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经过精心策划和认真筹备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今天在黄平拉开了帷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贵州省文物局向前来参加论坛、长期关心和支持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在内的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领导、专家、学者及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段时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研究、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其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造并延续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这是贵州农耕文明的具体表现,蕴藏着贵州各族人民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贵州精神高地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文化日趋繁荣,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但是,受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和各种新的文化形态冲击,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愈发困难。如何保护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用什么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社会舆论,迅速唤起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使他们关注、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动参与其中,逐步培养传承并延续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既是一个时代的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是贵州民族传统节日传承的重要群体,是贵州文化创新发展的继承者。我们这代人对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传承的力度以及理论的引导,直接关系到庞大的青年群体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与保护,传承与弘扬。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鉴于此,举办一次富有成果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便成为大家的共识。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传承,早在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8年初,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文化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展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积极探索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要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展览、展演、论坛、咨询、讲座。将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对我们提出了要求,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贵州各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是贵州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源泉。本次论坛举办之时,也是黄平县谷陇镇盛大的“九月芦笙会”举行之际,理论研讨和民族节日结合在一起,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专家学者们置身欢乐的民族节日之中,亲身感受,有利于深入研究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研究,不仅要从民族传统节日的各种特性来研究,还要从民族传统节日的各种功能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以之指导活动,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特别是当下重要的传承群体——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使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可以预计,本次论坛将会取得可喜成果,为深入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全省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起到示范作用。但是,保护和传承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仅靠举办几次论坛、开展几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要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活态传承中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助推跨越发展,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勇于担当,还需要全社会共同为之努力,更需要大家持之以恒。我们有理由相信,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百花园将会更加绚丽夺目。