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年的起源与发展
苗年起源的说法很多,多数为故事传说。本文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论述苗年源于苗族的太阳历,还浅述了日干与芦笙、苗年与值日的关系,对苗年的发展和消失原因作了分析。
一、苗族过年的时间
苗年是苗族的年节。苗族三大方言区,即川黔滇地区(西部方言)、黔东南地区(中部方言)、湘西地区(东部方言),大同小异。《贵州通志·风俗》记载“十月朔日为节,乃椎牛祭鬼,大集种类,男女食酒,吹芦笙”,讲的是独山一带的苗年过年时间。《贵州通志》之《土民志》载,丹江的苗年是每年“以十月为岁首”,八寨每年也是农历十月过苗年,榕江、台江、剑河也是如此。《松桃厅志》记载,当地“向以十一月为年节”。贵州的铜仁、威宁,重庆秀山,云南昭通,湖南的吉首、花垣、凤凰,以及广西多地的苗族在农历九月、十月、十一月过传统的苗年。
各地苗年的时间,虽有不同,但大致都在农历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多数集中在十月。苗年在农历十月,与苗族曾经使用过的太阳十月历有关系。
二、苗年源于敬授民时
(一)太阳与农耕民族
地球离不开太阳,因为风霜雪雨、阴晴、酷暑洪暴、冷热凉温,都与太阳有关,陆地的植物动物、水中的植物生长都与太阳有关,万物生长靠太阳。农耕民族离不开地球,离不开太阳。
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苗族种植水稻的历史很悠久,在他们迁徙前还在长江中下游时期就学会了种植水稻,其历史应该在10000年以上。种植水稻要经过犁田、耙田、播种、栽秧、薅秧、收割等环节,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栽秧、什么时候收割要看季节,而季节离不开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周转。季节是农耕民族的命根,农耕民族离不开太阳运行产生的季节。他们认为太阳是神圣的,非常崇拜太阳。因而有职司观察太阳的氏族。古书说羲和占日,羲和是一个著名的世代职司观察太阳的氏族。这个氏族就是蝴蝶氏族,是苗族先民。
(二)太阳五月历与十月历
我们知道,由于太阳系的引力,地球绕太阳公转1圈需要365.25天,地球自转1周需要24小时,由于地球是斜着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每天所受的阳光不一样,产生的日影也不一样。
古人根据生产的需要,对太阳进行研究,立杆测影和定山观影是他们常用的办法。立杆测影,后来演变为观日晷。定山观影就是太阳连山历。
太阳五月历就是把1年分成5个月来计算,1个月72天(其实是73天)。太阳五月历也叫五行太阳历,是蚩尤氏族发明的。《管子·五行》载:“昔日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是蚩尤帮助黄帝认识天道,就是帮助黄帝制定了五行太阳历。蚩尤是苗族先圣。五行太阳历的交替日期是冬至日。所以,古代苗族冬至过大年,农历十月立冬过首年、农历十二月大寒过末年。
(三)日干与芦笙
日干是测太阳日影的木杆,木杆一般立在高而平的地方,才便于观察太阳的出没及日影的投射。观察太阳日影需要专人值日,值日需要呐喊、交接班。而交接班需要祭祀仪式,芒筒、芦笙由此应运而生,成了交接班的通知工具。通过观察人们发现,公鸡的鸣叫与太阳的出没具有一定的联系,凌晨公鸡鸣三遍太阳出来,下午傍晚公鸡鸣三遍,太阳落山。由于公鸡呼天唤地的超凡能力,人们仿公鸡的声、像,制作成了芦笙,苗语中的“敢”(笙)和“跟”(鸡)声音相近。芦笙最初的功能是观察日影的值日轮换通知,每隔一个时辰,吹一段芦笙,提醒大家。
芦笙的苗语称“敢”“干”,是汉语对日干的称呼,是苗语的“敢”“干”的扩展。芦笙场称“戛打敢”“戛党敢”,芦笙场通常设在寨子的中央或高处,可见其最初的功能就是测太阳行走的轨迹。
在西江苗寨,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最初到西江的祖先,用芦笙到不同的地方吹,但都是阴雨绵绵,最后到羊排寨中的“戛打栏”吹芦笙,云消雾散,太阳高照,于是定这里为“戛党敢”,之后老人观日影变动、吹芦笙聚会就放在这里,这个地方作为西江起笙鼓场延续至今。
苗语中有种芦笙叫“敢哈”,就是瓢笙,最初是由葫芦做成。葫芦笙是初始的芦笙,最初也是用于传递太阳信息的。苗语“哈”,通汉语“瓢”的意思,还通“太阳”的意思。
(四)值日与苗年
观察日影,每隔一个时辰,吹一段芦笙,提醒大家,就是值日。值日一天一夜为最初为对偶婚的氏族。一夫一妻制推行后,才按户轮流值日。到了一年的年终,就是冬至这一日,集中全寨所有的人到测日影的场坝,宣布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值日也重新开始。这一天,大家集中在场坝,欢声鼓舞,庆贺辞旧迎新,这是冬至节,也是苗年的来历。
三、各地过苗年时间的差异与苗年消失原因
(一)为何各地过苗年的时间不统一
应该说,苗年统一在冬至日这一天是固定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各地具体的过节时间又不太一样,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迁徙原因
在蚩尤时代,东夷族群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原来过年的时间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冬至日。但由于长期而频繁的迁徙,过年时间就产生了不同。
2.地域原因
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因为当地经度和纬度不一样,所观察到的太阳出没不一样,气候不一样,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一样,因而使苗年过年的时间上产生了差距。
3.人类学原因
同一个年节,同一区域的各村寨过的时间不同,相差7天、13天或25天等,这是在过去缺少实物特别是缺少肉食的情况下约定俗成的。在相异的时间里大家各自过年节,亲戚之间相互走往,其主要目的是达到肉食的互补,贴近感情,其次是给不同村寨的青年男女提供社交的机会。
(二)为何有的地方苗年消失了
苗年作为一种民族风俗,消失是难免的,很正常。造成苗年消失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事原因。苗年必须在农闲期间,以利社交往来。农历九月为稻熟时间,十月有的地方农活未完,十二月处于严寒不利社交。立春后万物开始复苏,这是春节之所以普遍,苗年之所以渐渐削弱的原因。虽说春节在农历旧年三十和新年初一过,这其实是阴阳合历使用,便于统一的结果。
(2)迁徙原因。迁徙直接导致苗年的消失。迁徙意味着颠沛流离,度日如年,一个地方呆上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又要考虑到下一处的生活。奔波的生活只顾眼前的日子,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没有财富去过年,甚至把过年的时间都忘记了,因为苗族没有文字记录。
(3)农历的使用。苗族过去曾经使用的太阳十月历被月亮十二月历代替,月亮十二月历也就是阴历,或称农历。过去,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从冬月到来年的正月都是各地选择过年的时间,之后,国家统一了过年时间,就是在农历冬月月底和来年的正月初一。受汉文化影响大的苗族集聚地方,大多接受了这种节日时间,把苗年也放到这个时候来过,或者参与过春节,却对自己的苗年淡漠了,甚至搞忘了。当然也有的地方过春节的同时,也过自己的苗年,汉年、苗年两不误,不过这种村寨很少。
(4)“文革”“破四旧”。“文革”时期“破四旧”,苗年这种“耗时间”“耗财米”的民族风俗被列为“四旧”,过苗年者是被批斗的对象。许多寨子的人们为避免被批斗,就自觉地摒弃了这一民俗活动,就算要举办,也只悄悄在家举行,祭祀食品用他物代替,走完程序,就算是过年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得到落实,苗年在苗族社会才逐渐恢复起来。
(5)外出打工。改革开放后,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有的寨子找不到一个青年人,村寨仅剩下老人和小孩,有的倾家而出,仅剩空巢。工厂的纪律非常严格,老板不可能为一个苗年而放假,苗族打工者觉得假多影响工资收入,因为春节不久就到,挣钱以准备春节回家才是正事。这是多数苗族打工者的普遍心理。到了春节,几乎全国所有的公司厂矿都放假,苗族打工者也就在这时候回家过年了。在家的父母虽然养了肥猪,但自己的儿子、媳妇、姑娘、女婿都是在春节时才回家,因此,原本打算在苗年时杀的猪,不得不推迟到了春节。如此多年,苗年就慢慢淡化,春节越来越浓厚,有的地方苗年就是因为这个简单的事由消失的。
四、苗年发展的趋势
苗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自有其发展规律,在苗族地区,苗年经历“自由发展——限制发展——引导发展”的过程。
苗年自苗族历法的确立与奠定,约定俗成,在和平环境,好的生活中,过得就隆重些,热闹些,在战争年代,在贫困的日子里,过得要简单些。但无论如何,人们总是还记得这个日子,可见,苗族对苗年这个民俗的情怀。
诚然,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地方不再过苗年了,但苗族民众始终记得这个节日,周围村寨有过苗年的,其他寨子的人就围拢而去。就是中国地域很远的地方,曾经过这个节日的人们,对于这个习俗至今仍然挥之不去。因此,闽南、粤港澳地区至今流行在农历十月去烧香祭祖拜佛的习俗还那么盛行,同样,山东阳谷一带,每逢农历十月,家家还烧香祭祖。这些都是太阳十月历过年留下的文化痕迹。
今天苗年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登上文化殿堂,重新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再认识。相信有国家的重视,有各级政府的关注,有广大苗族儿女的参与,苗年文化将得到更大的呵护和发扬,其文化精髓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苗年的回归是历史的一个选择。当然回归后的苗年注入了许多现代文化元素,这些元素苗族儿女能够接受,其他民族也能认可。以雷山来说,当地政府利用苗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一个文化品牌,这或许就是未来苗年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