵,鼓藏节在当地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1.祖先崇拜

古代社会需要有一个祭司性质的组织与阶层,包括巫师、牧师等来组织社会。在这个方面,祖先崇拜仿佛是一个特殊的宗教,在这个宗教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神。其他宗教中的神灵的形象,是一个全体教众共有的精神产物,而“祖先”则是各个家庭的“私物”。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建立在“公器”基础上,“祖先灵魂”从大处来说是公共产物,也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祖先与信仰。如苗族的姜央与蚩尤,他们并不是一个家族的祖先,而是一个民族的祖先与信仰。从小处来说“祖先”是私有产物,如一个家族的祖先,他们就是该家族的产物与信仰,只有该家族的成员才能去那儿祭拜与敬供,其他家族的成员不得对此进行什么活动,否则就算是侵犯他人的财产。苗族是一个勤劳、善良、感恩的民族,对祖先有一种特别崇拜。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3个灵魂,一个附在人的肉体上,一个附在他们家里的香台里面,还有一个是在人的坟墓周围。他们普遍认为祖先是每时每刻都在保佑着子孙后代,尽力让他们的后代得到平安与幸福。所以苗族人民在节日或吃好东西之时要先敬供祖先,以尽孝道。在苗族的祖先崇拜中有丰富的民族信仰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将苗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苗族人民既崇拜共同的祖先,也崇拜自己支系、宗族以至家庭的祖先,而且他们在子孙后代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民有一套独特的名字系统,也是苗族宗族(苗语为“jangd”)的体现。也可以从这个名字系统中获得很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犹如苗族独特的历史,展现出苗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①苗族人民都是以子父连名为制度,一代连着一代,用以证明他们的血缘关系。如黔东南的凯里、台江、剑河等地苗族聚居地区,都是使用子父连名的制度,有的地区是孙用祖名,用这种独特方式以示不忘祖先,以求佑其发财发富多子多孙之意。②每一个家族支系(苗语为“jil zaid”)均以某个老人之名(一般为辈分最长者)为名。如整个苗族有这几大支系:Zaid Dlib、Zaid Jangb、Zaid Liux、Zaid Fangs(西氏家族、姜氏家族、柳氏家族、方氏家族)等。在台江大稿午寨,有3个支系,名曰:Zaid Bod、Zaid Yenx、Zaid Ok(波家、引家、敖家)。所谓某家,意即某公家。他们原是弟兄3人,至今已有20多代人百余户,六七百口人,虽然坟墓都无处可寻,但人们仍然念念不忘。③黔东南苗族支系(或古代氏族)的名称,多是以祖先名为名,有的后来变成了姓。④鼓最先是一个祖先的象征,一个木鼓代表一个家族,其概念特别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鼓也逐渐发展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它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作为祖先化身或居住之所,鼓既是共同祖先的标志,也是氏族的标志,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清镇龙窝自称“都蒙”他称“青苗”的苗族,同宗才能共鼓,谁家有丧事,便击鼓祭祖,事毕负责保存鼓,直到下一家。⑤每家每户都在有火坑房间的适当位置上(一般在东侧中柱脚)设有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便将神位撤销和移动。

苗族祖先崇拜也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每有酒肉之宴甚至独饮,人们都先酹酒掐肉于地,并曰:“祖宗神灵先吃先喝!”然后才开怀畅饮。每年的清明前后,子孙后代都要携酒、肉、香纸给先人们扫墓上坟。若是大祭(如苗族13年一次的鼓藏节),还请房族及至亲好友参加,请巫师主持隆重仪式,杀牲供奉,大家即可在固定的场合或坟边与祖宗们同饮同乐。贵州从江加勉鼓社祭过程中有个喊祖宗仪式,旨在告诉历代祖宗的灵魂,让他们都能够赶来接受子孙们的祭祀。但是祖宗们太多,又没有文字记载,就难免有“数典忘祖”的情况,所以人们决定喊祖宗必须坚持3个原则:一是过去鼓藏节喊过3次及不记得名讳的祖宗不喊;二是过去喊过两次以下(包括新亡的长辈)可喊可不喊,由子孙自行决定;三是本届鼓社祭以前,经鬼师破蛋确定带头送财喜和最后关财喜的两代祖公、祖婆必须喊。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缺一不可。从江加鸠苗族在鼓社祭时也有类似活动。在举行洗堂仪式时,鼓藏牛若是敬献给男性祖先,则按男人的装束给它打扮:戴上帕子,穿上衣裤,鞋袜无法穿在牛脚上,就系在牛的脑门上。若是给女祖先的,则将银质的项圈、手镯耳环、头钗等套在牛角上,还要给它穿上裙子。死者生前爱唱歌,就请一个歌师到牛身边来为他唱歌;死者生前爱跳芦笙,就请几个男女舞伴跟着牛边舞边行。所以子孙后代须在鼓藏牛身边吹奏木叶、拿雀笼、带鱼网、扛猎枪……五花八门。总之,凡是死者生前喜爱的活动,当天都得照样举行,目的是使他们在阴间也与在人世间一样得到欢乐幸福,让他们心满意足。

2.社会环境独特

从远古走来的苗族先民,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迁徙,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他们“由北而南”“由东而西”迁徙。苗族迁徙到黔东南雷山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黔东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苗族世世代代在山山岭岭中以宗族或家族为单位定居,形成了今天“一山一岭一寨”的村落格局。黔东南的雷山有大小苗寨300多个,其中,1000户以上的苗寨有1个,即西江千户苗寨;500~1000户的苗寨有开觉、黄里、陶尧、报德、乌流、杨柳、开屯、新塘8个;200~500户的苗寨有12个;100~200户的苗寨有90个;其余为50~100户的苗寨。苗寨分布特点为大聚居下的小散居,村村寨寨有的是同性有的不同姓。由于黔东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同“血缘”的苗族族群被迫分居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地缘”与“血缘”相互交叉的特殊分布,同一“血缘”居住在一起,有的是几个“血缘”居住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原因,苗族先民需要一个节日来团结各兄弟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加强本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鼓藏节正好能起这个作用。鼓藏节真实地体现了“全疆得共和,富裕大家有,繁荣人人享”的共同富裕、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理念。通过鼓藏节,鼓社把社内社外、族内族外的人们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从社内来讲,从鼓藏头到每位鼓社民都得遵守“榔规”,大家都为办好每次鼓藏节作奉献,在芦笙木(铜)鼓场一起跳芦笙踩鼓点,分享欢乐。同时,通过诚挚地邀请亲朋好友来共度鼓藏节,同吃终生难忘的鼓藏肉,同喝转转酒,以及参加各种歌舞活动,加强了本房族、本寨内部,以及本寨与外寨、本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了解。所以,鼓藏节有时是一个寨子过,有时是几个寨子一起过,但都与“血缘”为主。宗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问题,因此,鼓藏节除了祭祖外,还借助祭祖来团结宗族,以向其他宗族展示本宗族的力量,让其他宗族不敢欺凌。这也是鼓藏节得以发展和壮大的原因。

3.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的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处于祖国西南边陲,远离经济发达的工业区,因而拥有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大西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也给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我国西南地区山区众多,河流众多,交通不便,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还处于落后的阶段,只有整个宗族或地区结合起来进行农业活动。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较单一,受现代化城市生活娱乐方式影响小。这一系列的独特环境都是鼓藏节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不断兴盛和传承的独特条件。

四、鼓藏节文化变化之原因

鼓藏节是苗族一个传统的节日,它蕴含着深远的民族宗教与丰富的民族文化,承载着苗族先民的信仰与习俗,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等,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随着社会发展,鼓藏节这一大型的祭祀活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原有浓厚的民族文化逐渐淡化,许多人都不想举行这样隆重的祭祖活动。经笔者调查和相关资料显示,凯里、黄平、台江等地的部分苗族已不再举行大规模祭祖活动。其原因:一方面历史上曾受到过毁灭性的破坏,政府和军队对当地民众进行杀戮,毁其环境,当地居民受到打击之后,无法恢复过来。另一方面,当地居民没有很好地重视,节日气氛逐渐淡化。如凯里有很多村寨都有一个藏鼓的山洞;凯里香炉山周围还有很多藏鼓遗址;有些家庭堂屋中间还摆牛角等。这足以证明以前这些地方是举行杀牛祭祖活动的,由于各方面原因被迫停止,现在这些地方苗族民众只是在自己家里进行象征性的仪式,是不具深刻民族意义的活动。也有些地方鼓藏节不仅没有消失,而是更加热闹。但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击,节日缺少了一些内涵的东西,逐渐具有“平面化、娱乐化、商业化”等特点。造成鼓藏节渐次消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文化的冲击

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历史进程,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文化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稳定性能促进文化稳定,社会环境强大能够体现出文化的优越性。传统文化更具有历史性,因它的发展需要经过漫长时间,逐渐在该环境下形成与发展,并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得更加强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现今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以及实力,也可以从一个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来了解它的文化底蕴。苗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华夏大地上,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历尽千难万苦,但苗族并没有因为受到一系列打击而退缩,反而体现出了苗族先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也因此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环境,为苗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稳定性提供动力。如苗族的鼓藏节、苗族服饰文化、苗族饮食文化、苗族歌舞等逐渐在苗疆境内发展,可以与汉文化相媲美。

随着社会发展,汉族逐渐强大,民族交流逐渐增强,呈现出了民族大融合景象,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环境的变化改变了文化的整体结构,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进入21世纪以来,汉族族群在逐渐往外渗透,少数民族地区(以苗族地区为例)的文化也产生了变化,其中变化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苗族地区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语言是民族的符号与灵魂,民族语言变化会影响该民族的发展。苗族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苗语中也发生变化,它的语音系统中没有新生词语,都是借用汉语词汇来表达新生事物。如:手机、电视、话筒等,在苗语中是没有专门的词汇,都是音译成soux jib、dieed sid、huad tongf等。第二,苗族的节日也在逐渐变淡。如苗族的姊妹节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姑娘都不会唱更多情歌。鼓藏节已经没有传统中那么隆重,程序不断简单化,只有最重要的几道程序存在,有很多人已经不知道鼓藏节的真正精神所在。第三,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在唱汉语流行歌曲,过汉族节日,而且是越过越浓,时间久了就将苗族的节日细节逐渐淡忘,苗族文化也在逐渐消退。总之,外来文化冲击让传统文化发生变化,它会消退,甚至消亡。

2.打工潮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民族的发展与该民族的经济实力有密切联系。就中国来说,各民族的经济实力影响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当地文化的发展。经济实力落后的族群往往向经济实力雄厚的族群靠拢,从而产生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该民族的文化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由简化到借用再到消失的过程。在苗疆境内,大多数年轻劳动力外出,境内劳动力严重缺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大,文化逐渐被忽略。老人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找不到传承人,故呈现传统文化断层现象。苗族青年不愿回乡,语言文化的使用态度发生变化,文化结构产生变化。有知识的人都往外迁出,他们接受外面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对外界的东西有新鲜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念。

苗族属于弱势民族群体,不断被强势群体的语言文化同化,若不进行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会不断消失。

五、保护对策和建议

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8个省(区)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其他大洲的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也有部分苗族。所以这样一个世界性民族文化的消失,不仅是苗族自身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损失。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文化是民族无形的财富,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依据。当今如何在商业化的冲击中保存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民族节日。因为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江泽民提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追求与愿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为此,笔者认为,要保护和传承苗族的祭祖文化——鼓藏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节日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鼓藏节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节日,富含各种价值。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活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同时应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机制,营造良好的保护意识和民俗氛围。同时还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验。

2.旅游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

在苗族鼓藏节的原生态文化保护中,应坚持“保护——传承——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既可以将鼓藏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高效利用,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节日,同时又能对民族文化本身进行很好的保护,从而保护了文化遗产。

3.增强苗族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苗族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可是大部分人员没有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目前就需要增强苗族同胞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认识。首先老一辈的苗族同胞要把自己的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展现出来,从而吸引本族更多青年和各界人民的关注,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其次让优秀的苗族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让年青一代领略到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让他们感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贵性,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

4.做好党和政府的民族文化政策的宣传

文化是中华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包括苗族在内)带有许多经济色彩,有严重商业化趋势。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相关领导人也提出了建议,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同时还提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同时党和政府也要出面进行适当的干预,控制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避免进入功利化发展,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5.加强对后代人才的培养

苗族鼓藏节是13年举行一次,能够让苗族民众了解其文化的机会是比较少的。所以苗族长辈要积极培养鼓藏节的传承人。首先,苗族长辈要带着年青一代去熟悉鼓藏节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其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其次,老一辈在平时也要传授其文化内容给年轻一辈,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的核心。同时年轻人也要积极地向老一辈学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达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六、结语

鼓藏节经过数千年的生存与发展,它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新时期获得新的生命力。特殊环境造就多彩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着其他领域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是为社会、国家服务的。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