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布依族节日的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4899字

布依族节日的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

节日文化,是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大多都已延续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成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共同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心理需求。 [1] 因此,我们应当研究这些民族节日文化,努力满足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需求,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布依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和贵阳市,总人数约300万人。布依族的节日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特定条件密不可分,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在这些重大的节日活动中,集民族歌舞、民间艺术、民族风俗于一体,内容包罗万象,凝聚了布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礼仪信仰,是布依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因此,通过对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一、布依族主要的节日礼俗

布依族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之中,有关的节日和聚会大约达80次。其中,为全民族人民所重视的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查白、对歌节等节日。这些民族节日活动,绝大多数带有地区性。因此,往往因地域的不同,节日的名称、内容和过节的日期等也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大节日,布依族也不例外。过去布依族以农历的十一月或十二月为岁首,后来逐渐改为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办年货,杀年猪、酿酒、打糯米粑、磨豆腐、缝制新衣等。为表示隆重过年,大年三十这天全家高高兴兴团聚吃年夜饭,饭前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祭祖。祭品很丰盛,挺讲究的,粑粑是必供的祭品,要放6堆左右,每堆3~5块,还放上一团糯米饭,意祝年年登高;杀大鸡,表示大吉大利。此外,年节餐桌上的肉、鱼、豆腐以及姜、葱、芹、蒜等都取其谐音和象征。如豆腐称“全家福”,芹、蒜、葱、菜等寄望勤快、会算、聪明、发财,酒和鱼期望“幸福长久”“富足有余”。祭供完毕,全家开怀畅饮,沉浸在节日的祥和气氛中。大年初一,妇女、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井边挑“聪明水”,有些孩子害怕落后于别人,熬更守夜,天刚亮就去取水。人们认为,谁去挑到第一桶水,就会在这一年中获得幸福。春节的这种礼俗,意在辞旧迎新,有精神抚慰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度过心理或精神上的危机。

“三月三”,其民俗内容一是贵州安龙布依族人民在这天进行祭山神、扫寨的活动。传说这天是山神的生日,它于此时要放出各种蝗虫、蚂蚱来危害庄稼,人们为求山神开恩,每年便要扫寨祭山神。二是贵阳市郊的布依族人民,视“三月三”为“仙歌节”,青年男女于这天身穿节日盛装,兴致勃勃,三三两两云集于广场或会聚于草坪,举行盛大的赛歌会。人们即兴对唱山歌,相互盘答,借此机会会见情人、选择伴侣。相传在对歌中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就赠给他一副金嗓子。从此,他劳动到哪里,哪里就有“金嗓子”唱歌,害虫一听到“金嗓子”的歌声,就不敢来危害庄稼了。于是,“三月三”就成了布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歌节。

“四月八”,布依族地区称为牛王节或“开秧门”,贵州镇宁一带称牧童节,黔西一带称开秧节。这一天,布依族人民都要做上四色或五色花糯米饭(黑色、紫色、黄色、白色、红色),每种颜色都有寓意,如黄色象征秋天谷物,寓示五谷丰登,紫色代表艳阳高照,白色蕴涵纯洁,红色表示兴旺发达。黑色糯米饭是用嫩枫香树叶搓揉后泡水浸米制成的;黄色糯米饭是用布依族语叫“路亚”的染饭花煮水染成的;红色、紫色糯米饭是用布依族语叫“麦尖”的紫草叶泡水染成的。这些植物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随处可见,在各种民族节日的各地集市上也有出售。这些植物有较好的医疗作用。清蒸过后的花糯米饭,色彩艳丽,清香扑鼻,爽口美味。每到“四月八”,布依族小伙子、姑娘们就会包上多色花糯米饭去看斗牛、浪哨。 [2] 也有相传“四月八”是牛的生日,故名牛王节。在紫云、罗甸、荔波一带,“四月八”要用枫香叶泡水给牛洗澡,让牛休息一天,用花糯米饭放在水里搅拌后给牛吃。用鸡、刀头、香纸蜡烛等祭祀“牛王”。从牛王节的隆重程度,不难发现布依族人民尊重牛、崇尚牛的“敬牛”习俗。

“六月六”,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初六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初六,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初六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二、布依族节日礼俗的主要特征

1.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

在社会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布依族人民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靠自身的力量与大自然作斗争。但是,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不理解,把人类生存和发展归咎于大自然的施舍,认为大自然既能赐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认为山峦大树、怪石嶙峋都有神灵依附,死去的祖先有三魂七魄,人死后躯体虽然腐烂,但其魂魄可以保佑后代平安。于是约定俗成地形成了颂天地、祭鬼神、念祖宗、信六畜、仰五谷、唱山水等等的节日活动。独山、平塘、荔波等地布依族的“打保符”活动,即是以杀牛宰猪求神保佑,阻止蚂蚱这个自然神吃庄稼的节日祭祀活动。都匀布依族农历九月初九的“扫火灾星”节,是为求火神不作怪而举行的节日活动。春节、“三月三”“七月半”等节日中,各家各户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供奉祖宗,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平安。这些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形成的祭祀仪式,是形成传统节日的原因之一。

2.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点

布依族一年之中盛大的节日往往是在收割之后或农闲时期进行的。如“六月六”,节日活动安排在插完秧的农事小闲之际;“十月初一”在五谷丰收之后过节;春节正值农闲之时,农历正月最末一天布依族称为“了年”,表示新年已过完,该春耕大忙了。布依族节日与农时有着紧密联系,带有很强的农耕文化意向。不仅节日的时间选择如此,从节日的起源传说中,更能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布依族为什么要隆重欢庆“六月六”?其中一个动人的源远流长的美丽传说,就是“祭盘古”,布依族把发明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盘古奉为自己的始祖。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威宁西北角红岩地区的布依族要过蚂螂节。传说布依族居住在良田万顷的地方,有一年稻谷抽穗时,蚂螂(蝗虫)爬满了田间地头,无情地吞噬庄稼,人们慌忙用石块扑打,却打坏了稻谷。为了保护丰收,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稻草扎成草球,在田的两边对打,赶走了蚂螂夺得了丰收。贵阳乌当新保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节,它的传说与蚂螂节如出一辙。这些节日礼俗的形成,与农事是相关的。布依族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们要获得粮食的丰收,必然要与种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便自然而然地想到“神”的威力。先民们认为农业的丰收既取决于祖先的意愿,也与神的保佑有关。“三月三”祭社神、山神;“六月六”祭田神、山神;用专门的节日来纪念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耕牛,杀鸡宰猪,置办各种祭品,很是隆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想借助神力保护庄稼,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感恩牛的劳苦功高。 [3]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礼俗表现为既祭祖先又祭神灵的双重意思。这一特殊的文化心态是稻作农耕生产方式在布依族先民心灵上的投射,布依族人民以一种虔诚、感恩、敬畏甚至恐惧的心去面对大自然,渴望获得大自然更多的恩赐。

3.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节日的起源与农耕、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布依族传统节日最初是先民们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祈求人畜兴旺、平安吉祥。现在,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满足生存、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外,还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功能。

4.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或合力,也称为民族内聚力,它是伴随着民族自身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加强的。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民族认同感和群体性这两个方面。在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中,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人们通过共同的节日习俗,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标准,并使之世代相传。另外,在布依族《古歌》中记载,在原始社会早期,布依族先民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由于当时人民征服自然的力量薄弱,其食物种类和来源极其有限,不得不过着“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生活,再加上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和毒蛇猛兽的袭击,人们不得不一起成群活动。在布依族节日“三月三”这天,人们都要停止劳动,以寨为单位,全寨中年纪最高的老人,以及一些青年都集中到寨子的祖祠堂,打扫清洁卫生,并由寨老主持祭祖仪式,安排一年的生产、生活事务等等。这些节日推动和促进了布依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才不断发展至今。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布依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很多生产、生活经验,创造了许多文化艺术产品,但是,布依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创造了布依文,但不普遍应用)。因此,布依族先民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艺术,是靠言传身教而传承下来的。牛王节就是传授生产技能的节日。布依族的民歌,是本民族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民歌艺术是靠歌节活动来传授。布依族的刺绣艺术、体育活动,是靠春节、“四月八”等节日活动传授的。

布依族在经济上满足于自给自足。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冲垮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传统节日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增加了物资交流等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各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 目前,各地区都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特色经济。最近十多年,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所重视,纷纷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为契机,加大对民族旅游精品景点和旅游产品精品的深度开发,依托旅游市场带动布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布依族民间工艺品、纪念品,逐步壮大布依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业,努力增加布依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收入,使布依族传统文化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此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宣传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平台,为促进地区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特征突出、特点鲜明、功能强大的文化现象,对贵州多元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布依族民间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与开发,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布依族节日文化要以保护为主,利用为辅,通过更加优秀的布依族文化艺术,丰富百姓精神与娱乐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布依族文化事业的繁荣。


[1] 樊敏.黔南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的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 吴文定.文化视野下的布依族“四月八”[J].民俗文化,2012(3).

[3] 葛继红.布依族节日礼俗的特征及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7(6).

[4] 白明政.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2).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