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成为“最后的晚餐”
我们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成分仅次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众多,形式多样。在今天贵州西北部的威宁、赫章和水城一带,生活着彝族、苗族等大量的少数民族同胞,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是何时开始生活到这片土地上的,史料语焉不详,学术界也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彝族为例,其来源就有8种说法,这里就不多作介绍。
我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民族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6个方面。
在19世纪末期以前,位于贵州西北部的威宁、赫章、水城一带处于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环境,保持着淳朴的民族风情、传统的民族节日。19世纪末期,西方宗教开始进入云南,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开始渗入到贵州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开始进行着悄然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的改变,外来文化的融合等因素,这一地区的民族习俗、节日文化也在发生着改变。笔者对生活在贵州西北部的威宁、赫章和水城等地的部分彝族、苗族聚居区进行走访,仅以此为例,对当今形势下民族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影响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西方宗教的传播及影响
1887年,循道公会牧师柏格理和邰慕廉经川入滇,在云南昭通开办教会。之后,各种教会组织纷纷接踵而至。在基督教传入贵州西部地区的早期,首先是那些生活处于底层,长期受到剥削压迫,生活穷苦的群众源于宗教理念上“人人平等”的思想,渴望平等自由的生活,加上传教期间传教士多传播西方良好的医疗和教育发展理念,吸引着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底层群众加入。据初步研究,在早期信仰西方宗教比较虔诚的大多是那些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长、受压迫较多的民众,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同时也能得到教会医院较为发达的医疗技术进行免费治疗和教会学校提供的良好教育条件等。如最早来威宁石门坎传教的循道公会牧师柏格理就是医生,他通过与苗民的平等相处,让苗民真正感受到“人人平等”,另外加上推行免费医疗、开办学校提供教育,吸引当地苗族同胞接受并加入基督教,其他群众也受到这些精神和物质的引导,信教群众越来越多。就是这样通过小范围影响逐步向外扩散,传播到威宁周边的赫章、水城等地。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和扩散,信仰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群众日益增多,信教群众从服饰、生活习惯到节日习惯都渐渐改变,宗教影响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改变也渐渐凸显出来。
一是在民族习惯上。由于基督教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督教信众与本民族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严重冲击,价值观完全变化和对立,有些信众甚至从基督教的角度认为原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迷信和落后。接受基督教的少数民族信众以前的生活可能是平时的农耕、畜牧,周末去赶场购买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或出售粮食、工具及其他用品等,信仰基督教后每周日则变成去教堂做礼拜了。
二是在生活方式上。由于宗教信仰的改变,信教群众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在生活方式上也有些变化。比如有些少数民族原来是杀猪吃血的,现在不吃血了;原来是杀生的,现在不杀生了等等。
三是在民族习俗上。因为对宗教的信仰,一些生活习俗在发生改变。在接受基督教后,信教群众就只能信仰耶稣,要放弃祖先崇拜,需要改变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心灵上接受净化,要学习圣经,对本民族一些传统的文化习惯要自觉摒弃,在死后也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诵念圣经,不能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进行悼念和安葬等。比如在丧葬习俗上的变化,以前在赫章松林一带的苗族小花苗,家中有人过世后,一般是要按照民族习惯,吊大鼓、吹芦笙等等,而信仰基督教后,则是按照基督教方式,诵念经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渗透,民族的融合,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等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形成冲击的重要原因。贵州民族地区文化落后,地处险峻,交通闭塞,绝大多数少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使悠久的文明无法完成深厚的积淀和在此基础上的突破前进,他们仅依靠口头的传说来记载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从而限制了本民族文化向广阔和深层发展的可能。个别民族虽有文字,但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加之艰苦的生存环境,阻止了其文化随着外部世界的发展实现飞跃,因此,与发达地区文化存在很大距离。即使像彝族这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方针下,各民族之间交汇贯通,文化交融,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较大冲击。
如彝族有火把节、插花(打歌)节、密枝节、祭龙节、晒衣节、三月会、刀杆节等重要民族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举行的火把节,在这个节日期间,传统习俗是要进行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等活动。这些节日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狂欢的日子。但是现在延续和保留下来的,或者说较为有影响的传统节日,已经所剩不多了。
再如赫章、水城一带的苗族大花苗、小花苗,传统的跳花坡、种花树、吊大鼓等习俗,现在都已经慢慢淡化,每年较为隆重的跳花坡内涵也有所变化。如苗族跳花坡,节日来源是古代苗族生活聚居区发生瘟疫横行的时候,因为医疗条件差,瘟疫传播致人死亡较严重,但是在那个落后封闭的年代,苗族先民们认为是因为有鬼吃人,尤其是因为人多地方瘟疫传播得快导致死亡率高,先民们就认为鬼喜欢人多的地方。于是先民们就想到一个办法:到山上没有人的地方去集中跳花坡,在中心种一棵树,大家以树为中心,围着树念经,这个树叫神树或者花树,其目的就是把鬼引到树这里来,让鬼以为这里人最多,就守着这棵树。趁这个时候大家悄悄散开去,鬼就找不到人了。这个故事一代代传下来,苗族种花树的传统也保持下来了。现在的传统节日里,也有种花树,但是种树的意愿是“种一棵神树保一方平安”;种树时也围绕树祈祷,祈求风调雨顺。这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三、对外宣传、旅游发展等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各地也制定了相关规划,通过项目保护、宣传教育、旅游推介等方式激发传统节日的活力,使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但是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利用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是传统节日文化展示的原真性和原生态性不足。民族传统文化,表现的重点是民族性、传统性。但是现在由于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旅游开发呈现井喷式的现象,导致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展示与宣传有公式化、框架式的现象,反而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原真性和原生态性表现不足,形成旅游式的传统节日。如苗族的跳花坡,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产生的,在传统习惯中,是在空旷的山坡上要么围绕花树吹着芦笙跳着舞,你来我往,呈圆心式的向外扩散,另外对山歌的则是三五成群,呈点状式的分布在山坡上。现在因为新技术的融入,考虑到对外宣传的需要,都采用舞台式的演出方式,这样摄影摄像看似方便了,但是原真性和原生态性却丢失了。苗族的芦笙舞需要在人群中近距离欣赏才能感受到那种激荡的场面,而且一般是以单人芦笙舞或者双人芦笙舞的形式呈现,在人群中你来我往,相互斗技。现在搬到舞台上了,观众在舞台下观看,就失去了很多意义。
二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表现不足。以前的传统节日文化要么是图腾、要么是宗教、要么是生产生活的表现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是这个民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则是纯表演。如苗族的芦笙舞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伴随在生活中。在苗族的传统生活中,把芦笙舞作为生活娱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少茶余饭后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在表现形式上,也融入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因此传播广泛,生命力也很强。但是现在学习芦笙舞的,已经形成定式,大都是为了表演和比赛,甚至有些地方,在舞台上安排演员拿着芦笙做吹芦笙的样子,实则是放音乐来配合表演。这样的表演完全失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三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不足。随着旅游业的升温,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成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打造文化的名片。在这种目的性的驱动下,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很容易转化为旅游品牌打造的附属品,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传统节日文化品牌走向旅游,而是因为旅游品牌来利用文化,这样的传统节日更准确的来说是旅游节日。在为旅游服务的传统节日文化表演上,只能看到传统节日文化的表象,节日文化所体现的那种激励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努力、向上攀登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却很难体现出来。
四是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流于形式,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认为:过去的传统节日中丰富的民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们与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等关联在一起,和祭祀、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而现在的很多传统节日则流于形式。
四、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就当前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面临的影响和冲击,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普通的假日不同,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传统节日不断吸收时代因素和地域特色,其含义、仪式和风俗也不断丰富、演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合家团圆的温馨时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元宵节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的习俗遍及大江南北;清明节有祭祀怀念先人和踏青游艺的不同文化主题,民间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的习俗;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诗人屈原,传承至今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都与之密切相关;重阳节是赏菊登高的时节,也是表达敬老爱老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多与农历的节气相关,其节日仪式、食物、游艺等也与时令密切相关,发展至今已经集纪念、祈福、团圆等含义于一身。不仅如此,传统节日还承担着教育功能,节日起源、流传故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通过不断重复的节日仪式得以传达和巩固,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应加强研究,切勿冒进。
(2)焕发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生命力。据统计,2003年,我国各类节庆活动有5366个,到2010年底,数量已经接近1万个。节庆活动已经被认为是凝聚民族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而得以开发和利用。节日文化可以转化为节日经济,节日经济的商业价值来源于节日独特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传承千年的传统和民俗,只有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才能不断释放出商机和潜力。不仅如此,发展节日经济还必须兼顾时代的需求,充分考虑今天消费者的意愿和消费习惯。换言之,必须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当今社会特点的创新,才能将节日经济的潜能发挥出来,也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节日情怀。
(3)把握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原真性,增强吸引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原真性严重地影响着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的质量以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其原真性开发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了一个地区或民族长期发展所聚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代表着该地区或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成就,也代表着他们的特色和辉煌。如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正在逐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原真性不得不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它严重地影响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质量以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原真性开发对一个地区文化品牌打造和旅游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传统节日是由全社会民众集体创造、约定俗成,并靠民众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必须回归“民间事情民间办”的传统,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如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教授所言: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整个民族群体重要的“公共时间”,每一个人都在过。节日的主体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当中,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自觉,是我们过好节日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节日不是别人要我们如何过好它,而是我们首先自觉地感到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如何才能提高文化自觉,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政府的倡导、媒体的宣传、各种社会团体的辅助,包括知识界对节日意义的阐述,同时也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每个人的感受。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会使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有所提升。
(5)充分认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本民族精华文化的荟萃和民族灵魂的表现,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通过各种节日的传播之后,节日符号的“能指”意义在文化场特有的张力下产生了“所指”意义。一方面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增进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费孝通先生精辟地指出:“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在民族学界,人们一般认为民族认同感包括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民族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等几个方面。如苗族的跳花坡,能加强苗族人民的联系和交流,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和择偶,增进了感情,增强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地民族之间的团结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促进族群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如火把节是彝族火崇拜的具体体现,火在彝族人心中具有神圣性和崇高的地位,火把节在日常生活中会演化为火塘,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上,长辈与晚辈通宵畅谈关于民族迁徙、家族演变、火把节传说、为人处世的优良道德传统,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播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彝族族群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五、结束语
历经千年演变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极高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国很多民族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有些甚至已经名存实亡。本文在肯定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国家开展保护与利用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出于居安思危和为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由于认识的局限,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