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南地区苗族汉族龙舟文化的差异及功能述论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5643字

黔东南地区苗族汉族龙舟文化的差异及功能述论

龙舟竞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时到今日,我国南方的湖南、安徽、四川、贵州、广东、福建及港澳地区每年仍有各种赛龙舟活动。近年来,不少与龙舟有关的民俗事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东南的龙舟竞技活动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施洞和镇远两地的龙舟文化最具代表性,两地虽相距不远,但龙舟文化各具特色,差异性明显。简而言之,施洞地区龙舟竞技活动,以当地苗族为主体,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镇远地区龙舟竞技活动,以当地汉族为主体,具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特色。本文拟通过施洞、镇远两地龙舟文化比较,对两地龙舟文化的差异性及功能作探讨分析,不当之处,还望学界同仁惠以教正。

一、龙舟活动的起源、时间以及龙舟造型的差异

(1)起源传说不同。关于龙舟节起源传说虽然众说纷纭,但纪念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的说法可谓家喻户晓。《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1] 就是代表性的说法。

在黔东南地区,龙舟节起源的传说却与龙有关。在施洞苗族地区,龙舟节起源于“够保斩杀恶龙”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清水江的革郎需龙潭盘踞着一条作恶多端的孽龙。一天,保公带着他的独生子久保来到潭边捕鱼,久保不幸被那恶龙吞噬。激愤之下,保公潜入河底杀死恶龙,并发动沿岸村民拦河断水。七天七夜后,水枯龙现,保公杀死孽龙为民除害,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从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附近村民闻讯陆续赶到分食了龙肉。这以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人们都在清水江上举行龙舟竞渡,以此纪念保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康宁。

镇远龙舟节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虽也有纪念屈原之说,但另一种祈龙求雨的说法也很流行。相传在远古时候,舞阳河边住着渔民何大夫妇。一天他们的三个儿子在河边捕鱼时,大儿子和二儿子被镇远城东中和山北洞内的水妖吃掉,三儿子阿旺得到中和山南洞内化作青衣道人的青龙所赋予的神力,替两位兄长报仇,杀死水妖。精疲力竭的阿旺昏沉在水里,被青龙搭救回岸上。后人为答谢青龙的恩德,才在每年端午节划龙舟以示纪念。

(2)节庆时间不同。清乾隆修《镇远府志》对施洞龙舟节的活动时间有如下记载:“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制诡异。” [2] 这与现在施洞地区龙舟节活动的时间是吻合的,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历时4天。而4天中不同的划船地点是按传说中分食龙肉的时间来定的:五月二十四日在平寨,五月二十五日在塘龙、铜鼓塘,五月二十六日在施洞,五月二十七日在马号乡六合村汇合结束。这样的顺序由古流传至今。

而镇远龙舟节的时间只在农历五月初五当日举行,清乾隆修《镇远府志》对当时镇远龙舟节的盛况有如下记载:“端午日作龙舟戏,结彩两岸,观者如堵,以祈岁稔”。可见两百多年前的镇远龙舟节,就是在端午节当日举行的,且已具相当规模,并一直延续下来。

不难看出,施洞的苗族龙舟竞技活动与镇远的汉族龙舟竞技活动的时间不同。镇远的龙舟竞技活动时间在端午节进行,与其他地区汉族的龙舟竞技活动时间完全一致。而施洞地区的苗族龙舟节活动,并非在端午节进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不仅如此,在持续4天的龙舟竞技活动中,参与活动的苗族村寨是分批分期进行的,且时间顺序不能打破,这一传统时至今日也没有改变。

(3)龙舟造型结构有区别。清乾隆修《镇远府志》对施洞地区龙舟船型有这样的描述:“重安江由胜秉入清水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苗疆见闻录》中也有描述:“(苗人)好斗龙舟……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3] 这与现今施洞的龙舟形制、竞渡活动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施洞龙舟的船身的确独特,特别引人注目和值得一提的是龙头上除了一对龙角外,还有一对硕大的牛角,上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苗族的心目中龙就应该有这一对牛角,因为苗族是农耕民族,而牛是农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他们对牛的崇拜不言而喻,因而也认为拥有一对牛角的龙才是最完美的龙。

镇远龙舟不用特制的独木龙舟,明代杨嗣昌《武陵竞渡略》有载:“船式长九丈五尺最为中制,过长有十一丈五尺者,短至七丈五尺止,此武陵郡中船也。” [4] 镇远在西汉初置无阳县,属武陵郡。今天镇远龙舟的造型与俗称的“麻阳船”别无二致,属典型的汉族龙舟。

二、龙舟文化内涵的差异

(1)参与活动的社会组织不同。施洞龙舟节活动的参与者是当地的苗族同胞,每一支龙舟队代表的是同一姓氏和家族。每只参赛的龙舟都由鼓头、水手、舵手、锣手、铳手、管账等几部分人员组成,每个参与者都是按规定严格挑选的。鼓头由受人尊敬、亲友众多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长者但当,他既是比赛的指挥者,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节日期间,鼓头各地的亲朋好友都会带上鸭、鹅,女婿、舅子甚至送猪、羊之类的礼品到河边接龙,为比赛加油,展示该家族的人丁兴旺、力量强大,以壮声威。赛后,鼓头要杀猪宰鸭宴请亲朋好友和犒劳队员,同时大家选出来年的鼓头,并将龙头送至他家。水手,一般是选寨子里30~40名强悍青年。苗族龙舟上忌讳女人上船,特别是孕妇被视为“不洁”“不吉”,但又要体现男女平等,就由小孩来男扮女装参与其中,他就是施洞地区特有的锣手。锣手通常由鼓头家族中的十来岁的男孩子但当,他的任务就是比赛时配合鼓头的鼓声敲锣应和渲染气氛。铳手的任务就是船行过程中,每到一个寨子就要鸣炮通知亲朋好友到岸接客、送礼。管账,顾名思义就是登记好节日期间的人情往来账务。

镇远参加龙舟节活动的队伍是以街道、村寨、机关团体和各企事业单位等分别组织一个队伍,组织者多由这些单位的热心人士担任,近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镇远的龙舟节活动大多为龙舟协会、镇远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镇远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部门、机关团体负责。参赛人员除1个指挥、1个锣鼓手,水手人员不限,大约二三十人不等。镇远划龙舟不但不忌讳女人上船,近年还组织了不少女子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镇远男、女龙舟队多次代表贵州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全国级比赛,且战绩不俗。很明显,镇远龙舟节活动在现代体育竞技文化的冲击下,其组织结构已发生质的变化,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体育元素,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竞技项目。

(2)活动形式和内容不同。以施洞苗族龙舟节活动的表现形式古老而独特,龙舟在下水前,即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清晨,人们需准备好公鸡、香纸、酒米等物,请来巫师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嘎哈”(山神)活动。巫师需念祖源、龙舟节的来历并请求山神“嘎哈”和3个保护神保佑人畜安宁、风调雨顺、龙舟来去平安。这种祭祀活动每年必不可少。龙舟进场时,水手全部是站立于两侧的子舟上划行,他们的行头也很有讲究,除手执长桨,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上插3片凤尾银片装饰,类似羽毛、树叶,与南方铜鼓纹中的“羽人舞蹈纹”“竞渡纹”酷似。他们还各执一把形似利剑的芭茅草(认为有辟邪和降魔除妖的作用),在江中划行一圈后丢到水里,寓意划过的地方都平平安安。节日期间许多象征“翻”“倒”的琐事被视为禁忌之列,如不许翻碗、不许倒洗菜水、水手不得翻卷裤脚等。龙舟下水前需先杀鸡,若鸡死后两眼一睁一闭,则被视为不吉利,当日行船要格外小心。比赛中由鼓头指挥,锣手配合,大家齐心合力奋勇争先。现在龙舟节已发展为苗族各种节日集会中场面最为壮观、规模最宏大的节日之一,整个节日历时4天,约有四五万人参与其中,近年规模还在扩大。

明代嘉靖年间的《贵州通志》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制作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扮演戏剧。以粽叶裹米为粽,弃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俱利。” [5] 反映了当时镇远龙舟节的一些活动形式和内容。

镇远龙舟下水前要举行祭祀活动仪式,祈求水神保佑风调雨顺、比赛得胜。比赛时水手分坐龙舟两侧,指挥站立船头吹哨、挥旗,锣手于船尾击鼓共同指挥队员整齐划一,奋力划桨前行。近年来,镇远龙舟节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有八九条船参赛到现在的二三十条船,观众亦有数万人,传统的活动一日无法完成,往往把决赛、抢鸭子、颁奖等活动放在第二天举行。镇远龙舟节除赛龙舟外,其他活动同样丰富多彩,不过地方民族特色不如施洞鲜明,更多的还是体现了现代中国乡镇节日、集贸的特点,如商贸、旅游、工艺品展销、饮食、摄影、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形式。

(3)龙舟节活动开展的目的不同。施洞苗族龙舟节,有其民族文化内涵,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施洞苗族开展龙舟节活动的目的首先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安康。这一点跟汉族龙舟节活动的目的有相似之处。但施洞苗族龙舟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增进亲情,维系家族、宗族的团结。因此,龙舟比赛的输赢不在于哪一支龙舟划得最快,更在于哪一支龙舟的“人气”更旺。

这里所说的“人气”指的是龙舟头所悬挂的馈赠品鸭、鹅等,悬挂的鸭和鹅越多,说明家族、宗族势力越大,社会地位更高,更得到他人的推崇和认可。因此就龙舟队而言,他们更在意的是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的多寡以及馈赠品的多少。所以龙舟节活动当天,每个龙舟队都专设记账、管物之类的角色,认真登记亲朋好友馈赠的礼物,除鸭、鹅要悬挂于龙舟外,其余的牛、羊、猪等运回各自村寨宰杀款待宾朋。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龙舟比赛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种形式可以理解为一种“炫耀”,人们通过赛龙舟这种形式来实现“夸富”的真正目的。

镇远龙舟节与其他汉族地区基本一致,是汉族端午节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纪念屈原、祈求风调雨顺外,竞技比赛一争高下是镇远龙舟节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十年来镇远龙舟节融入现代体育内容后,龙舟比赛已渐渐褪去传统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为当地政府吸引游客开展商贸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体育赛事。

三、龙舟节的社会功能分析

1.教化功能

苗族龙舟节的各种行为仪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规约的目的也就在于反对自私,强调团结合作,传说中的先民给人们构筑了勤劳、朴实、勇敢、坚强的形象,也教育后人像先民一样齐心协力,互敬互爱,和谐共处。

2.维系民族关系的功能

苗族龙舟节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在民族矛盾激烈的背景下,通过同族同宗开展此项活动,以寻找亲缘,加强联系,向外族展示本族群力量的目的。发展到今天,一年一度的节日仍牵动着村村寨寨,虽同样以竞技为主,但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欢聚一堂的机会。亲朋好友共叙友情,男女青年歌舞游方,追求幸福,寻觅爱情。同宗同族或街坊邻里平时若有什么不合,此刻为了共同的荣誉也可尽释前嫌,为本队的胜利而同心协力,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龙舟节活动客观上起到了安抚民心,传承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3.规范行为的功能

黔东南地区的龙舟节活动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保存下许多特殊的禁忌和习俗,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节日期间人们相互监督,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规范客观上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文明和进步,龙舟节活动中的封建迷信色彩逐渐被摒弃,娱神性质也正向娱人性质转变,整个节日也更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镇远的龙舟节活动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来。

4.调节功能

黔东南地区的龙舟节活动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吸引人们广泛参与的内在原因。首先希望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以求风调雨顺、岁稔年丰、人畜兴旺等,认为节日可以消灾祛病,从心理上得到自我暗示,从而勇敢面对现实。另外,人们在竞技、娱乐的刺激中产生了宣泄、满足、渴望等心理活动,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一种全民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是同一个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感受自身的存在,从而达到心理平衡。正是在这种调节功能的作用下,才使得苗族龙舟节活动源远流长。

四、结束语

镇远县城与台江施洞两地相距30千米,历史上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龙舟文化。位于舞阳河畔的镇远古城,自古以来是贵州东出湖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历史上发达的航运造就了镇远古城多元文化的恒久魅力。特别是来自湘楚的汉文化,伴随着或因屯垦、或因经商、或因移民来此定居的汉族扎根此地,成为汉文化荟萃之地。镇远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因此也深深打上汉文化烙印。而施洞地区“向为苗疆一大市会”。时至今日,施洞苗族人口比例仍高达98%,加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故苗族文化保存完好,其中的龙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在当代施洞民间剪纸和绣品的图案中,有为数众多表现“够保斩杀恶龙”这一龙舟节活动起源传说的相关内容。在现代苗族绣品中,我们也发现苗族绣品中“龙”的纹样与甲骨文中的“龙”字十分相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施洞龙舟节活动及起源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

总而言之,镇远的汉族龙舟文化随着时代进步,其龙舟文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娱乐竞技性成为镇远龙舟文化最大特点。而施洞龙舟文化,是当地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其龙舟文化的内涵虽经历现代文明冲击仍保留完好。对于其中的原因分析,因已超出本文所讨论的范围,这里就不再赘言。


[1]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宋金龙,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0.

[2] 参见清乾隆《镇远府志》卷九《风俗》。

[3] (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好斗龙舟[M].吴一文,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71.

[4] (明)杨嗣昌.杨嗣昌集: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8.

[5] 参见明《贵州通志》卷三《风俗》。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